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帝国最后的鹰派》第33章


但如果打压下去,则无能的满官集团会将这个脆弱的朝廷折腾到灭亡。自己一旦成了俘虏,也会被太平军捉去,千刀万剐,株灭九族。
作为有长远眼光、谋清廷集团大利的肃顺,这时对湘官集团的态度,是扶持,不是打压。作为湘官集团崛起的先锋左宗棠,杀还是留?直接决定朝廷今后对湘官们的态度。肃顺前面有了总体定位,想都不用想,他知道怎么做——当然是大力营救。
但怎么救,得有方法。他自己官居户部尚书、军机大臣,高处不胜寒,不方便出面。一出面,皇帝反倒会猜疑他与左宗棠有什么勾当。
历经宦海大风浪,保住一个幕僚,对肃顺这个级别的官员,处理起来几乎不用动脑筋。他找到手下最信得过的幕僚高心夔(kuí,敬谨恐惧的样子),要他将左宗棠被皇帝下达的“就地正法”指令,赶紧透露给湘官集团里的人。
高心夔谋士出身,精通算计。他不敢直接转,太近了,一旦事漏,容易被查出来。先试着转告给狂士王辏г恕?br />
王辏г耸呛舷嫣度耍茸笞谔男?1岁,是个纵横家,正醉心于“帝王学”。他每天以战国苏秦、张仪为榜样,出入官场各大门派、系统,以打探消息,煽风点火为志业。
王辏г耸侵晃藿拍瘢次抻埃ノ拮伲叩侥睦锒枷窀龃蚪从偷模畔⒃次寤ò嗣拧U庋慕浚美醋龃巴苍俸鲜什还姑芰耍鹑艘膊椴怀龈咝馁缋础?br />
王辏г似涫闭谒嗨呈窒伦瞿涣牛怨俪〗思释巳缰刚啤K拥较ⅲ谝桓龈嫠咦笞谔牡南嬉趵舷绻造狻?br />
郭嵩焘就是多年前在玉池山的梓木洞里跟着左宗棠一起买山隐居的朋友。这时郭嵩焘早已经中了进士,担任翰林院编修、南书房行走。
翰林院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南书房是清代皇帝文学侍从值班的地方,作用是陪皇帝研讨学问,吟诗作画。“编修”与“行走”,都是一类官职。
郭嵩焘作为皇帝身边的机要秘书,位显而权大。老乡旧友出了这么大的事,他一听,吓出冷汗。
怎么办?郭嵩焘急了。他有湖南人的特点,重情谊。他跟左宗棠是朋友、同乡,乡亲不能互保。
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他一下子想到,最好是向王辏г饲笾Kü蹶'运,找到信息源头。道理很简单,能知道这么绝密消息的人,一定是大权在握,可以挽救左宗棠的人。
王辏г酥缓梅辞蟾咝馁纾咝馁缬址蠢「嗨场K嗨持溃庀率被墒炝耍惴⒊霭凳荆捕ㄏ铝苏鼍茸蠡疃恼铰栽颍?br />
必俟内外臣工有疏保荐,余方能启齿。
意思明白了,必须有官员写奏折向皇帝来保荐,皇帝向肃顺来求问意见时,肃顺才方便替左宗棠说好话,将他从刀口下救出来。
肃顺对整个事件的处理,熟练、老到、沉稳。
郭嵩焘听肃顺这么一说,马上明白怎么做了。他自己不方便出面,不代表他请不到方便的人出面。
他决定找一个最合适的人选。
恰好在这时,胡林翼也知道内幕了。他正在四处活动,也找到了郭嵩焘。两个湘官一合计,找潘祖荫。
潘祖荫是谁?江苏吴县人,咸丰二年的探花,也就是进士考试的第三名。他当时担任南书房侍读学士,与郭嵩焘一样,是皇帝身边的红人。
才子多有怪癖,名人都有爱好。做了高官的才子,还是才子;做了高官的名人,也还是名人。所以他们总会保留怪癖,没忘记爱好。
潘祖荫有个爱好,结交天下名士;也有个怪癖,爱好收藏古玩,尤其爱好鼻烟壶。
鼻烟壶,其实就是盛鼻烟的容器。明末清初,鼻烟传入中国,鼻烟盒渐渐东方化,有人发明了鼻烟壶。后来,人们嗜用鼻烟的习惯几近绝迹,但鼻烟壶作为一种精美艺术品,却流传了下来。在晚清,用鼻烟壶是一种时髦,显得很有名士派头。
郭嵩焘跟潘祖荫算老同事了,太熟悉他这些爱好,也知道他玩的把戏。官员么,不怕他没爱好,就怕他没怪癖。郭嵩焘琢磨着,先从潘祖荫的怪癖来入手。
他先写好保举左宗棠的奏折,揣在怀里,然后用胡林翼赞助出来的3000两银子(有记载说300两,也有说7000两,这里取3000两一说),在北京王府井古董店买下一只明万历年间由传教士利玛窦从意大利带来进贡的镶银玛瑙鼻烟壶。
做好这些准备工作,他直接上门去找潘祖荫。
一敲开门,郭嵩焘就说,哎呀,老朋友,你好久没请我的客了啊!你怎么不想到请我到朱莲芬家吃饭呢?
朱莲芬是谁呢?当时的著名优伶,美人胚子,情人范儿。'5'
潘祖荫一听,皱起眉头笑道:我最近正穷得发愁,老朋友你怎么送上门来请我客了?太好了。郭嵩焘一听,正中下怀,于是赶紧拖他去到朱莲芬家。干什么?不是去泡妞,喝酒。
红袖添酒容易醉,一激动又多喝了一杯。待酒喝得差不多了,郭嵩焘突然拿出鼻烟壶来看。潘祖荫一看,好家伙,最爱啊,赶紧抓过去,反复赏玩,啧啧赞叹。
郭嵩焘见他果然不想还了,就说:伯寅兄啊,你是专家,我看你这么喜欢,我就送给你了。伯寅是潘祖荫的字。他一听,这么好!高兴得不行,口里却说:那怎么好意思?你这个礼物太重了,要我怎么感谢你!
郭嵩焘说,这点小意思,不要感谢,我只求你帮我上个奏折,在皇帝面前保举一个人。
潘祖荫还以为什么难事,一听这么简单,马上将鼻烟壶顺手放进怀里,接口说,这个容易。一想不对,答快了。又问:你要我保举哪个人?
郭嵩焘说,先莫问,折子都已经写好了,你帮我保举,我还得另外感谢你,说着又掏出一张300两的银票。
潘祖荫一看,眼睛都直了。在皇帝身边工作,说起来好听,其实有苦难言,就是个“净坛使者”。没有油水,没有外快,潘才子正穷得发愁,口袋都已经饿得冒汗了。今天居然有钱有壶,像天上掉下馅饼来。他赶紧又抓过银票,藏进怀里,像慢了怕它飞掉。
潘祖荫收获满满,十分高兴地回家了。但人怕琢磨,他回家一想,越想越不对劲:虽然跟郭嵩焘是老朋友,但玩笑也不能这么开,收了人家钱和礼,还不知道保举谁。
第二天他主动找到郭嵩焘,说:老兄老兄,你的钱、礼,我都收了,没有反悔的道理了,但你得告诉我,要我保举哪个人?万一皇帝召见,问起我来,我都不知道谁,那还不哑巴了?会出事的。
郭嵩焘这才从怀里掏出已经写好的奏折递给他。潘祖荫一看,这奏折写得虎虎有生气:
楚南一军立功本省,援应江西、湖北、广西、贵州,所向克捷,由骆秉章调度有方,实由左宗棠运筹决胜,……是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而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也。宗棠为人,负性刚直,嫉恶如仇。湖南不肖之员,不遂其私,思有以中伤之,久矣。湖广总督官文惑于浮言,未免有引绳批根之处。
这篇奏折,出自郭嵩焘手笔。郭嵩焘是真正的湖南书生,眼光既有超越性,也有穿透力。以他在皇帝身边工作的经验,怎么将奏折写到位,写到咸丰皇帝心坎里去,让他动摇对左宗棠的固有陈见,举手之劳。
潘祖荫临时抓紧了解左宗棠和左宗棠事迹,以备在皇帝面前对答。不想他了解后居然还真被打动了,前后三次上奏折,替左宗棠辩护。
他自己写的两篇,今人都很陌生,只有郭嵩焘代笔的这篇,流传很广,弄得天下皆知。今天,“是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而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也”一句,依然成了人们知道左宗棠的第一句话。左宗棠一生的名气,事实也被这一句话概括。'6'
潘祖荫的保举,撬开了压在左宗棠头顶的巨石一角,让左宗棠可以缓一口气。
而骆秉章以当事人的身份,也在不断地通过奏折向皇帝耳边吹风,替左宗棠申冤。
其实,骆秉章心里十分明白,若按“大权独断”来举报,左宗棠被定为“著名的劣幕”一点不冤。
只是今天我们看清了,大权独断方向是对的,左宗棠应定为“优幕”。
骆秉章凭业绩知道左宗棠“大权独断”干得好,但他不敢这样说,只要稍微透露一点儿那方面的意思,就成了此地无银三百两。所以他只能编故事,瞒细节,用撒谎来挽回正义。
肃顺出面,老乡、朋友集体出动,左宗棠应该可以得救了吧?
福祸之变
但形势发展的比想象的要险恶。
事情一旦升级成了事件,就都遵循一个规律,来得像山崩,去得像抽丝。樊燮举报,已将左宗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