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中的心理学》第13章


企业要提倡罗文精神,更要以此为作为团队的共识和理念来培养执行力。
那么,罗文精神精髓到底是什么?怎样培养企业员工的执行力?
罗文精神精髓就是:态度第一,技能第二。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会因为下级们的被动――无法或不愿专心去做一件事――而大吃一惊:懒懒散散,漠不关心,马马虎虎的做事态度,似乎已经变成常态。
因此,这些员工缺乏的不是某种知识和技能,而是缺乏一种正确的工作态度、一种务实的工作精神。要提高职工的务实精神,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建设:
首先,营造一种务实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管理者要从企业的管理体制、运营体制到奖惩制度、企业精神等大处着手营造一种务实的创业精神和工作作风,反对官僚主义和浮夸作风,实行严格管理、高要求。这种理念要成为全体员工的共识,形成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其次,有切合实际的工作营运营流程。首先企业设计的运营流程必须是符合实际的,设计的任务目标是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否则就是罗文再世也完不成去西天取经的任务。其次是工作流程的设计必须是以执行为导向。有了执行导向的工作流程,不仅可以促使职工逐渐加强务实作风,同时也为进一步营造务实的企业文化打好了基础。
另外,从上到下应提倡务实的工作作风。一个优秀的团队不是靠说出来的,而是靠带出来的,管理者要求员工做的事首先自己要能做到。红军的战斗力是靠共产党员带出来的。只有从上至下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并且将优秀的事例大肆宣传,不断提倡,才能逐步将罗文精神和作风形成一种团队的共识和理念。
一个成功的企业,不是光靠几个成功的管理者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所有员工,需要整个团队都具备“罗文精神”,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把企业这艘巨轮成功驶向彼岸。
与上级的心理管理 了解上级心理
除了企业的最高领导之外,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上级,因此在企业这个大团队和每个部门这个小团队中,每个人都需要和自己的上级之间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作为下级,首先应该从自身出发,从自己的心理出发,真正树立和培养与上级相处的心理机制。也就是首先要进行自我的心理管理。
要想和上级建立正常、积极的工作关系,作为一个下级应该首先用心了解上级的真正意图、想法、好恶,理解上级的处境和工作做法,从心理上做好与上级和谐相处的心理准备。上级固然是领导,但他首先是一个人。作为一个人,他有他的性格、爱好,也有他的语言习惯等。你必须了解清楚,不要认为这是“迎合”,这正是运用心理学的一种学问。
学会揣摩上级意图
每个在不同的环境下都会有不同的、复杂的心理状况。比如,作为一个上级在面对自己的下级时,有时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有时是有意考验下级的能力,有时是刻意给下级出难题,等等。在不同的情况下,他的心理状态是截然不同的。那么,作为一个下级,就要学会在不同的情况下用心揣摩上级的真正意图,分析上级之所以这样做的真正心理,这样你才能真正正确地领会上级的想法,才不会背离上级的真正意图,才能把工作做到位,才能想上级所想,甚至把工作做到上级的前头,争取更多的时间。
一个下级必须具备善于预料和揣摩上级心理意图和意愿的能力,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心理分析的能力。在滑铁卢战役中,英国名将威尔顿有一次在视察前方情况后,顺手把他的手套丢在一个视察时经过的小山丘上,然后一言不发地回到了营地。他的部将中,许多人并未将这件小事记在心里。但是有一个人却注意到了这个细节,他把威尔顿的手套捡了回来。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威尔顿对他的这位部将下命令说:“我要你在我那天视察时丢手套的地方设火炮,随时待命攻击。”这位部将立即回答道:“报告主帅,我已经架设好了。”威尔顿听后满意地一笑。
这位部将为什么能够准确地判断出主帅丢手套的真实意图呢?那是因为他用心分析了主帅当时在视察时丢手套的心理活动。作为一个身经百战的主帅,在视察前沿阵地时,将自己的手套丢在视察过的一个小山丘上,这本身就是很值得部将注意的举动。想必这位部将当时也有着类似的心理活动,至少他注意到了主帅的“异常”举动,然后对这一举动进行了心理分析,再加上结合当时前沿阵地的情况,那么他很快就可以得出主帅那样做的真实意图。一个这样的下级,作为上级是很乐意拥有,并委以重任的。
我们常说:“我又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我怎么知道你在想什么。”其实,不是你不是他肚子里的蛔虫,只是你没有用心观察他的举动,没有用心揣摩他举动背后的心理活动的原因。谁也不是别人肚子里的蛔虫,谁也不是孙悟空能钻进别人的肚子里,看他在想些什么。但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必然会在他的行为举止上体现出来,关键是看你有没有用心去揣摩它。同样的,你必须也拥有这样的心理,才能观察到上级的举动,否则,即使你注意到上级的举动,你也一样揣摩不出上级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毫无疑问,“揣摩学”是封建专制体制的产物。在过去“伴君如伴虎”的时代,作为臣子,倘若不善于揣摩皇上的心思,日子肯定过得惶惶不安――说不定哪句话哪件事触怒了龙颜,摘掉乌纱帽挨板子还是轻的,弄不好项上人头也得搬家,甚至还有可能诛连九族。史家巨子司马迁就是这方面的代表。大将李陵在一场大战中因寡不敌众被俘降敌,汉武帝震怒,要治李陵全家之罪。太史公在汉武帝气头上为李陵辩护,说他乃名门之后,一贯忠勇善战,这次又以五千士兵杀敌万余,完全可以将功补过;这次降敌,指不定是诈降,日后会伺机回报汉朝的。司马迁的一番慷慨陈辞自有他的道理,却不料此时的汉武帝需要战死沙场的武将来作天下人的榜样,以巩固江山。不会揣摩领导意图的司马迁就这样触了霉头,被送进了蚕室。
固然,在现在的职场中,即使揣摩错了上级的意图,也不至于落得个司马迁那样的下场,但想想看,一个连上级真实意图都无法真正领会的下级,又如何能够得到上级的赏识和重用呢?那事业的步步高升又从何谈起呢?
懂得欣赏自己的上级
上级,作为是自己的领导,总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因此,对于很多管理者来说,能得到上级的赏识是很重要的。但是,在他们的心理总是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上级也存在着需要得到他人赏识的心理,尤其是需要来自他的下级的赏识。这不是阿谀奉承,而是真心的赏识和赞赏,对上级才能的一种肯定。这种赏识,会让上级得到很大的心理满足,对协调上下级关系是很有好处的。
其实,懂得赏识他人,是一种做人的美德和智慧。无论是对方是你的上级、下级,甚至是你的对手、敌人。在管理中,上下级彼此之间难免存在利益的差别、思想的分歧,但更具有一致的目标、相通的感情,更需要相互的支撑、相互的理解。在一个人的周围,无论是上级、同事,还是下级、朋友,都有可以欣赏的亮点,有可以学习的地方。一个人懂得用心去欣赏别人,在把慰藉和力量给他人的同时,也把激励和鞭策给了自己。因为在欣赏他人的过程中,自己往往也能以人为镜,看出不足,找出差距,从而不断提高素质能力和修养水平。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胸怀宽广、虚怀若谷的人,才能懂得欣赏他人。
懂得用心欣赏他人,有利于形成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一个人希望得到他人欣赏,并不等于图虚荣、好面子;一个人懂得用心欣赏他人,也不是不顾事实、只唱赞歌。真正的欣赏是内心真诚和善意的流露,是理解和尊重的体现。这样的欣赏,给人以温暖和关怀,有利于激励人们施展才华、发挥才智,有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感情。一个人如果在心里把同行视为冤家,看他人一无是处,往往会引起摩擦和冲突;而一个人如果从心里把上级当成无所不能的人,那就往往造成了盲目顺从,丧失自己的判断力,也影响了上级的判断,最终自己也将难有大的作为。只有学会用心欣赏他人,以诚待人,学人之长,才能营造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