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中的心理学》第22章


推进者:这种类型的员工,他们常常表现得思维比较敏捷,对事物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看问题思路比较开阔,能从多方面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人往往性格比较开朗,容易与人接触,很快能适应新的环境;能利用各种资源,善于克服困难和改进工作流程;有着较好的心理调节能力。
这类员工,他们在工作中不论做什么事情,总是表现得充满活力,好像永远有使不完的劲;他们勇于向来自各方面的、落后的、保守的传统势力发出挑战;他们永远不会满足于现在所处的环境,勇于向低效率挑战;他们对自己的现状永远不能满足,并敢于向自满自足情绪发出挑战。他们一般都有着积极的心态。但同时,他们在团队中由于过于表现自己而显得有些突出,往往表现得有些好激起争端,遇到事情表现得爱比较冲动,容易产生急躁情绪,心理控制能力较弱。而且往往会太注重自己而瞧不起别人。
创新者:这种类型的员工,他们一般具有鲜明的个人特性,思想比较深刻,对许多问题的看法与众不同,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考虑问题不拘一格,思维比较活跃。心理机能处于长久的活跃状态。
这类员工,他们在团队中常常表现得才华横溢;由于思维活跃,而且容易突破思维的限制,他们一般都具有超出常人的非凡想象力;在他们头脑中充满了聪明和智慧;他们具有丰富而渊博的知识。但由于太过突出,他们往往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给人容易留下一个救世主的印象。由于过分追求创新的刺激,他们一般不太注重一些细节问题上的处理方式。另外,他们给人们的印象总是随随便便,不拘于礼节。这种鹤立鸡群的形象,往往使别人感到与他们不好相处。
信息者:这种类型的员工,他们性格往往比较外向,对人、对事总是充满热情,表现出很强的好奇心,与外界联系比较广泛,各方面的消息都很灵通。
这类员工,他们一般都喜爱交际,具有广泛的与人联系沟通的能力;他们对新生事物比其他人显得敏感;由于很强的好奇心,因而他们的求知欲很强,并且很愿意去不断地探索新的事物;他们勇于迎接各种新的挑战。但由于太过求新,他们常常给人留下一种事过境迁,兴趣马上转移的印象;他们还会因为说话不太讲究艺术,喜欢直来直去,直言不讳而得罪人。
监督者:这种类型的员工,他们一般头脑比较清醒,处理问题比较理智,对人、对事表现得言行谨慎,公平客观。他们喜欢比较团队成员的行为,喜欢观察团队的各种活动过程。
这类员工,他们在工作中对人对事表现出极强的判断是非的能力;他们对事物具有极强的分辨力;他们总是讲求实际,对人对事都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一是一,二是二。但正因为这样,他们一般都比较缺乏对团队中其他成员的鼓动力、煽动力;他们还缺乏激发团队中其他成员活力的能力。
凝聚者:这种类型的员工,他们比较擅长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与人保持和善友好的关系,为人处事都比较温和,对人、对事都表现得比较敏感。
这类员工,他们对周围环境和人群具有极快的适应能力;具有以团队为导向的倾向,能够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但他们常常在危急时刻表现得优柔寡断,不能当机立断。
完善者:这种类型的员工,他们做事情很勤奋努力,并且很有秩序;为人处世都很认真,对待事情力求完美。
这类员工,他们做事总是持之以恒,而决不会半途而废;他们在工作中表现得勤劳;他们对工作认认真真,一丝不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追求尽善尽美。但往往因为他们在工作中过于追求完美,而处理问题时过于注重细节问题,为人处事不够洒脱,没有风度。
每个人的长处和才能各属特定类型,不同类型的人才应该与不同的工作性质相适应。
工作对人的要求不同,才能与职务应该相称。给予他的职务应最能刺激他发挥自己的优势。职务以其所能和工作所需结合而授,叫“职以能授”,这样,既不勉为其难,也不无可事事。扬其所能,其工作自然积极,管理效能也必然提高。
卡耐基根据多年的经验总结出:不同工作职位有不同要求,不同的人才适合从事不同的工作。某人既能统观全局,又善于协调指挥,善于识人用人,组织才干出众,雄才大略,是一个帅才。就应放在决策中心做领导工作。某人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知识面宽,既有综合分析能力,又敢议事直言不讳,有求实精神,无利俗杂念,这是优秀的反馈人才,应选为智囊。有的人忠实坚定,耿直公正,身正行端,平易近人。让他们从事监督工作,定能做出第一流的成绩。还有的人对领导意图可心领神会,对领导的指示能忠实执行,既埋头苦干,又任劳任怨,实在是难得的执行人才,让他担任办公室主任、秘书,一定能把工作做好。各种人才应该分别对待、各得其位。
现代管理者必须善于区别不同人的不同才能,学会按人分类,让他们在最合适的岗位上发挥作用。当然,管理者识人应该做到公平公正,不夹杂私人感情,不抱有私心,才能真正做到识人。
了解员工的需求
按照马斯洛的塔式需求结构理论,人除了生理需求外,更重要的是心理需求。因为,生理需求比较容易发现和满足,而心理需求更容易被人们所忽视。
作为一个管理者,在满足员工最基本的薪酬待遇的需求后,更应该用心了解员工的心理需求。因为,心理需求更容易影响一个员工的工作效率。
管理者要充分了解和把握员工的需求,就要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一是换位思考。站在员工的角度来体验员工,考虑他们的需求,了解他们所处的环境和他们的真正感受;二是运用内部营销的方法和技术。即把员工当做企业的内部顾客,运用营销调研技术,如一对一访谈、问卷调查、圆桌会议、实地观察等技术去了解员工的动机、情绪、信仰、价值观、潜在的恐惧和反抗等,以此准确了解和把握员工的情感、需求和欲望;三是加强交流与沟通。建立内部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互动式的沟通和反馈渠道,通过情感沟通,了解不同员工的不同需求,也了解不同时期的需求重点;四是外部了解。通过对员工的家庭与亲戚朋友、企业顾客、供应商、离职员工的调查和访谈,来间接了解员工的真实情况。
沃尔玛公司十分关心自己的员工,公司里几乎所有的干部都用上了镌有“我们关心我们的员工”字样的包纽扣。他们把员工称为“合伙人”,并注意倾听员工的意见。萨姆?沃尔顿曾对干部们说:“关键在于深入商店,听一听各个合伙人要讲的是什么。那些最妙的主意都是店员和伙计们想出来的。”
萨姆?沃尔顿认为,在沃尔玛公司,干部必须以真正诚恳的尊敬和亲切对待自己的员工,必须了解员工的为人、他们的家庭、他们的困难和他们的希望,必须尊重和赞赏他们,表现出对他们的关心,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成长和发展。萨姆?沃尔顿会经常突然驾临本公司的商店,询问一下基层的员工“你在想些什么”或“你最关心什么”等问题,通过与员工们聊天,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要。
1981年,美国马萨诸塞州巴莫尔的戴蒙德国际纸板箱厂,因市场萎缩,工人为前途担心。65%的员工感到管理层对员工不尊重,56%的员工对工作感到悲观,79%的员工认为他们没有得到因出色工作而该有的报偿。为此,管理层推出“100分俱乐部”计划,即无论哪位员工,全年工作绩效高于平均水平的,则可得到相应分数,如安全无事故20分,全勤25分等,每年结算一次,并将结果送到每位员工家里,如分数达到100分,便可获一件印有公司标志和“100分俱乐部”臂章的浅蓝色的夹克衫。
到1983年,工厂生产率提高了16。5%,质量差错率下降了40%,员工不满意见减少了72%,由于工业事故而损失的时间减少了43。7%,工厂每年多创收100万美元利润。
1983年底评议时,86%的员工认为管理层对员工很重视,81%的员工感到自己的工作得到了承认,79%的员工认为自己的工作与组织成果关系更密切了。
这个事例更充分说明,对员工心理的满足更为重要,也更能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一个人的心理需求是其动力的最大来源,人们更注重来自心理的满足,和得到被尊重、被?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