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1979年》第140章


投=逃镏噬岷掀鹄矗鹊取!雹?br /> 最为难得可贵的是《信条》中保留了《原理》中所缺少的三个问题的答案。《原理》中有三个问题是没有答案的。“第九个问题:无产者和手工业者有什么区别?”编者在脚注中写道:“在恩格斯的手稿中,以下是空白,没有第九个问题的答案。”“第二十二个问题:共产主义组织将怎样对待现有的各民族?”“第二十三个问题:共产主义组织将怎样对待现有的各宗教?”对民族和宗教这两个重要的问题,《原理》中仅写着:“保留原案。”原案到底是什么,由于过去没有找到党纲的第一个稿本,所以一直不知究竟。长期以来,广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都为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暂付阙如而感到非常遗憾!现在恰好在《信条》中都找到了回答,这就弥补了《原理》中的空白,真是喜出望外!关于无产者和手工业者有什么区别?在《信条》第十二个问题中是这样回答的:“手工业者的目的是为自己挣得资本,并以此来剥削其他工人。”当资本主义不发达的时候,“手工业者往往还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当资本主义竞争非常盛行时,“这种前景就消失了,手工业者日益变成无产者。”“因而手工业者获得解放的途径,要么是变成为资产者,或通常说的进入中间阶层,要么是由于竞争变成为无产者(这是现在经常发生的情况)并参加无产阶级的运动,即多少是自觉的共产主义运动。”这就指明了手工业者的过渡性及其成为无产阶级同盟军的可能性。关于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信条》指出:在共产主义制度下,随着私有制度的消灭,民族必然融合在一起,宗教要归于消亡。
许多科学共产主义的原理,虽然后来在《原理》和《宣言》中作了更充分的论述,但是在《信条》中保存了更精炼的概括,这对于我们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有帮助的。例如,《信条》把共产主义者的目标简明地概括为“把社会组织成这样: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充分自由地发展和发挥其全部才能和力量,但并不因此而损害这个社会的基础。”这就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指明了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关于暴力革命的必要性,《信条》是这样表达的:“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发展都受到有产阶级的暴力镇压,因而是共产主义者的敌人以暴力促成革命。”这个回答真是言简意赅。
《信条》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概念。它指的是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起到消灭了私有制、建立了公有制为止这个时期。大家知道,后来马克思是到一八七五年才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详细论述了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
与《原理》作比较,有些问题在《信条》中是从不同角度来回答的,这也给我们以新的启发。例如,关于为什么不能一下子就废除私有制这个问题,《原理》是从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才能废除私有制的角度分析的,而《信条》则是从必须提高群众觉悟这个角度着眼的。“群众的发展是不会按照命令行事的。它受到群众所处环境的发展的制约,因而是逐步前进的”(指废除私有制这件事)。这样既从物质条件又从思想条件两方面来理解为什么不能一下子废除私有制问题,岂不是更全面吗?
《信条》中有一些表述不精确之处,后来得到改正。例如,《信条》中有九处提出共产主义者要实现“财产公有”。“财产公有”这原是早期空想共产主义者使用的一个概念,含意相当模糊。“财产”是法律概念,它究竟指的是生产资料还是生活资料?“公有”究竟指的是什么范围?是“社有”、“村有”、“市有”或“国有”?况且“公有”也是有阶级性的。封建地主阶级不是搞过什么祠堂、家族的“公田”吗?资产阶级不是也搞过国有化吗?在《原理》中虽然还使用过一次“财产公有”,但同时又提出由社会“共同使用全部生产资料”的明确要求。在《宣言》中进一步的提法是“把资本变为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公共财产。”在一八五○年马克思写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中更明确地概括为“生产资料归社会占有”的简明公式。正如恩格斯后来所说:这是“第一次提出了世界各国工人政党都一致用以概述自己的经济改造要求的公式”,“这样,这里就第一次表述了一个使现代工人社会主义既与形形色色封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等的社会主义截然不同,又与空想和自发的工人共产主义所提出的模糊的‘财产公有’截然不同的原理。”④这个提法的变化也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随着实践逐步精确完善、不断丰富发展的。
总之,《信条》的发现,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共产主义运动的开端和科学共产主义的原理,都有重要的意义。这一珍贵的文献值得我们认真深入地学习。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12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0页。
③ 同上书,第27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593—594页。
高放
《中国哲学》创刊
新创刊的学术集刊《中国哲学》将在三联书店出版。《中国哲学》发表的是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的研究成果。它还探讨方法论的问题,刊布有关资料和回忆录。文章不限长短,不拘形式;坚持百家争鸣的方针。
《中国哲学》第一辑首次发表一九三八年毛主席给艾思奇的一封信和读艾著《哲学与生活》的摘录。这珍贵的文献说明毛主席对哲学研究的重视和我们党的自由讨论的优良传统。这一辑还刊载了郭化若回忆延安时期毛主席关心哲学问题的文章。
这一辑的论著有范文澜遗著《中国经学史的演变》、顾颉刚的《“圣”“贤”观念和字义的演变》、方克立的《“知之非艰,行之唯艰”——中国古代朴素的知行观》、张岱年的《论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童书业遗著《韩非子思想研 究》、庞朴的《名教与自然之辩的辩证发展》、楼宇烈的《郭象哲学思想剖析》、邓艾民的《论朱熹形而上学的“格物”说》、包遵信的《陆九渊哲学思想批判》、巩绍英遗著《从唐朝中叶以前的反佛教斗争谈到佛教在中国的发展道路》、金春峰的《中国无神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以及陈金生的《的编纂和刊印》、崔文印的《今传真伪考》。
在资料方面,这一辑有:王阳明给周冲的信五封、胡适钱玄同论学的信十二封、梁漱溟的《自述早年思想之再转再变》、杨天石的《“社会主义讲习会”资料》和李其驹、陶德麟等的《李达一九四九年前理论活动和著作编年》。
译余偶拾
川剧《拉郎配》的故事来源
川剧《拉郎配》是一个大家都熟知的有趣故事,故事讲过去有皇帝要选一些宫女,弄得有待嫁的女儿的人家都非常紧张,只好临时拉夫,免得女儿被皇帝的使臣抓走。这好象是一个民间文人杜撰的讽刺故事;实际上这个故事实有所本;虽来源于民间传说,但是看来倒是根据历史事实的。田艺蘅的《留青日札》卷二有这样一段记载:“隆庆二年正月初八九日,民间讹言朝廷点选秀女。一富家偶雇一锡工在家造器,至夜半,有女不得其配,又不敢出门择人,乃呼锡工曰:‘急起,急起,可成亲也’。锡工睡梦中茫然无知,及起而摹搓两眼,则堂前灯烛辉煌,主翁之女已艳妆待聘矣。”这里把事情发生的时间说得如此清楚,是公元一五六八年明穆宗隆庆二年初,可见并非望壁虚构。《拉郎配》的故事当即根据这一个民间传说编写的。
含羞草是何时进入中国的
清嘉庆年间胡敬所撰写的《国朝院画录》里,在关于郎世宁一条下,引了“乾隆癸酉御题知时草诗序”,原文如下:“西洋有草,名僧见底斡,译汉音为知时也,其贡使携种以至,历夏秋而荣,在京西洋诸臣因以进焉。以手抚之则眠,逾刻而起,花叶皆然,其眠起之候,在午前为时五分,午后为时十分,辄以成诗,用备群芳一种。”
这里所说的“僧见底斡”当然是意大利文sensitivo的音译,所谓“知时草”也就是今天我们知道的含羞草。看来含羞草被带进中国是在十八世纪中叶,因?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