《中国高层新智囊》第104章


技重工业暴露于前沿地带,并使中国失去政治经济纵深发展的空间;更为危险的是,
在东部地区水资源日益枯竭的情况下,失去中国两江之源的西藏(及青海)地区,
无疑将对中国的未来产生灾难性的影响。
美国兰德公司受军方委托于1996年所作的报告,其中关于南亚部分作了这样的
判断:“南亚地区正在摆脱长期以来与世隔绝的状态,开始融入亚洲舞台。各国越
来越多地着眼于战略全局,而不仅仅是本地区。它们还正在逐步扩散大规模毁灭性
武器的背景下调整实力对比,其结果将是印度稳居霸主地位。按印度经济年增长5。5%
的保守估计,2025年前它将成为世界第四经济大国,也将成为中国南翼的潜在军事
威胁,还可能参加以美国为首的遏制中国战略。印巴之间的竞争目前是最活跃的,
也是最危险的;但从长远看,中印之间竞争的重要性将越来越大。”
1998年4 月,在美国总统特使理查德逊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傅全有先后
访印后没几天,印度就下决心向中国摊牌——印度要公开成为核国家。张文木看清
印度人民党的谋略在于,印度在国际事务中要取得大国地位,就必须公开进行核试
验并宣布自己为核国家,为此印度必然会遭到美国的反对;为了减轻美国的压力,
印度必须向中国发难。
张文木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画幕已在南亚撕开了裂口,世界大国是否能通力
合作尽快弥合这道裂口,还取决于包括印度在内的大国,特别是中国和美国的政治
家们是否有足够的远见。他奉劝西方大国,如果不愿意在未来的印度洋面上再经历
一场类似40年代太平洋战争那样的悲剧,就应放弃分裂或变相分裂中国西藏的目标,
以赢得中国的信任与合作;他同时奉劝印度,如果不愿意重复20世纪40年代的日本
和90年代的伊拉克因追求霸权而带来的惨痛教训,那么,它就应放弃地区霸权主义
的追求,与中国改善关系,与国际社会共同把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推向21世纪。
其实印度政府也明白,中国对印度洋地缘政治利益并不像美国那样具有急迫的
现实需求,中印在印度洋上并不会发生现实冲突。而且随着中印关系的逐渐改善,
由中国挑起的两国直接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印度政府开始了务实
外交。
2003年6 月22日,印度总理瓦杰帕伊率领庞大的访问团访问了中国。这是10年
来印度总理的首次访华,因而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在离开新德里之前,瓦杰帕伊
对记者说,他是为友谊而去的,代表印度向中国传递和平、友好、信任、理解和合
作的信息。在瓦杰帕伊6 天的访问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两国发表了《中印关系准
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印方在《宣言》中第一次明确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
分,并重申不允许西藏人在印度进行反对中国的政治活动。这标志着中印关系进入
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张文木对近年中印关系的改善是持肯定态度的,但他同时感到中印之间还有难
以回避的矛盾,尤其是“9 ·11”事件后,中印交往中又加入了美国的因素,变数
尚存,不可掉以轻心,“东急西重”仍是中国国家安全环境的特点。
张文木(5)
附录:
国家的命运不能靠空话支撑
张文木
现在社会有一种玩世界新潮,什么都是“真好玩”,但仔细一想觉得生活其实
不是玩出来的。现代体育比赛要是在原始人的眼里,肯定觉得可笑。任何一个原始
人绝对比现代体育明星穿着跑鞋跑得快。原始人每天后面被野兽追,或饿着肚子追
野兽,能跑不快吗?现在的青年人已经没有20世纪中国人的尚勇之气了,肌肉都是
在健身房里而不是在大自然中,更不是在沙场上练出来的。整个社会充满表演气息,
没有一点自然性。预计未来人的体型将退化回鱼型:小头小胳膊、短腿大肚子。为
什么呢,现代人以车代步,一天坐在办公室打电脑,腿臂都不用力了,不用就会退
化。
越作越秀的学问
现在演技行当发展快,这表明我们的演员越来越优秀。但要命的是演戏本事却
在快速向学界渗透:不来真的,只玩“秀”(show)。真做学问,要每天爬格子,
写文章;写好文章要看大量的书。现在一些学人下不得这等沉下来的功夫,于是只
有靠不停地在面上“运动”来显示其存在。平时没有像样的文章,只有不停地上镜、
开会,在杂志上登照片。说是名教授,但没业绩其实就是空的。钱钟书《围城》中
描写的一些文人的作秀态,现在仍有人痴心不变。人在四十之前,为了生存,弄个
职称,这样想也可以理解。但人奔五十了,该知天命。天命是什么呢,就是好好做
事,本分做人。你的名字是和你的事业联系在一起的,不是与你的名片联系在一起
的。文章是你的名片,但名片却不能印成文章。做人做事必须踏踏实实。
现在的社会留给知识青年的路很窄,孩子只有通过考试体现自身价值。考试毕
竟是手段,但现在却成了目的。考了大学,上了清华北大,乡亲们都说,你家孩子
不错;考上研究生,乡亲们又说不错;再考上博士,该你出来点真成绩了。没有,
怎么办呢?人总得有个价值体现吧。二十八九了,又去考托福。考完托福还不见
“水平”,再考GRE ,要考几千分,整死人。出国前挺自豪,也找到了“有学问”
的感觉。到了美国,总要做点真学问,写点好文章,来点真格的。但还是真的没有。
怎么办?就在美国研究中国文化,凭什么,凭他来自中国。理由也简单,“不懂中
文也没在中国呆过怎么能研究中国”。但时间长了,还不出好东西,人家看出了破
绽;怎么办?不行再回中国。四十好几了,回来干嘛,在中国研究美国文化,凭什
么,凭他从美国回来,理由也简单,“不懂英文,也没去过美国怎么能研究美国”。
就这样又成了所谓“美国问题专家”。见了故友,肩膀一耸,两手一摊,“我刚从
America 回来”。时间长了不见有真研究,一急就跑美国,回来说我见了某某大人
物,大人物说了什么什么,就是没有自己的真观点和真分析,好像不是在做而是在
表演学问。难怪有网友为这些“秀”才们前途着想,建议在博士学位之上设“壮士”
学位,免得他们找不着“做学问”的感觉。
国家的命运不能靠空话支撑
历史表明,凡是学问越做越虚的时候,也就离亡国不远了。唐玄宗的时候,唱
歌,唱啊唱啊,安禄山一下子把他赶到成都去了,他不唱了。宋时,空讲理学,讲
得玄而又玄,结果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一下将大宋皇帝赶到杭州去了。就是出现几
个有志气的,像岳飞、文天祥、辛弃疾等,也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宋王朝衰败给中华民族一个大刺激。此后中国文人中再次兴起实事求是学风。
宋末有“器”和“理”关系的争论,“器”就是“实事”,理是“是”,争论的焦
点是“理于器中”还是相反。亡国对知识分子刺激大,这么富裕的一个王朝,硬是
被一个马上民族打败了。这是宋朝秀才们怎么都想不通的一件事。后来,中国学人
有了变化,开始讲究学以致用。王阳明是明代出现的重要人物,他的特点是学以致
用。他是哲学家,他还带兵打仗,镇压宁王反叛。从此以后知识分子都有学以致用、
不尚空论的特点。王阳明之后是王船山(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他们都是
大学问家,同时又习兵尚武,这种学风在中国湖南扎下了根,影响到曾国藩、张之
洞,乃至后来的毛泽东。这是一个群星灿烂、英雄迭出的时代,而造就这些时代英
杰的就是实事求是和学以致用的学风。共产党刚成立时,陈独秀在政治问题上玩虚
活,不讲武装。毛泽东告诫他,革命不是绘画绣花,不是做文章,革命是一个阶级
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行动。陈独秀们不信,一年后“真龙”就来造访这些革命的
“叶公”们。1927年蒋介石向共产党大开杀戒,血流成河。事后毛泽东上井冈山,
并说共产党要学蒋先生,要抓武装。
很多人都爱说漂亮但“不打粮食”的空话。什么“和平理性”,什么“世界治
理”,什么跳出军备竞赛的“两难困境”?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