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1298章


猎枪。太阳出来后,搬家仪式才结束。
过生日滚烂泥田
在湖南新晃侗族地区有一个挺有趣的风俗:小孩子过生日要滚烂泥田。
这样做,侗族人认为是为了从小培养孩子勇敢的意志。
一个人一辈子只有 3 个生日要滚烂泥田:一次是 5 岁,一次是 10 岁,最
后一次是 15 岁。
当地流传着一句谚语:“从母亲那里学到善良,从父亲那里学到勤劳,
从祖父那里学到耐性。”一生滚 3 次烂泥田,意思是让小孩学到善良、勤劳
和耐性的好品德。
一个人到了 5 岁,从此脱离母亲善良、温柔的怀抱,要开始跟父亲学习
劳动,接受艰苦的磨炼了,所以第一次滚烂泥田是由母亲把孩子领到田边,
而父亲在对面接。
到了 10 岁,由父亲把孩子领到田边,祖父在对面接小孩。如果没有祖父,
便请村子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代接。意思是:孩子初步养成了劳动的习惯,下
一步要向祖父等老一辈人更好地学习和锻炼,磨炼思想,锻炼意志,培养耐
性。
到了 15 岁,第三次滚烂泥田时,孩子则由祖父带到田边,对面田坎上没
有人来接。意思是:从这个时候起,孩子即将长大成人,需要自己去体会人
间的艰辛,前面的路需要自己独立去闯出来。
看来,过生日滚烂泥田,不是一般的游戏玩耍,还真有一番人生道理在
里头哩。
妇女剃光头
居住在云南双江县境内乡村里的拉祜族妇女,有一种与众不同的风俗—
—剃光头。妇女被剃光头,许多人会觉得不习惯,可她们觉得好看。
为什么要剃光头?很早以前,拉祜族经常进山打猎,每当男人们出去打
猎时,作为妻子的也要跟去帮忙。为了防止被动物抓住头发,所以她们就把
头剃得光光的。
直到今天,拉祜族妇女虽然不像从前那样再跟男人进山打猎了,但她们
仍然觉得剃了光头舒适、卫生,同时也美。因此,凡是结了婚的年轻姑娘,
随时都把头剃得光光的,而年纪大的妇女就更不用说了。
不过,一般没有结婚的女孩,都不剃光头,表示自己还是少女,需要父
母抚养。
五彩婚俗
哭嫁
我国湖南省南部的江华瑶族自治县,还保留着一种古老而奇特的婚俗—
—哭嫁。
姑娘出嫁前两天,在娘家人的陪同下走出闺房,来到定亲礼物前大哭一
场,表示不忍心离开父母。
送定亲礼物的当天晚上,姑娘来到祖宗厅里“哭嫁”。这时寨子里的青
年男女欢聚一堂,陪着姑娘“会歌堂”。“会歌堂”就是大家聚在一块儿,
在乐器的伴奏下随编随唱,直到次日清晨。
“会歌堂”后,姑娘回到家中吃在娘家的最后一顿饭。饭后,姑娘哭哭
啼啼地来到父母面前哭嫁告别,然后来到祖宗厅里拜别祖宗,祈祷婚后幸福。
然后,姑娘用自己织的手帕捂着脸,在陪嫁娘的陪伴下边哭边走向停在寨外
的轿子。等到哭湿了第三条手帕,姑娘才在手提小火炉的中年妇女的劝导下
进轿。
瑶族人结婚要“哭”,可解释是“悲”,悲伤的是生身父母把自己养育
长大,现在要分别了;也可解释是“喜”,喜的是和心上人结婚,幸福的新
生活就要到来。
捆新人
柯尔克孜族的婚礼是在新娘家里举行的。结婚的那天早上,新郎由亲戚
和一群伙伴陪着骑马去新娘家。去的时候,带一只宰好的小山羊,在离新娘
家不远的地方举行“叼”羊比赛。新娘家附近的年轻人也可以参加,最后由
男方的一个小伙子把这只小山羊扔在新娘家门口,然后下马。
这时,女方的亲友立即把身着礼服的新郎“捉拿归案”,捆绑于毡房外。
过一会儿,新娘也被绑,而且和新郎拴在一起,互相看着对方,引起围观者
的哄笑。这时,新郎的父亲只好向女方家的亲友们“苦苦哀求”,献上新郎
用马驮来的烤全羊和其他礼物,一对新人才得到“获赦”。然后,女方请新
郎和亲友们入毡房,开始举行婚礼仪式。
自由的阿注婚
在云南西北高原上的泸沽湖边,居住着纳西族的一个支系——摩梭人。
这里十分偏僻,交通闭塞,原始气息十分浓厚,仍保持着母系氏族社会遗风
的阿注婚姻。
阿注是纳西语,是“朋友”、“伴侣”的意思。摩梭人的青年男女参加
社交活动和结交阿注有一定的规矩,一般在儿童满 13 岁时,女孩、男孩分别
要举行“穿裙子”、“穿裤子”的仪式,标志着童年时代已结束,开始享有
社交权利。女子十五六岁,男子十七八岁,就开始结交阿注了。
摩梭人的社交和婚姻十分自由,不受外人干涉,只要男有情女有意,通
过交换头帕、腰带、戒指等信物礼品,就可以建立阿注关系,成为夫妻。这
种婚姻关系很不稳定,结交的双方,关系好可继续往来,关系不好就分开,
彼此再另找阿注。
阿注婚姻所生的子女都属女方,由女方抚养,男子无抚养教育责任,父
子之间不保持任何联系。男子在家庭中没有自己的子女。因此,这种家庭都
是按母亲的关系组成,财产也由母系继承。在这种家庭里没有祖父和父亲,
只有外祖母、舅舅和姨母。有的孩子只知道母亲,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
解放以后,摩梭人的阿注婚姻逐渐向一夫一妻制过渡,这种古老的婚俗
已有所改变。
锁媒人
普米族是我国一个人数较少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与四川省交界的
兰坪、丽江等地区。
普米族传统婚礼中的“锁媒人”很有意思。举行婚礼的当天早上,女方
的送亲队伍往新郎家走后,男方的媒人被女方家扣押下来,锁在一间房子里。
房外有两位姑娘把守,而屋内一位女方的唱歌能手用各种歌词考媒人。如果
媒人唱赢了,守门的姑娘就开锁放人,媒人便能追赶送亲的队伍;如果媒人
不能巧妙作答,唱输了,就得去向新娘父母敬酒,或送一点钱,才能脱身。
媒人走到村寨口,还要过一道难关:寨子里每家背一坛酒在寨口守候,
媒人必须要把每家的酒喝上一口才能走。有的媒人喝得烂醉如泥,被抬着送
回去。而机智的媒人一般是不会被灌醉的。
打女婿
打女婿,是西北地区部分回族中盛行的一种婚礼习俗。
新婚那天,男方家包括新郎和一名年轻陪客在内,要来女方家娶亲。当
新郎走到新娘家门口时,早已聚集在一起的顽童(有些地区还有小伙子),
用土块或雪球等朝新郎打去,新郎这时只能躲避,不能还手。相传,这种规
矩是唐朝时流传下来的,慢慢成了习俗。
打女婿实际上是当地男女老幼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表示对新郎的热情欢
迎。
民俗心理
讨口彩
1988 年 8 月 8 日,香港、广州等地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商店专等这
一天开张营业,许多经济合同偏等这一天签订,情侣们也都将这一天选为结
婚的日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8”在粤语中与“发”音近,而这一
天有 4 个“8”连在一起,这当然是千载难逢的好日子。这种“讨口彩”在近
些年十分盛行,“8”和“6”及其组合数字,成了人们竞买的所谓“吉祥”
数字。
讨口彩的例子不胜枚举。除夕的餐桌上总少不了鱼,是取其“年年有余”
的吉利。新年里家家吃年糕,也深含一个吉利主题:“一年高似一年”。年
节里小孩子不慎将碗打碎,大人赶紧说一句:“岁岁平安”。汤圆和月饼之
所以总受欢迎,是
因为它具有“团团圆圆”的含义。送给新娘的鲜花是祝新人“花好月圆”,
初生的孩子洗澡时用几棵葱是为了他的“聪明伶俐”等等。
讨口彩是利用语言的谐音和一些事物的特性,人为地加以创意,从而获
得新的寓意,来寄托人们的某些良好的心理愿望。它反映了各阶层的人们对
不同生活目标的追求和向往,是人生价值观的间接反映。
讨口彩的反面就是形形色色的语言禁忌。如亲人间不能分食一个梨,就
是为了避免“分离(梨)”。人们讨厌“4”这个数字,因它同“死”谐音,
出租车司机上牌照或家里安电话都不愿意带“4”的号码。钟与“终”同音,
所以绝对不能送给别人作为礼物。上海人探望病人不送苹果,因为上海话中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