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地主爷》第328章


“嗯?”在场之人纷纷看向徐清,李渊也问道:“徐卿,这热豆腐是什么东西?”
徐清愕然,不是说豆腐在汉朝时就发明了吗,怎么到了唐初还这么多人不知道。徐清于是改口道:“呃呃,与‘欲速则不达’一句话同义。”
“哦……”众人明白了,李渊这时候说道:“众臣还有什么其他看法?”
裴寂偷偷瞄了一眼李渊的脸色,立即出拱手道:“臣附议。”裴寂几乎是百官之首了,他一出列,其他众臣也只得拱手道:“臣等附议。”
徐清看看李渊,心道,臣能去打瞌睡了吗。
李渊看着众臣点点头:“中书省按徐清的意思拟旨吧,”
徐清这才拜了一拜退下,窝在柱子后面打起瞌睡来。李渊似乎十分配合,后面议论几个事情都不在问徐清了,一个多时辰过后,李渊出恭去了,众臣暂时歇息,朝堂上都没人说话,静悄悄的。
这时,徐清觉得不对,猛然惊醒,却发现大家是休息了,唉,不怕教室吵,就怕突然安静。擦擦口水,徐清发现自己睡不着了,靠在柱子上也膈应,便也学着众臣一样,低头沉思起来。
可徐清耐不住寂寞,沉思什么的真不适合他,他想起旁边那位侍郎大哥人还是不错的,每次都提醒他。于是徐清扯扯他的衣袖,悄悄问道:“侍郎大人,皇上去哪里了?”
侍郎回到:“徐大夫,皇上出恭去了……”
徐清是银青光禄大夫嘛,他问道:“侍郎大人,我觉得您人很不错啊,你府上在哪里,改日我去拜访拜访。哦,我家有些茶叶,余杭那边摘得,我给您送几斤?”
那侍郎思考了一下,似乎很难抉择茶叶和清廉之间的关系,最后还是道:“若是别人送我金银财宝,我是断然不要的,可,唉,那茶叶,我在裴相家里喝过一次,至今难忘啊,徐大夫,承蒙您的了。”
徐清顺杆往上爬:“年兄何出此言,你我同朝为官,又同列而坐,此乃天大的缘分啊。还望告诉一下年兄叫什么,府上在哪个坊?”
侍郎如看猴子一般看了徐清一眼问道:“你真不知道我是谁?”
徐清愣了一下,心道:这还是个自命不凡的主,谁都得认识他不成?不过徐清是真的不认识了,于是问道:“呃呃,小弟惭愧,小弟确实不知。”
那侍郎唉了一声道:“某乃陶讷言,草字智杰,家里就在宜阳坊。不得不说,徐大夫真乃纯臣也,竟然不与大臣来往。”
徐清一听宜阳坊嘴角露出一抹坏笑,为何?只因宜阳坊挨着的康平坊乃是著名的红灯区啊。徐清不过没提起这事,他道:“智杰兄好,小弟惭愧,这朝廷上的官,我认得的没多少……”陶侍郎道:“这是你家下人的不是了,许大夫看来需要换个师爷了……”
徐清好不奇怪地道:“师爷?我没师爷啊……”
陶讷言憋憋嘴问:“徐大夫在宫中为官,竟然无奴仆侍候?”
徐清哦了一声道:“有,有一太监跟着。”
陶讷言又是哭笑不得了,回到:“徐大夫啊,愚兄说你一句,你别不爱听。你现在身居三品大官,虽是要做纯臣,但这人情来往,奉承应景书信却还是要有的。所以,徐大人还是要请个师爷啊……”
徐清疑惑道:“师爷?师爷不是县令要给别人看状子的吗,我又不审案子,要了做什么?”
陶智杰摇了摇头,心里大呼,你小子怎么站到我身边来的?想了想,便为徐清解释这师爷。
原来,这县里的师爷,一般会有两个,一个主刑名一个主钱谷,一般而言,刑名师爷是县令的首席师爷,徐清所认为看状子的,也就是这位刑名师爷。首席师爷权力很大,县令一般都是习惯用首席师爷发号施令,也和首席师爷一起讨论各种问题。县令重钱谷、刑名二事,是因为这两件事情关系到县令的荣辱升迁,如果这二位师爷不得力,那地方官治理就得抓瞎,不仅陷入繁琐的事务中,还要被狡猾的胥吏蒙骗。
但官当得越大,这钱谷和刑名对升迁的影响就越来越小,特别是到了刺史、道台一个级别的话,这些作用几乎为零。而另外两个,就比较重要起来,乃是奏章师爷、书启师爷。
在地方为官,经常需要给天子写奏章,一封奏章写得好,那就是青云直上,写的不好,轻则遭贬,重则丢官。譬如后世,曾国藩将“屡战屡败”改写成“屡败屡战”,便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而书启师爷,则是负责官员之间的公文往来。写给上司的叫详文,写给同列的叫做关移,写个下属的叫做牌票。
徐清之前有黄诗梅,有小月在,她们二人便帮徐清做了这些事情,徐清这个甩手掌柜便不觉得繁琐,而到了这玄武门的时候,又是清水衙门,故而还是不觉得师爷的重要性。但这玄武门守将当的时日尚浅,才不觉得的,到了以后,因为徐清有尚书省行走的权力,故而会有许多关移送给他看,这书启师爷便有了作用了。至少,是要认得信上的署名不是?
吏部侍郎最后道:“我部下有一署令,名叫魏冼,说起来此人头脑学识还不错,但为官还要学习,不如就先让他到徐大夫的幕下为宾?”
徐清惊讶道:“魏冼?”
第一百五十四章 工者取巧
第一百五十四章 工者取巧
徐清在沧州时,李渊下旨让徐清上供教化之物,徐清写了一篇《弟子规》,便是让魏冼送到长安来的。一直不见回音,也不知是出了什么事情,原来是在吏部高就了。其实也不算高就,位比寻常知县吧,魏冼在沧州,也是有了官身,到这里来,不过照功升了一级。
陶讷言补充道:“魏冼去年来长安之后,一直大病缠身,如今才愈。”
徐清哦了一声:“原来是病了,那本官便拜谢侍郎大人了。”
这时,李渊出恭回来,便重新上朝。幸好徐清没有再睡觉,因为李渊接下来要问的事情乃是和徐清有关,正是武举之事了。
当然,李渊是不会自己主张要选拔人才的,因为这回犯了世家大族荫封、察举等的利益,而这得罪人的提案自然就要裴寂来禀告了。裴寂出列,先前一步道:“启禀皇上,古人云,不使遗贤……去年文举,天下才子入陛下彀中,今年必以武举,是天下猛将……汉高祖曾云诗,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皇上得天下猛将……另,如今大唐,百废俱兴,当以官称奖励百业兴盛,故而又应工举,使其造巧物以节省人力,助力农兵。”
在唐朝,文武之高下还不是很明显,至少孔夫子所说的文武之平衡,还在读书人的心中。但由于东晋以来,世族多出文贵,少武勋,故而武将的地位还不是很高,到了后面,清朝的时候就更了不得了,一方统帅看见地方官还要主动行礼下跪。轻武功如此,也难怪清末的军队不堪一击。
裴寂一提出要武举,在场的众臣也不是很有异议,毕竟现在的中原已经统一,当武将,肝脑涂地和碌碌无为的几率比封侯拜相的几率大得多,故而算不得侵犯了世家利益。再者说,武将一不管官员升降,二无力辖地方钱粮,想要立功,只有杀人而已,故而既是清汤寡水,也是火中取栗。这种鸡肋的职位,众人都不想要自家子弟去了。
但穷文富武却是真的,文穷武富也不是假的。穷文富武说的是穷人家读书,富人家练舞,而文穷武富则说的是读文章越读越穷,练武功则能致富。换句话说,武功乃是寒门子弟最容易学成的技艺,也是卖与帝王家卖得最好的本事。
李渊此举,在于选拔寒门弟子,当然也要笼络一下武将的子弟,还有文官的庶子和次子。这些人,都继续用武勋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动力最大,而又容易控制。
但是,裴寂所说的工举,便有许多人不理解了。士农工商,做士则光宗耀祖,做农也不丢爷娘的面子,但若为工商,那就真的是有辱家门,老爷子的棺材板要压不住呢。自己不做工商,但是,也不能让别人做工商,特别是不能让做工商的和自己站在同一阶层——官。
“臣有本要奏……”
顺着那声音看过去,乃是一皓首的老臣,他端步出来,拱手道。李渊看了看他,也是恭敬地道:“欧阳先生,请说、”
“咳咳咳,老臣,老臣听闻工者取巧,巧言令色,商者重利,见利忘义。适才裴相所言,举选武将,老臣以为可以,但选举工匠,老臣以为此乃伤风败俗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