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第207章


那就一定不让其流入外姓田,他们必让秦显夫妇得油水。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那一回,有个细节极其微妙,值得特别注意,就是当大家来到一处水景,一些清客相公认为可取名为“秦人旧舍”,贾宝玉立刻截住说:“这越发过露了。‘秦人旧舍’是避难之意,如何使得?”虽然最后没有用那“避难之意”,取了“蓼汀花溆”四个字(到元妃行幸时元妃又认为“花溆二字便妥,何必蓼汀?”),但贾府是有“秦人”来“避乱”而不能轻易泄露这一点,却是被作者巧妙地影射出来了。
总之,曹雪芹先把荣国府大管家写做秦之孝,后来又改成林之孝,太值得玩味。按说荣国府有一对大管家夫妇也就够了,书里写到,他们本有几代跟从的大管家赖大夫妇,赖大的母亲赖嬷嬷还出场有戏,赖大儿子得官后贾府的人还去赖家的花园里宴游,荣国府不必再设跟赖大权力平行的大管家,但偏偏又写出一对秦(林)之孝夫妇来,这对大管家夫妇据说是一个天聋,一个地哑,很低调地生存,秦(林)之孝家的年纪比凤姐大,却认凤姐为干妈,这真有些奇怪。我们都知道宁国府按家族排序,地位是高过荣国府的,但它的大管家只有一位赖升,又被称做赖二,似乎是赖大的弟弟在那里当权。《红楼梦》的这些文本现象,都值得探究。
3
《红楼梦》的文本,总体而言是“真事隐、假语存”,也就是说,它把生活的真实加以艺术虚化。你若把书里的人物跟清代康、雍、乾三朝的真实人物,跟曹雪芹家族里的真实人物去一一画等号,那说明你不懂得这是一部小说,它不是报告文学,更不是一部历史书或家史;但你如果硬把它当做完全没有生活依据的纯虚构作品,则我不取苟同。我赞同鲁迅先生对它的判断:“正因写实,转成新鲜。”这是一部把生活原型升华为艺术形象的,带有家族史、自传性、自叙性特色的小说(注意:我是说有这样的特色,并非说它是家族史、自传)。
我认为秦可卿原型是康熙朝废太子胤的一个女儿。胤当太子时,和曹雪芹祖父、父亲辈过从甚密,政治经济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太子得势时,太子把仆人送给曹家是完全可能的。秦之孝夫妇的原型,应该是太子送给曹家的。写到小说里,把来自太子一系的上中下人物,全设计成姓秦,是顺理成章的。正因为秦之孝夫妇的原型来自太子家,太子彻底被废黜后,这样的人物就很尴尬。他们原来光彩的背景变成了不洁,因此他们只能是装聋作哑,女方去认凤姐为干妈,在别人面前喊凤姐为娘,目的就是希望在时间的流逝里,人们听惯了,就会渐渐忘记了他们的来历,而觉得他们天然就是跟凤姐等贾府主子一体的。但是,当他们回到自己的私秘空间里时,他们却难免要窃窃私语,谈起“义忠亲王老千岁”“坏了事”的事情,慨叹不已。
按说他们在荣国府里已经攀到了大管家的地位,完全可以把女儿红玉安排到头二等丫头的地位上,但他们却没有那么做。红玉出场时,只是怡红院里一个拢茶炉子喂鸟描花样子的三等丫头,这也是他们处事谨慎的一种表现吧。可是,也正因为出身在这样的家庭,从小听到过父母关于时局白云苍狗与人生多变之叹的话语,红玉也才能说出“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谁守谁一辈子呢”那样惊心动魄的话来。
仔细研究各个古本《石头记》,就能感觉到,曹雪芹在写作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写过秦可卿“画梁春尽落香尘”和元妃省亲以后,他似乎就不再打算加强书里的政治性因素,甚至还做了些减弱政治因素超越政治诉求的努力。其中一项调整,就是把秦之孝改姓了林,那么,本来该叫秦红玉的角色,也就改叫林红玉,更进一步简称为小红。
小红在曹雪芹笔下,成为一个重要的角色。在前八十回里,小红两次上了回目,一次是第二十四回,一次是第二十六回,这是非同小可的待遇。曹雪芹究竟想通过小红这个角色,表达出什么样的意蕴呢?
4
“你也玉,我也玉,得了玉的益似的!”凤姐的鄙夷之声里,包含着这样的意思:幸福只属于某些有特权的人,普通人,特别是奴仆,不配使用幸福的符码;如果使用了,那就特别地令特权享有者不齿。
玉是一个好看、好听,又意味吉祥幸福的符码。据脂砚斋一条批语透露,曹雪芹把秦可卿、秦钟设计成姓秦,跟一首南北朝时候梁朝刘瑗写的诗有关系,那首诗里有两句是“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古本《石头记》第七回又有首回前诗:“十二花容色最新,不知谁是惜花人?相逢若问名何氏,家住江南姓本秦。”这么合起来一想,很明显了,秦可卿是十二钗里跟宫花有“相逢”关系的人,她未嫁到贾家来以前,“先名玉”!如果小红父母确是来自秦氏一系,则给她取名为红玉,想沾点玉字的光,也就不奇怪了。
但是,有一位“二十年来辨是非”的人,她可是政治警惕性特别地高,那就是贾元春。她回荣国府进大观园省亲,见到贾宝玉给怡红院题的匾是“红香绿玉”,立刻改成了“怡红快绿”,尽管她弟弟名字里有玉字,但是她那时一定想到了“未嫁先名玉”的秦可卿,就算秦可卿已经死了,她也还是要尽量避免在题咏上使用玉字。曹雪芹这些细微的描写,如果不进行文本细读,进行深入探究,那可真辜负了他的一片苦心。
薛宝钗是一个敏感的人,她虽然弄不明白元春为何见不得玉字,但看到贾宝玉的诗稿上仍写出“绿玉春犹卷”的字样,便立即提醒他应用“蜡”字来取代“玉”字,以免跟元春“争驰”。宝玉听从了,但也一样不明白他姐姐何以那么见不得玉字。
一个字,当它的符码性质引起人特定联想时,会产生出很强烈的心理效应。林红玉后来虽然不被称呼大名而被称为小红,但她必欲成玉而绝不甘为瓦,她对幸福的追求,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心劲。
5
贾府里的丫头,吃的是青春饭,像小红出场时已经十七岁,那么,她能继续在那个位置上当丫头的时间,就所剩无多了。
这些丫头,她们的前途,无非以下几种:
一是被公子老爷看中,被纳为姨娘。贾政身边的周姨娘、赵姨娘,以前就是府里的丫头。袭人就把自己的前途,锁定为宝玉的宠妾。如果不是贾家后来忽喇喇似大厦倾、家亡人散各奔腾,她这愿望是笃定实现的。宝玉很喜欢袭人,在生活上对袭人有百分之百的依赖性,袭人作他的首席乃至唯一的姨娘,是他心满意足的人生乐事。鸳鸯抗婚期间,在大观园里遇见平儿和袭人,当鸳鸯嫂子跑来动员鸳鸯接受贾赦纳其为姨娘时,鸳鸯骂了她嫂子一顿,那嫂子抓住鸳鸯的话里有“小老婆”字样,就往平儿、袭人身上引,因为平儿已经是通房大丫头,袭人受宠只待正名,离姨娘也就是小老婆的地位只有一步之遥,但平儿、袭人都坚决否认自己跟小老婆名分有任何关系,站在鸳鸯一边顶回了那嫂子的挑拨。这就说明,府里的一等丫头,她们内心里只愿意被所爱的公子纳为宠妾,而万万不愿意被贾赦那样一把花白胡子的色鬼老爷看中强纳为妾的。针对鸳鸯的遭遇,袭人就说:“这个大老爷也太好色了,略平头正脸的,他就不放手了。”被老爷、公子相中纳为姨娘,如果那老爷、公子并非善类,其命运也是很悲苦的。姨娘在府里的地位是低下的,尤其是丫头出身的姨娘,当赵姨娘跟小戏子出身的芳官冲突时,芳官骂赵姨娘:“梅香拜把子,都是奴几!”也就是说双方都属于奴才身份,谁也别自以为高人一等。姨娘苦熬,最后居然扶正,几率是很小的。通过探佚,我们可以知道,平儿后来是跟凤姐“换一个过子”,扶正为贾琏之妻,但那段时间非常短暂,贾家事发被抄,贾琏获罪流边,她的结局是很悲惨的。
另一种前途,就是小姐的丫头,可以被当做活的陪嫁,跟往小姐夫婿家。书里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邢夫人的陪房王善保家的,过去就是王、邢夫人在娘家时的大丫头。陪房因为是从娘家跟过来的,一般都会成为夫人的亲信,有一定的权势,因此也算不错的人生归宿。但毕竟还是奴才身份,有脆弱的一面,周瑞家的平时那么拿权揽事,在刘姥姥面前把威风抖足,女婿冷子兴跟人发生纠纷要被遣送原籍,女儿来找她设法化解,她嘲笑女儿年轻没经过什么事,后来果然轻松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