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们都不曾忘记》第23章


下,还是薄利多销,就算是多送一碗得了。
“唉,刚才那女孩莫不是落了课本?”莫大妈收拾碗筷的时候发现了一本小便笺。
“我看看。”老莫接过本子一看,却见上面写的不是英文和公式,却写着,“大米,建议去东城批发市场,找王东北买黑龙江小麦;汤底要每日五点前到第一市场找老武买新鲜筒骨三条以上清炖;发酵时间要……作料要……”俨然是一本面馆的秘籍。
那天晚上,老莫店里还是冷清,于是早早打烊,先去东城批发了两袋小麦,果然又细又精又香,一边磨成面粉,一边揣摩了一个晚上。翌日清早找老武买了新鲜筒骨炖了一个上午,路过的客人都闻香而来。老莫战战兢兢,照着女孩本子上写的配料法,下了一碗面给客人吃。
“老板,你家的面真是风味上佳啊!”客人吃了个碗朝天,“我明天还来!”一传十,十传百,老莫面馆的生意日渐兴隆。
而那个本子,也在女孩下次来吃面的时候,老莫上面时,偷偷塞到女孩座位旁边了。当然,老莫早把本子里的内容全部记了下来。
“唉,这家面越做越好吃了呀!”那个胖女孩说。
“柳芬兰,你叫的是清汤面,怎么碗里那么多肉片?”另一个女孩奇怪地问。
躲在柜台后面的老莫憨厚地笑了笑。吃完了面,女孩们结了账,那个女孩已经熟得只和老莫点点头,连记账的事也没说了。
时间过得很快。那一年的大年三十,老莫夫妇结账完,正在打扫店门,却见那个女孩走了进来,“老板,要一碗清汤面。”
“哟,你来了,新年好,新年好!”老莫殷勤招呼,忙把刚熄灭的炉子又生了起来。
上面条的时候,老莫额外抓了一大把面和肉片蔬菜,“同学,你不回家过年吗?”
“不了。”女孩露出伤心的愁容,眼泪几乎要掉下来。
“女娃,你没事吧?”好心的莫大妈问。
“没,没什么,只是被热气熏到了……”女孩一口一口地吃着面。
这时,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开始了,在喧闹的欢乐声中和老莫夫妇的好奇关注中,女孩默默地独自吃完了年夜饭——一碗面。
“老板,老板娘,新年快乐!”女孩吃完了面,意外地取出一个红包放在桌子上,拿起书包,飞也似的跑了。
“唉,同学,不用了,不用了……”老莫追了出去,可是女孩却已经消失在厚厚的风雪中。
莫大妈掏开红包一看,里面是零碎的钱和一张隽秀字迹的小纸条,写着何月何日总共吃了多少碗面,数了一下钱,还多出了一张用崭新的一块钱叠的心型,也许是女孩子表达谢意的一种方式。
“这女孩子到底怎么了?”老莫惆怅地望着。
“她好像又跑回来了。”莫大妈说。
一个戴眼镜的男生从雪中风风火火地骑着自行车颠过来,“爸,妈,早点回家!姥姥姥爷等着呢!”
“哦,我们这就关门!”老莫对儿子莫识宝说。
“你们俩生意好也不用这么拼命呀。”儿子埋怨道,“不过这么晚了,谁还来吃面呀?”
“是个女孩,刚走,好像也是你们学校的。”老莫说。
“哦,是隔壁班那个校花啊!”莫识宝抓了抓头。
“她怎么不回家过年?”老莫问。
“我不知道啊!”儿子说,“她很神秘的,总是冷冰冰的,可是读书很好呢!”
“你不会看上她了吧!”莫大妈轻轻刮了下儿子的鼻子,“来,快帮妈提点长寿面,回去给姥姥姥爷热着吃!”一家三口就其乐融融地回家了。
谁都没有注意到雪地中,那一双怅惘的眼睛。
高考越来越近,那几个女孩也少来吃面了。老莫的生意却越来越好,把周围的店面多盘了两间下来,工人也请了几个,儿子上大学的学费是不愁了。
果然,七月的高考过后,儿子考上了复旦大学的金融系,而听说那个成绩优秀的校花也考到了北京外国语学院。¨wén‘ rén‘ shū‘ wū¨用功的孩子们的前程就像下锅的面条一样,越来越顺了。
一晃就是十年,老莫还是苦心经营着面馆,一碗面从一块钱涨到了八块钱,可是老莫的价格还是维持在五块,薄利多销,图个公道。方圆一带,没有人不爱吃老莫的面。
这一天,下起了大雪,老莫正望着空蒙蒙的马路发呆。
突然,在银行工作的儿子打来了电话。“爸,你知道吗?有人要购买你的面馆!”
“怎么回事?我不卖!”老莫第一个反应。
“我也这么以为,”儿子附和着说,“听副行长说,有人大动资金,想有所动作,还说什么会给我们一个无法拒绝的价格。”
“不卖不卖!多少年的老牌子了,不能砸在别人手里。”老莫气愤地挂掉了电话。
这时,一辆低调的好车停在了老莫面馆前头。
老莫从儿子的杂志上看过,这个车起码要七位数。这大款怎么不去星级酒店,反而到我这来吃面了?
车上下来两个职业西装、打扮时尚的女郎,老莫夫妇兀自咋舌,却见那两个女的退到一边,恭恭敬敬地打开后门,从里头又走出一个不施粉黛,清汤挂面,却美丽逼人的女子。
老莫只觉得她眼熟!莫大妈连忙给三个贵客让座。
坐定,那为首的女子轻启朱唇,和气地说:“老板,要一碗清汤面。哦不,是三碗。”
老莫如梦初醒,回头看了又看,一边小跑着,颤抖着手去下面条。原来是她!
老莫夫妇兴奋地躲在柜台上,看着那三个贵客吃完了面,又惊又喜,不敢上前搭讪。那女子却站起来,径直朝他们走过来,还没等老莫夫妇反应过来,就深深地鞠了一个大躬。
老莫夫妇慌忙扶起,女子的脸上已是清泪纵横。
“有话慢慢说,慢慢说……”老莫一辈子没遇见过这样的事,门外有好奇的人看东看西,还用手机拍那豪华轿车,莫大妈干脆把门给拉上了。
那女子就带着哭声,断断续续地说了一段往事:
原来,那女孩叫柳芬兰,她的爸爸是一名厨师,以前就为老莫面馆的前任店主工作。他做得一手好面,迎来顾客盈门,女孩也常常带同学来吃,她自然可以赊账。可是一个大雪天,她爸爸为了送一碗热面到她学校,在路上被一辆打滑的卡车给撞了。女孩失去了父亲,可是她不愿意相信残酷的现实,也不想让同学们瞧不起,而且她也怀念来爸爸工作的店里吃面的时光。
于是她还是带同学来吃面,并照常赊账,其实她一开始也十分害怕老莫拒绝的。为了报答,她把爸爸祖传的面条方法也教给了老莫。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又公派到美国读了三年投资学,回国后有家跨国餐饮公司聘请我做投资顾问,我第一个想法就是要买下你们的面馆。”女子从那两个秘书包中取出合同解释说,“你们别怕,你们不仅会一次性得到一大笔授权资金。等这个面馆成为公司后,你们还是股权最多的经营者,管理者,我只是用我的专业和资源把你们的面馆打造成中国最好的面条企业!”
老莫夫妇听了一席话,百感交集,感动得直抹眼泪。
“砰砰砰!”面馆外突然有人猛烈敲门,“爸,妈!是不是谁来封我们的面馆了?告诉他们,我们不怕!我们不卖!”
店里的人听了,愣了一下,顿时哈哈大笑。
“这小子,多少年了,还是这样风风火火的。”莫大妈连忙把门打开了。
一股暖风吹来,莫识宝和当年的校花柳芬兰撞了一面,顿时两人脸上都梅花朵朵,喜不自禁。
窗外的雪更大了,老莫望着雪地上堆雪人的娃娃们,心里默念到:明年,一定会是一个大丰年。
母亲的“辛德勒名单”
◎朱成玉
母亲在肿瘤医院住院期间,认识了一些老姐妹。这些癌症患者经常在一起讨论各自的病情,时间久了,慢慢建立起一种相依为命的情感。临回家的那天,母亲与那些病友们相互都留下了各自的电话号码。
母亲眼神不好,回来后让我把那些电话号码工工整整地挨个儿抄下来。长长的一排,算上母亲自己,一共十二个危在旦夕的生命。
从此之后,家里的电话忙得不可开交,几乎每天都有母亲的病友打来的电话,她们互相询问着病情,嘘寒问暖,相互鼓励,俨然成了天底下最知心的莫逆之交。
我真担心,如果有一天,那电话不再响起,母亲该会有多难过。
母亲每天都会守着电话,害怕错过每一个病友的问候。我对母亲说:“电话上面都是有来电显示的,如果谁的电话没有接到,我们给拨回去不就行了吗?”
母亲说:“不一样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