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大唐》第175章


“好好,不娶,不娶……”
三人絮絮叨叨的说话声越来越小,渐渐的,长孙澹的鼾声渐起,却没有一个人醒来。
此时,王梓欣口中“不是好东西”的武元庆正在披星戴月的想着大岛金山赶过来。
白天遇上了大雨,为了防止出现意外,各船都落了帆,也就无了些时辰,只好在晚上赶路。好在这南海的雨来得快去的也快。
此时的天空中挂满了繁星,根据李淳风和长孙澹共同发明的指南针、六分仪等航海一起,晚上行船也不是什么大事。这些船的船长们对于晚上行船也是驾轻就熟。
“阿嚏。”准是长孙澹这小子在我的背后说我的坏话了,我这一天到晚的奔波还不是为了他,可是这小子却一天到晚的损我,也太不够意思了,等我到了,我非得好好说他一顿不可,长孙澹如是想着……
黄帝号在微微起伏的波浪里穿行着,北风将船速提高到了一个更快的速度。
第四章 人才的到来
第四章人才的到来
经过三年的摸索,大唐的水手们已经能够很好的利用没有季风的时节穿梭于大岛金山和广州泉州一带,有的略微小些的船只也可以经由大运河直接通往长安。
武元庆虽然晚了一些,路上还出现了一点小意外,但这在这个时代已经很是不错的了。去年就有一艘船没有熟练水手的情况下出海,从广州出发,也不知道现在到底去了什么地方。
船上带来了远方的思念。
这份对于葛凤来说就是一大坛的老陈醋,他自己在这里酿造的醋因为温度国购的原因,始终没有成功;对于葛龙和张忠来说就是一封家书……
至于对于王铁胆来说,那就说明都没有。
自然还带来了其它一些,比如说人才。
金山的建设,对于长孙澹来说,最需要的就是人才。为了人才长孙澹可以说是什么办法都想尽了。甚至让不同地方的人怀揣这几十斤的香料和铜钱回去,但愿意出来的基本上都是沿海的渔民。对于农民来说,大海始终是一个遥远的传说,遥远到只要不饿肚皮就不会想到的地步。
长孙澹甚至希望来上一场大一些的灾难,可是没有,起码到目前来说是没有的,就算有,也会被官府很快的平复下去。
现在已经是贞观十二年了,放眼整个世界,大唐的存在都是一个需要被别人仰视的国度。南诏还没有形成一个国家;高句丽和倭国对大唐目前来说还算是俯首帖耳;吐蕃尽管统一了,可是由于失去了吐谷浑这个打好的前进基地,加上盐湖对大唐的重要意义,以及水泥路通车所带来的唐军后勤压力大减等等问题,对大唐几乎没有什么威胁。
此时的大唐无疑是强大无比的,尽管他还没有达到鼎盛的时期,几十年来由于战乱所失去的威望也都找了回来。
不过这一切和长孙澹最大的关系也不过是南洋各国以及更远的地方朝贡和贸易基本上都要经过大岛。
所以现在金山上唐人虽然占有大多数,但其他国家的人却也不算少。
而且这些人都朝着一口标准的长安官话。
“你个瓜怂,哦叫你回去,你弄个不回去嘛。”这是两个埃及人的对话。
不过这一切和长孙澹真的没有太大的关系。
现在的长孙澹正站在码头上,望着这缓缓靠近的黄帝号。黄帝号的第二艘和第三艘都已经开始服役了,分别叫做炎帝号以及尧号。但是武元庆却是偏偏喜欢这黄帝号,每次往返于广州和金山必定是要这黄帝号出行的。
船越来越近了,人影也越来越清楚了。武元庆这次回到中原用了整整一年的光景。这次的任务是将这中元地区有些技术的匠人招募一些过来,像上面木匠、漆匠、造船工、铁匠等等。这些手工业从业者是目前长孙澹所能够找到的最为优秀的技术人才。
这些人的到来终将为金山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黄帝号靠上了专门的码头,虽然经过了这几年的发展,金山港已经可以停靠黄帝号这样的大船了,但却是只能同时允许一艘停靠,所以一早这炎帝号就开了出去。而尧号则是去了海峡,负责护卫商船去了。
“怎么样?”长孙澹问道。
“不是很好,我原本以为这次的任务应该很简单才对,可是实在是出乎了我的预料,我这一路从长安出来,没过一个县城都要招收一下,可是这一年过去了,招过来的人数也仅仅只有不到五百人。”武元庆原本是夸下海口的,不招够两千人不回来的。
长孙澹一早就预料到了这一点,倒也没有过于的计较这些,说道:“居然又这么多人,出乎我的预料的,这下金山城发展的就会更快了。”
武元庆以为长孙澹是在说反话,可是看了一下长孙澹的表情和神态,似乎不像,于是试探着说道:“你是说这些人已经够用了?”
“这肯定不够,不过目前也差不多了。后面我们自己挑些机灵的跟着学就可以了。”长孙澹知道这个难度,所以一反常态的没有打击挖苦武元庆。
“这次算我输了,说吧你打算要我干什么,哪怕让我裸奔也可以。”这却是两人之间的玩笑话了,长孙澹自然是不会同意的。
“这到没有必要了,你来了刚刚好,最近一段时间你把这金山城的建设看一阵子,我还有点其它的事情需要处理。”长孙澹说到。
“你准备回长安吗?”三年来长孙澹一直待在金山,那都没有,所以武元庆有此一问。
“我会长安干什么?父亲有我大哥以及其他几个哥哥和弟弟,我也就是个多余的。”听到长孙澹这话,武元庆想起来这长孙澹的家庭关系也是很微妙的。
“那你打算干什么?”这些武元庆就有些不解了。
“你不是带过来那帮匠人吗?我打算这段时间好好的梳理一下,让他们把这金山的相关工作先抓起来,然后把金山的定位找准确。另外你不是到了几名探矿的人过来吗?我要跟他们说说这矿的事情。”长孙澹答的很仔细,这些也没有必要隐瞒的。
即便是想刻意的隐瞒,事实上也是做不到的,长孙澹可以肯定,自己身边这一万多金山人里面至少有三百人的探子,所谓“水至清则无鱼”,反正长孙澹是不打算彻查的。
“这些匠人就这么重要?”这长孙澹的回复颠覆了武元庆的认知。
长孙澹从来没有提到过人人平等这个话题,这个时代“士农工商”的等级不必后世印度时期的种姓制度好多少,此时提这个话题完全就是找死的节奏。
“这个怎么说了,你看着以后的效果及知道了。”长孙澹只能这样回答。
在长孙澹的预料中,有了这些人的加入,金山城的发展注定是会迎来一个大发展的时期的,而且这个差距会越来越大。
不管什么时候,人才总是最重要的。
第五章金山的飞跃
第五章金山的飞跃
武元庆带着种种疑惑,用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审视的目光来大量这座年轻的城市。
这座新城和长安等中原的城市有着很大的不同,甚至就连一砖一瓦都透露出种种不一样出来,这事一座完全不同于以往自己所见到过的所有的城市的一座城。
这个从这里最高的建筑物就可以看的出来。这里最高的一座建筑物是一座楼,不同于其他地方八角形,飞檐斗拱构成的楼,这事一座四四方方的筒子楼,墙面上反射的光线让武元庆有些不敢直视,这事因为楼的墙面上被贴上了一层瓷砖。
这不是长孙澹的住宅,长孙澹也不至于骚包到住这样的房子。这是一座剧院,是金山城的标志性建筑。
得益于煤炭的大规模应用,这红砖和上釉的瓷砖已经开始流传开来,但将瓷砖贴上墙面这绝对是一个新的尝试。
仅此一点,长孙澹就明白了金山和长安城的不同。
作为帝都以及抵御游牧民族进攻的坚城,长安是必须要刻板和严谨的,严谨到误了净街鼓是要被打板子的,而且城里最高的建筑毫无意外的就是皇帝所居住的宫殿,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而到了金山这不一样了,金山透露出来的风格和长孙澹一个样子,有一些散漫——这个从弯折的道路都可以看得出来;还有一些出其不意——就比如那座贴了瓷砖的剧院;还有一些惊喜。
一座城居然和一个人很像,这只能说明长孙澹在这个城市的影响力之大了,基本?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