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1153章


是星期一上午第一门课。
3。一周作业时间表
另外一种一周时间表主要是根据作业的情况而不是根据可用的时间来安
排的,这是总时间表的补充,无论何时你遇到了非同寻常的或长期的作业,
你都可以运用这种表。由于它是为特定的作业而制订的,所以只适用于这一
特定的星期之中。
根据作业制订一周时间表,格式很简单。在一张有线的纸上划一条横线,
将它大约分成两半。上面一部分列入课目、作业、估计所需的时间及预定的
完成日期。然后将预定完成日期和估计的所需时间作为主要因素,在总时间
表里找出可用的时间,给每一项作业都找出足够的时间,写在一周作业时间
表下半部适当的横线上面。遵守你的这张时间表。优先考虑学习时间,只要
你这样做,剩下的空闲时间才真正是空闲的。
4。每日时间表
你可以会需要一张能随身携带的每日时间表,一张学生证大小的卡片正
合适,你可以将它放在衬衣口袋或手提包里,这样,你需要的时候就可随时
查看。
每晚离开书桌前,你看一下总时间表,了解一下第二天要去上哪些课,
并且有多少空闲时间,然后在一张卡片上草草写上第二天的计划:准备学习
的课目,要办的事,体育锻炼,娱乐及你想参加的其它活动,给每一项活动
规定时间。这样花费五分钟是非常重要的。理由有两个。第一,你把安排记
在卡片上随时可查阅,这样可使你的脑子不会一片混乱。第二,你能将未来
的一天先在脑子里过一遍,好像这样就开动了一个心理钟,使你能按照预定
的时间行动。
注意,每日时间表是以时段为基础组成的,不是由小片时间组成的。给
每一个题目或活动规定一段时间将保证你学习的效率最高。
课前预习与自学
1。预习的目的和时间选择
预习的目的在于初步理解新教材的基本问题和思路;复习、巩固和补习
有关的旧概念、旧知识;找出新教材中自己不理解的问题。预习最好做点笔
记,把自己觉得不理解的问题记下来。预习的好处有四:第一,预习一般是
“单兵作战”,能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增强独立性,减少依赖
性;第二,预习中发现问题,找出疑难点,带着这些疑难点去听课,能减少
盲目性,增强听课效果;第三,经过预习,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在课堂上
就有充裕的时间对老师讲授的内容进行思考、消化,有利于深入了解课文内
容,当堂巩固知识;第四,重复是加强记忆的基本手段,课前预习就等于先
学习了一遍,有利于加强记忆。
预习中要有侧重点,主要了解课文的一般内容,找出疑难点,并标上记
号,听课时就有了针对性。
预习从时间和内容上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课前预习——指上课前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2)阶段预习——用一个比较完整的时间,把下一阶段要讲的一章或几
章的新课内容自学一遍。
(3)学期预习——指开学前,在假期中预习下学期的学习内容,这时往
往需要浏览整本书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它的作用主要是了解一下要学习的新知识体系,摸清自己的特点,并采
取相应措施,以便使自己的学习可以站在全局的高度上来进行。这种预习一
般利用节假日进行。
预习时间一定要安排好。什么时间采用哪种预习方法,每次预习要花多
少时间,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好,预习还是不会奏效。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预习,不宜过多,不要深入学习课文内容的细节。否
则会有反效果。因为,预习过多过细,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拼命讲课,
学生却觉得“我都学过了”,没有听课兴趣,养成不认真听课的习惯。低年
级小学生的功课并非难到不预习不能理解的程度,与其一直往前预习,不如
把已学过的内容多复习,确实弄清楚,并加深理解,彻底记住。因此,低年
级小学生以预习占二分;复习占八分的比例最理想。
2。学期和阶段预习及其步骤
第一步:阅读序言。在课本里,论述的都是很严肃的课题。所以笔调都
是严肃、学究气的。只有在序言里,才会丢开学者腔,不拘礼节地讲话,你
也就可以在这里会见并了解作为一名普通人的作者。一旦你这样做了,在你
阅读课本时,就会发现你能够与作者交谈,甚至争论。你会发现自己不时会
冒出这样的话来:“不,我不同意那个观点。”或者“你这么说是什么意思
呢?”此后,课本对你们就会具有较前大得多的含义。所以,不要错过这个
机会。
下面是一些在阅读序言里要寻找的东西:
(1)作者的目的是什么。了解作者的目的,是有很大的好处的。因为这
样你就能够从正确的立场来阅读并解释课文。否则,阅读就会像一场搏斗,
各种事实之间会显得毫无联系。
(2)作者的目的并非如此。有时,你拿起新教材时,会先入为主地对作
者的目的产生错误的判断,了解了作者并没有这样的目的,就能帮助你更清
楚地了解作者的目的是什么。有了这样的警告,在阅读过程中,你的思想便
不会不由自主地误入歧途。
(3)课本的结构。了解课本结构就好比有了一份路线图。你不仅能了解
作者在讲些什么,而且还能了解作者将谈些什么。
(4)这本书与其它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这也是很有价值的信息。
因为人们常认为一本论某一题目的新书又是老一套而已。所以,一经作者指
出他们的书为什么不同,他们的说法或观点为什么是必要的,你阅读时认识
会更清楚,因此对课文的理解也就越深。
(5)作者的资格。作者常常以一种很微妙的方式设法告诉读者他们的书
是一个学者,一个该课题的专家所写的。如果你还没有读过本书的序言,那
么,作为一个练习,你回过头去念一念,可能会觉得挺有意思。看看不仅对
这本书,也对作者本人的了解增进了不少。
第二步:看目录。奥苏贝尔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在一所大学里,把即
将修冶金学的学生分为两组,第一组从第一天开始就正式学习冶金学;第二
组则先对“冶金学是什么样的学问”做概括性的说明,才进入本题。结果在
起跑时慢了一步的第二组,最后成绩却比第一组好。从这个实验获得了所谓
“学习需要意义”的理论,也就是说,如果有一位指导者,事先将整体的概
念让学习者接触过,那么即使学生当时还不完全了解,也有助于加速以后具
体内容的学习速度。
这种想法当然也可以应用于中、小学生的学习上,而利用课本或参考书
的目录,就是一个好例子。虽然课本或参考书才只学到一半,即使看了后面
的目录,也未必了解。但是,每次一翻开书,先让孩子读一次目录,就可以
掌握过去所学的功课,在整体上居于什么地位;其前后关系又是如何。由这
里可以体会出,读书的重点应该放在哪里,对学习也才能胸有成竹。
第三步:阅读导论。序言里论述的是广泛和一般的问题。但导论所讲的
则是狭小和具体的问题。
这里有四条为什么要阅读导论的理由:
(1)导论常常写得很好,因为作者知道,导论等于一本书的橱窗——对
于那些翻看这本书以决定是否要买它的顾客来说尤其是如此。
(2)作者利用有限的空间,将事实和思想压缩于其中。作为一名读者,
你可以从比较少的几页里得到很大的收益。
(3)为学习这本书的其余部分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将来的作业更加容
易,花费更少的时间并且比用其它方法更好地掌握课本的内容。
(4)有了在主要内容下划的线和页边空白处的摘记,你可以很快地,反
复地复习导论内容,使你在阅读每一个指定的章节前有所准备,并对这个章
节有所了解。
3。课前预习的实用方法与步骤
(1)学生在校的学习,必须是高效的,快速的,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
完成学习任务。课前预习就是高效快速学习的基础。课前预习可以初步了解
新教材的内容和思路,做到提前思考;可以把教材中容易解决的问题先解决
掉,扫清学习上的“拦路虎”;可以发现知识上的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