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会炒股的人》第6章


抗炯ㄐУ牧只疽蛩兀菏找嫘浴⑽榷ㄐ浴⒊沙ば浴⒉莆褡纯觥⒐衫约袄芳鄹竦取?br />
衡量一家公司收益性好坏的指标有很多种,如每股净收益可以直接体现公司获利程度的高低,投资报酬率可以考察公司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等,但格雷厄姆比较偏爱用销售利润率作为衡量公司收益性的指标,因为该指标不仅可以衡量公司产品销售收入的获利能力,而且可以衡量公司对销售过程成本和费用的控制能力。公司产品销售过程的成本和费用越低,公司销售收入的获利能力就越大。由于公司的大部分收入一般来源于主营业务收入,即产品销售收入,因此,通过销售利润率可以判断出一家公司的发展状况。
衡量一家公司的赢利是否稳定,格雷厄姆认为,可以以10年为一周期,描绘出每股盈余的变动趋势,然后拿该公司最近3年的每股盈余与其变动趋势作一比较,若每股盈余的水平是稳定上升的,则表示该公司的赢利水平保持了100%的稳定。否则,在大起大落的背后一定有某些隐含的市场原因、产品问题或者偶然因素,它们有可能对今后的赢利构成某种程度的威胁。这一指标对于发展中的小型企业尤其重要。
衡量每股盈余的成长性一般采用盈余增长率这一指标。盈余增长率是一家公司在最近3年中每股盈余的年平均增长率,它既能反映出公司的生存能力、管理水平、竞争实力、发展速度,又可以刻画出公司从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历史足迹。格雷厄姆认为,这一指标对于衡量小型公司的成长性至关重要。
公司的财务状况决定其偿债能力,它可以衡量出公司财务的灵活性和风险性。如果公司适度负债且投资报酬率高于利息率时,无疑对公司股东是有利的,但如果举债过度,公司就可能发生财务困难,甚至破产,这将给投资者带来极大的风险。衡量公司是否具有足够的偿债能力,可以通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指标来考察,如流动比率为2,速动比率为1时通常被认为是合理的。
至于股利,格雷厄姆认为,公司的股利发放不要中止,当然发放的年限愈长愈好。假如股利发放是采用固定的盈余比率,就更好不过了,因为这显示了该公司生机勃勃,在不断地平稳成长。同时,股利的发放也更增添了股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投资者应尽量避免那些以往三年中曾有两年停发或降低股息的股票。
传道授业 著书立说(6)
股票的历史价格虽不是衡量企业绩效的关键因素,但它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公司的经营状况和业绩好坏。股票价格就好比公司业绩的一个晴雨表,公司业绩表现比较好时,公司股票价格会在投资者的推崇下而走高;公司业绩表现不理想时,公司股票价格会在投资者的抛弃下而走低。当某一种股票定期地因为某些理由下降或因一头热而下跌时,这无疑是告诉投资人,该公司的价格的长期走势可以靠着明察而予以判断。
知行合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
被誉为“华尔街教父”的格雷厄姆绝非浪得虚名,更非纸上谈兵。他在《证券分析》以及《聪明的投资者》中提出的理论,是他本人华尔街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同时,他在华尔街的成功又进一步证明了他的理论的正确性。
格雷厄姆在母校教书的同时,也在华尔街继续他的投资事业。
1929年的华尔街,已经达到疯狂的顶点,1921年—1929年,股价狂涨了450%。这很大程度是因为对保证金的要求很低:购买股票时只需支付股价的10%,其余部分可由经纪人贷款。1928年是牛市的最后一年,道·琼斯指数上涨了51%。
多年以后,格雷厄姆在回忆往事的时候发现自己很奇怪:虽然已经感觉到危险,却没有把自己的投资完全处理掉。显然,年轻的投资者还没有意识到这次巨浪会掀翻所有的船只,包括他自己在内。不过,格雷厄姆还是极为谨慎地防范了风险:他选择了低值股票,并在投资中进行了套期保值。
1930年是格雷厄姆职业生涯中最糟糕的一年,他能生存下来全靠自己的声望。尽管格雷厄姆想尽办法基本上清偿了全部空头股票,可是多头投资却由于股价的波动使他积累了200万美元的保证金债务。股市反弹持续到四月份,可惜好景不长。这一年年末,联合账户损失了50%,而同期的道·琼斯指数下跌29%,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25%。
联合账户仍在赔钱,但是与整个市场相比,格雷厄姆更快地纠正了自己的错误。
两年之中,他不断缩小损失的余额。1929年—1932年,联合账户的资本损失达到70%,但是1931年的损失已下降到16%,而同期的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48%,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44%。1932年,联合账户的损失只有3%,而道·琼斯指数和标准普尔500指数分别下跌17%和8%。在这样一个凶险的年代,格雷厄姆和杰里经营账户的能力使他们摆脱了华尔街其他小公司的命运,后者在华尔街已经消失殆尽了。
联合账户能存活下来,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杰罗姆·纽曼在处理财产清算方面的天才。海尔布鲁恩在和格雷厄姆的交往中,也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
“杰里·纽曼——与其说他是个证券分析家倒不如说他是个狡猾而成功的商人。”大萧条为纽曼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他能够迅速抓住赢利机会,买进处于危机之中的公司,然后对他们进行财产清算。许多投资者没有能力组织财产清算,因为这包括关闭工厂、解散人员和售卖资产,它要求果敢决断和冷静的头脑。但是纽曼“作风凶狠,手段强硬。格雷厄姆就软弱得多了”。
他们的存活还要归功于格雷厄姆、归功于他发现特殊机会和进行套利活动的高超才能,以及他安排的分散投资。20世纪50年代,沃伦·巴菲特到格雷厄姆-纽曼基金工作的时候,仔细研究了它1926年—1956年(这是公司的全部经营时期)的套利收入。他发现,未经调整的套利收益率是20%。巴菲特吸收了这种套利技巧,并不断加以应用和改进。他没有详细计算过自己的套利收益率,但他相信这个数字要高于20%。“当然,”巴菲特在1988年的报告中写道,“我所处的环境比格雷厄姆有利:他必须应付1929年—1930年的萧条时期”。
由于利润分配方法的特殊性,格雷厄姆和杰里要从联合账户中得到收入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是最困难的时期毕竟已经在1932年结束了。因为公司所持证券的价格严重下跌,他们必须把账户的价值增加三倍以后才能重新获得收入。
基金中的一位合伙人建议对管理者的收入做些变动,一些主要投资者经过考虑之后同意让格雷厄姆和杰里从1934年1月1日开始直接获得利润的20%。这样他们二人又重新从联合账户中得到了收入。到1935年,所有投资者在账户中的损失都已得到了完全的补偿。
格雷厄姆总是小心谨慎地根据事实作出决定,从不盲目乐观。但是在大崩溃之前,他走过一些捷径,也因此犯过错误。虽然格雷厄姆能够特别迅速地重新崛起,返回股市,但是在“黑色星期二”之后,他喜欢冒险的日子就结束了。从那以后,他一方面追求最大的投资收益率,另一方面还要保证投资有较大的安全系数。他拒绝接受可能会造成损失的挑战,这或许是因为这种损失的后果给他的印象太深了。格雷厄姆在有价证券中的平均收益率与大萧条之前相比有所下降,但他仍能不断地为投资者带来丰厚可靠的利润,同时他在政府雇员保险公司(GEICO)中的收益率再一次在投资者中引起了轰动。
知行合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
1937年开始的股市下滑是有史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5年),而格雷厄姆-纽曼公司仍然在这个停滞阶段应付自如。格雷厄姆根据熊市的情况对自己的方法做了些调整,改变了会计分析中的侧重点,最终,萧条的结束时期为他带来了巨大的机会,买进了许多低值资产。20世纪40年代末还出现了一次熊市时期,不过下降幅度很小,持续时间也不长。“韩战”使股市重新崛起,开始了新一轮的狂涨浪潮。此时,对低值公司的投资已经成熟,这种丰厚的利润使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保持?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