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封疆》第312章


卫右渠在大汉帝国东北燃起烽烟,霍光并不意外,只是这一天来的稍微晚了一些。
“二哥,你让吕术在右北平经营了快两年,就是防着卫右渠来犯吧?可是咱们为何要浪费大量的物资去防守右北平?想必区区一个卫右渠还难不到皇帝吧?”霍棠站在霍光的身后,目光中有许多不解的地方。吕术在右北平囤积物资粮草,这件事霍棠也知道,要不然仅凭右北平不足万人的军队也不可能坚守广成这么久。
“棠妹,你闻到了吗?这风是从草原吹来的”霍光突然抬手指了指北方,而后微微扬起头,鼻子用力的嗅了嗅,仿佛他能从吹来的北风中嗅出草原的气息。
“这”霍棠不明所以,她总感觉自己这个二哥在等什么,就好像那个欧洛巴佐一样。通过执掌枢密院这几月,霍棠对欧洛巴佐的了解也越来越多,而越是了解她越是不敢小视这个安息帝国的首相,甚至她都没有把握自己能够单独应付这位安息第一智者。
“老师居延部急报。”就在霍棠不解之时,赵阴华神色匆匆的的来到了月牙泉畔。
因为三院初立,人手尚显不足,赵阴华也帮着霍棠处理一些枢密院的事务,因为同是女子共事也方便许多,便成了霍棠这位大院君的副手。
不仅是赵阴华在枢密院任职,其实三院中许多底层官吏都是霍氏族学中培养出来的优秀弟子。如今距离族学兴办已经有好几年了,好几批子弟也渐渐长大,其中优秀者也被甄选了出来,再稍加培养之后便来到了河西,成为补充河西底层官员的优先人选。
其实现在的河西四郡,从底层官吏到中层官员再到高层都与霍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霍光接过赵阴华手中的信封,上面是一行娟秀的汉字。他认得这是乌雅的亲笔,当着自己的妹妹和弟子,霍光拆开信封,快速的浏览了一番内容,而后将信笺抬起递给了霍棠。
“你自己看看吧。”霍光脸色平静,没有说书信的内容,而是让霍棠自己看。
霍棠也很好奇上面的内容,便低头认真的看了起来,她一看才发现信笺的内容其实只有几句话,不过当看完这几句话后,霍棠脸上也难掩震惊之色。
“这乌维不会是和卫右渠商量好了的吧?”霍棠一脸难以置信的问道,同时将手中的信笺递给了赵阴华。
当赵阴华看到信笺内容的时候,她的表情与霍棠一般无二。信笺上简单的几句话只说了一件事情,匈奴单于乌维与右贤王合兵一处,共计二十万匈奴大军已经开始南下,不日就会兵临朔方刺史部的五原、云中二郡。
武安城西十里之地,这里已经成为安息东征军团的大营。欧洛巴佐嘴中咀嚼着一片牛肉,而后饮下一口西域特产的葡萄酒。与他同行的五大君主也吃着同样的食物,即便远征在外,这仗也大了大半年,他们依然还保持着高贵与优雅。
“他们还有多久到?”欧洛巴佐用一根羊毛编织的方巾擦拭了一下嘴角,又一边擦拭着双手一边说道。
“尊敬的首相,亚美尼亚、埃泽萨、哈特拉三位君主的军队已经越过了苏西亚地区。再有半月左右便可抵达此地了”欧洛巴佐的秘书官侍立在侧,微微低头的答道。
“很好,这完美的一刻终于要来临了待帝国的十万援军到达,我们的军团将超过二十五万。加上汉帝国北方匈奴的二十万大军,还有朝鲜王国的几万军队,这个东方帝国将同时面对来自三个方向上超过五十万的大军胜利必将属于我们,伟大的安息帝国”欧洛巴佐将毛巾叠放整齐放在银盘之中,言语之中没有丝毫的张狂,他那低沉舒缓的安息语,仿佛在优雅的吟诵着一段诗歌!
第二九零章 事关国运的三封信
长安彭侯府,刘屈氂与李广利对坐于书房之中。自从太子刘据自杀后,这两人走动的倒是越发频繁。
“如今幽州战事又起,丞相近来定是日理万机,今日怎么有空闲招来下官?”李广利笑着问道,他今日却不是主动来访的,而是刘屈氂相邀而来。
“李都尉说笑了,有御史大夫在,老夫这个左丞相可是轻松得很呐”刘屈氂自嘲的说道,那个左字说的稍微重了些。如今桑弘羊以御史大夫之位行相权,皇帝对桑弘羊也是倚重有加,刘屈氂这个左丞相现如今在朝堂确实有些尴尬。
“唉御史大夫做的确实有些过了”李广利看着刘屈氂,哀声叹气的说道,一副很是同情刘屈氂的样子。
“御史大夫能得陛下倚重,也是他的能力嘛,老夫倒也落得个轻松自在。”刘屈氂笑了笑,语气有些吃味,还有些破罐子破摔的感觉。
李广利目光瞟过刘屈氂,身子微微向前倾了倾,压低着声音说道:“下官最近听说,陛下如今醉心于寻仙炼丹之中,身旁也多了不少方士。倒也是听说陛下服用了一些丹药后,似乎身体比以往确实好了不少。”
“此事老夫也略有耳闻,不过秦皇政的先例在前,陛下此举唉”刘屈氂脸上有些不自然的说道。他想说汉武帝此举无异于饮鸩止渴,不过这句话他却不敢说出口。
古来帝王皆热衷于求仙与长生,尤其是在他们行将就木的时候,而一些以此为生的方士便应运而生。所谓长生不老的丹药,大多不过是一些刺激身体潜能,透支寿命来产生兴奋缥缈的感觉。不过正是这种短暂的枯木逢春的感觉,让那些迟暮的帝王产生了真有可能长生的幻想。
而这些激发潜能透支寿元的丹药,其副作用便是毒素的沉积,让人毫无征兆的一朝毙命。这种结局在那些喜欢服食丹药的帝王身上,已经得到了验证。
汉武帝现在已经开始服食丹药了,而他也确实感觉比半年前多了些精神。能不能长生汉武帝自己心里也没底,不过他眼下正需要这种状态。因为这个天下还有很多事需要他去做,卫右渠入侵幽州战事正紧,西北的安息与霍光也一直焦灼,这些内忧外患都需要他去处理,最重要的是他需要给这个帝国寻找一个合格的继承者。
“正是如此下官也是忧心忡忡啊!这太子之位空悬,终究于国本不利啊!”李广利一脸忧心的说道,最后还是将话题引到了太子之位的问题上来了。
这个问题其实不仅是李广利和刘屈氂热心,大汉上至皇帝与三公,下至平民百姓都非常关心这个问题。随着汉武帝的年纪越来越大,一个没有太子的帝国越发让人心中不踏实。
“如今陛下的几个子嗣中,齐王早夭,广陵王有勇无谋,尚未就国时便不得陛下喜爱,倒是燕王博学,又素有名望,就国诸王中燕王或为首选。另外便是尚在长安的昌邑王,与皇子弗陵。”刘屈氂将汉武帝死了的和尚在的几个儿子一一说了一遍。
原本刘据死后最有希望问鼎太子之位的齐王刘闳,在就国齐王后没多久便死了。另外广陵王刘胥基本没有多大的可能,现在最有希望的就是燕王刘旦。这个刘旦自幼便聪慧好学,做了燕王后又礼贤下士,如今名声相当不错,在刘姓诸王中也就略逊梁王一筹。
“丞相怎么也喜欢做那舍近求远本末倒置之事啊?那燕王如今已经二十有余,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恐怕就是陛下有心,朝臣也会竭力反对的。最好的结果便莫过于昌邑王与皇子弗陵,若弗陵继位,皇帝必定顾命御史大夫,到那一日御史大夫可就真的权倾朝野了。若丞相全力助昌邑王,入朝则为相,就国则为王!”李广利一脸不解的看向刘屈氂,最后抛出了一个更加丰厚的承诺。
原本李广利已经暗示过刘屈氂,只要昌邑王刘髆继位,刘屈氂就为周公。现在更加增加了一个封王的承诺。刘屈氂是皇族,若封王并无不可,在朝为丞相,不做丞相了就封他为王,这是从未有过的先例,这样的诱惑刘屈氂也挡不住。
“这个自然,昌邑王素有贤名,为天下计,老夫自当助昌邑王。”话已经说到这个份上了,刘屈氂也不需要矜持什么了,他也给出了明确的答复。
事情敲定,至于如何去作,刘屈氂自然有他自己的手段。两人相视一笑都露出了满意的表情。
“丞相,陛下传旨,急召丞相入未央宫。”屋外突然响起刘屈氂府中管事的声音,却不想在这个时候汉武帝又要召见刘屈氂了。
刘屈氂匆匆赶往未央宫,一到他才发现这次汉武帝不仅只召了他一人。御史大夫桑弘羊,还有九卿与其他几位重臣都在。
这?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