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帝国最后的鹰派》第40章


'1' “四品京堂候补”是个什么职务呢?京堂是明清时各衙门长官,意为“堂上之官”。清代对都察院、通政司、詹事府、大理、太常、大仆、光禄、鸿胪等寺及国子监的堂官,一律叫作京堂;职责是负责文书,草拟者叫京卿。中期之后,对官职小但任务重的人,另加三品京卿、四品京卿者,也叫京堂。其实就是不好封官,又要给左宗棠地位,就弄了这么顶帽子,供他暂时戴用。
'2' 湘军使晚清一度出现了“中兴”的局面,“中兴将相,十九湖湘”,湘军将领及其幕僚成为当时中国政治、军事舞台的主角。湘军系统中位至总督的有15人,位至巡抚的有14人,其他大小文武官员不胜数。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投入到曾国藩麾下,还包括一批卓越的工程师、科学家,如李善兰、徐寿、容闳等,成为晚清历史最显赫的一页,后来的洋务运动也主要由湘军人物一手发起。
'3' 事实上,此时曾国藩如果与左宗棠换个位置,两人的合作或许会更好一点。曾国藩一生谨慎,左宗棠一生豪迈。谨慎属阴性,尚柔,善谋;豪迈属阳性,性刚,善断。做老大要什么本事?一要敢拍板,二要会用人。这需要阳刚气足的人来做。阴柔善谋的人,可以做个好参谋,用人可以,拍板不行。但两人既然已经串位,也只好将就着这么干了,以后的磕碰,肯定会有的。当然了,如果左宗棠率领曾国藩,不见得一定就好,也可能出大错。如果左宗棠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好大喜功,他自己会犯大错,曾国藩也可能会被他活活拖死、整死。
'4' 左宗棠这方面跟毛泽东最接近。毛泽东说“老粗出人物”,对武人将领格外看好。这样安排,在战争年代无疑是优势,所谓处非常时期,用非常手段。但和平年代,需要懂科学的知识分子。
'5' 打仗的人最后才学怎么打仗,左宗棠这个想法很新很大胆。这跟他的精气神有关。左宗棠是个精力旺盛得超过蛮牛的人,自己胆气足,部队胆气跟着足,士气这么旺,一般的军队,碰到他气势上就先垮了。两军相逢勇者胜,打仗的技术,学与不学,总之差不了太远。冷兵器时代,胜败关键,看谁不怕死,谁打得猛。
'6' “太常寺卿”是掌管朝廷宗庙祭祀之事的长官,虽属正三品,但也是个虚职。
'7' 残酷的战争年代,让王有龄生不逢时。王有龄买官入仕,以他的才干与廉洁,反受到体制内外一致好评,这构成了对清朝官场最辛辣的反讽。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第十章 一起一落
总督闽浙
左宗棠带领楚军,以血肉之躯打拼,换来浙江巡抚官帽。
1862年1月23日,清廷正式授予左宗棠浙江巡抚官衔。
准确地说,这是画在纸上的官帽。浙江事实已经完全被太平军占领,浙江各级地方政府已被太平军武力推翻。
朝廷以太平天国的土地做封辖地,是何心意呢?往好里想是鼓励士气,信任忠臣;往坏处想是惠而不费,批发官帽来换取前线士兵的鲜血。
戴上这顶纸糊的官帽,左宗棠已经没有退路。他必须拿下浙江全境,坐实成为真正拥有浙江土地与民众的巡抚。这当然还要付出成倍的血汗代价。
前线将士正在流血浴火,朝廷内部陡生事端:1861年8月22日,咸丰皇帝病死于热河避暑山庄行宫(今河北承德市)。
咸丰皇帝一病死,慈禧太后紧急发动政变,将重用汉官集团的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都处理掉了。
这对湘官集团一班人,无疑带来巨大的冲击。肃顺是将左宗棠从刀口下救出来的第一恩人,也是曾经提拔曾国藩、胡林翼的上级。
湘官集团的命运变得悬拟起来。如果朝廷顺藤摸瓜,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人,可能会被一锅端。
慈禧太后工于心计,喜怒不形于色。表面上看,她像不知道肃顺跟湘官集团有什么瓜葛,照着咸丰的老样,对湘官一如既往地重用。
表面上的平和,掩盖不了骨子里的凶狠。慈禧太后铁腕肃敌,开始垂帘听政。
对左宗棠来说,远在千里之外,除了奏折的审批对象变了,还不能感觉到什么明显不同。他与湘官集团就此事专门秘议,曾国藩态度不冷不热,他也就不再过问了。
安心下来,静观一会,他对朝廷玩弄权术、关系,到底再没有什么兴趣,又埋头办自己的事。
官帽一戴,他感到肩头责任陡然变重:自己既然已经奉命治理浙江,浙江土地上的民众都需要自己负责;既然又奉命督办,东南地区的大局也需要自己来负责。
但大战对社会已经造成毁灭性的灾难。浙江被打成了一副千疮百孔的图画,烂纸一张,要治理好,百废待举。
左宗棠行走浙江,看到的全是“昔时温饱之家,大半均成饿莩,忧愁至极,并其乐生哀死之念而亦无之”的乱世衰象。“所过之地,分粮煮粥,俵散钱米,然涓滴之泉终难有济”。
他的眼眶湿润了。
民众物资极度匮乏,作为责任压肩的父母官,他能够做的,是带头在浙江搞节俭,以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他给自己立下两条清规戒律:一、凡是不到宴请宾客的时候,绝对不用海产品做菜;二、寒冬腊月的天气,只穿乱麻和旧棉絮做成的衣服。
他身先垂范,将自己的工资管起来,每月除了向柳庄家人寄200两白银做基本生活费,其余全部捐掉救灾。单是宁波海关一地的收入,左宗棠每月可得8000两白银。他全部捐掉,直接转账划拨给赈灾机构。
左宗棠这样做,不为装样子、做形象工程。他既没有在全省发起大规模的官场节俭运动,也不以自己节俭就标榜道德,而是充分考虑全省官员的个体差异性,承认“未必人皆似我之省约”。自己只做个示范,官员是选择学习还是反对,都由他们自己决定。既不开会表彰,也不私下惩罚。
处身乱世,战火仍在烧,战争大于建设。为早一天将巡抚帽子戴稳,将浙江土地、百姓夺回来,1862年2月13日,左宗棠率军开进浙江开化县。
这时,他遇到了打仗以来一个大难题,军粮严重短缺,士兵几乎要酝酿哗变。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就在左宗棠伤透脑筋也拿不出办法时,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主动求见,来人叫胡雪岩。
胡雪岩一进门,就拜倒在左宗棠脚下,仰问左大人有什么需要帮助?自己愿意效犬马之劳。
左宗棠愁眉紧锁,随口问:你能不能10天内帮我筹集10万石粮食?
胡雪岩很着急地说:10天?士兵肚子不是早饿空了吗?
左宗棠惊讶起来:难道你还可以更早给到我?
胡雪岩说:如果巡抚大人需要,我3天内可以运来。
左宗棠岂止需要,是太需要了。于是很信任地说:我等你运来。
三天后,胡雪岩果然如数送来10万石军粮。左宗棠长嘘一口气。过了几天,胡雪岩又送来意外惊喜,加赠楚军20万石。
天上掉下个胡雪岩,帮忙解决了军粮难题。打仗的事,有谱了。左宗棠高兴得不行,当着胡雪岩的面,朗诵起苏东坡的词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左宗棠形容当时的情形,心怀感激,说胡雪岩“前次浙亡时,曾出死力相救”。
真是奇怪,左宗棠每到危机关头,总有“贵人”相助,让他化险为夷。
难道真有某种神秘力量,在悄无声息中安排一切?
其实,胡雪岩捐助左宗棠的真相,说出来就一点都不神秘了。
这些粮食事实早运到杭州了。胡雪岩为保险起见,将它偷偷藏在海湾某个港口附近。
胡雪岩原来是准备将这30万石军粮全部赠送给王有龄的。
胡雪岩与王有龄,在早年结交下了一种在当时看来非常独特的官商关系。
胡雪岩童年时家里很穷,靠帮人放牛养活自己。等到年龄稍大,他就去了一家钱庄(相当于今天的银行)当学徒。穷苦人家的孩子能吃苦,胡雪岩埋头做事,从扫地、倒尿壶之类的杂活干起。三年师满,庄主见他工作勤劳、办事踏实、做人机灵,就提升他做了“跑街”。
“跑街”就是帮老板讨债以维持生计的人,每天的工作,相当于在证券投资者与证券交易所经纪人之间来回传递信息。
讨债与传递信息做久了,胡雪岩摸出门道,草根要混出个人样来,得巴结官员。
但自己位卑人微,与其巴结,不如培养。
他看中王有龄,赌他的前途,就冒险挪用公款500两白?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