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花开落忘川》第78章


朱高炽一看,事情闹到了这种地步,只能由自己给收场了。
于是,他让朱瞻圻留在了京城,修书一封给朱高煦,让他停止对儿子的追杀,那封信写的很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最后还附了一首诗。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家给人足,时和岁丰。
筋骸康健,里昀执印?br />
君子饮酒,其乐无穷。
他的这首诗写的很明白,不仅说要让朱高煦考虑父子之情,同时,也让朱高煦做好弟弟应该做的事情。
这件事情在外人看来有不同的观点。
有的人说,仁宗把朱瞻圻留在了京城,明面上是解决了汉王的内部家庭矛盾,实则,是让朱高煦收敛些。你的儿子在我这里呢,你还敢乱动?
还有的人说,仁宗这是在给自己的身边埋伏着一颗定时炸弹,别看朱高煦表面上和这个儿子闹的非要弄出个你死我活不可的,实际上,这都是给外人演戏呢!目的就是为了让朱瞻圻留在仁宗朱高炽身边,随时把宫内最新消息向他传送。
究竟是哪种说法正确呢?
慢慢的,我们便知晓了!
一家人里面有好多儿女兄弟,那么做父母肯定管不过来,到底排行老几才最吃香?
这个真难说好。
不过,一般来讲,老大,是这家的第一个孩子,在后面还没有兄弟姐妹之前,肯定是备受关爱,况且,从古至今,还是排行第一的最具有优先条件,是吧?
长子为大,在皇廷之中,这是不变的道理。
在皇帝筹划着选谁作为皇帝人选,也就是太子的时候,肯定是最先考虑他的第一个儿子的。
朱高炽是朱棣的长子,他“理所应当”的被推为太子。
有的时候能者上位,也是“理所应当”的。
那么,朱高煦和朱高燧,他们也是朱棣的儿子,和朱高炽同是徐皇后所生,只不过比朱高炽晚生了一段时间,结果,有些人就认为,所有的好处都被朱高炽捞了,同意这个说法的不知有几个,但起码两位当事人都是这么认为的。
好的东西,都被老大选完之后才能轮到他们。
皇位也是。
必须优先考虑了长子之后才有他们的可能。
这个,两位心里自然不舒服。
不知他们是不是受了他们的父亲,成祖朱棣的影响。
朱棣的皇位是抢来的。
他并不是老大。
他排行老四,朱元璋一直以来都定他的大儿子为皇子。
可是他的大儿子命薄福浅,做了几十年的太子之后就去世了。
子承父业,朱元璋的长子的儿子,也就是朱允炆,继承了父业。
朱允炆和他的爹好像。
都很仁慈。
这份仁慈,也是最终自焚于寝宫的一根导火索。
朱棣呢!他不甘啊!
朱家的天下,许多都是他浴血奋战打下的,怎么最后他只分得了那么小一块地,然后,还要被削藩。
他打起了清君侧的旗号,实质上呢?
就是逼朱允炆退位。
可是,朱允炆退位后,他及他的妻子儿女的命运会如何?
起码最基本的性命是否能保全?
这真是未知。
如果朱文奎不被他的母后从密道中送出,恐怕建文帝就要绝后了!
回头再来看朱棣和他的儿子们。
就是朱元璋和他的儿子们的翻版。
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是个武将,功夫了得。
他也是最像朱棣的。
朱棣本来在行军打仗中也说过,要让他做太子。
但是,回到皇宫后他又改变主意了。
因为,朱高炽在朱棣不在皇宫的这段时间,把皇宫里打点的井井有条,民生得到了发展。
没有什么过错的大儿子,本来就应该是太子的大儿子,怎能就这么被废了?
况且,当时皇帝身边很有分量的人,解缙,在明成祖左右为难的时候,他对朱棣说道:“世子仁孝,天下归心,应立为皇太子。”
明成祖还在犹豫,解缙又说:“立世子为太子,不但有了继承皇位的太子,而且有了太孙。”
于是,永乐二年四月四日,明成祖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封朱高煦为汉王,朱高燧为赵王。
朱棣的孙子,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是踏着瑞云而生的,他自小就表现了很高的天赋,而且,他不像他的父亲一样崇文,他比较嗜武。但可不是莽夫的那种,所以,朱棣非常喜欢他的这个孙子。
在这一次的储君之争中,朱高炽获胜。首次储君之争朱高煦败北。
到了现在,朱棣死了,朱高炽得了天下。
朱高煦心里能平衡么?
那么朱高燧呢?
他是老三,是小儿子。
按理说,是不是小儿子最受宠爱呢?
可朱高燧,上面有两位一文、一武的哥哥压着,他的才华没法施展啊!
他有没有才华,别人也不知道。
可怜的朱高燧,被封为赵王,给了块封地之后,就晾在了一边,无人搭理了。
要说这人呐,你就得随遇而安,看的开。
朱高燧看开了吗?
他这几年表面上看没动静。
实际上呢?
他也在招兵买马,攒足了劲儿,要跟他的两位哥哥一争天下。
王位,九五至尊,那个镶了金镀了银的椅子,太多人想去坐了,可惜最后只有一个人能够坐上去。
那张历朝历代被每一位皇帝坐过的椅子,真的有那么好么?
它仿佛有种很神奇的魔力,吸引着有野心的人,一步步走向它。即使是不归路,也要一条路走到底。
唉!
世人为它太疯狂,它笑世人看不穿!
它也是张椅子啊!
在这场储君之争里,最大的牺牲者可谓是那些支持某一位皇子的臣子们。
林夕的父亲,解缙,就是其中的一位直接受害者。
可怜他饱读诗书,满身才华,一腔忠君忠国之心,就因一个谗言,就被关进监狱,最后,冻死在了雪地里。
什么“无人臣礼”,这算是什么借口,什么谗言?
就因为才华横溢,敢于直言,就要被人所妒,被人所忌吗?
如果世人全是如此,还有谁敢说真话了?
《太平十策》、《永乐大典》、《文毅集》、《春雨杂述》、《古今烈女传》、《解文毅公集》···
这么多流传百世的精髓之作,哪个不是他的心血?
可惜!可悲!可恶!可叹啊!
第八十一章 联手与选择
历史不会因某个人而停下它前进的脚步,一切都在朝着它该进行的方向进行着。
当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灶房就已经炊烟缈缈了。
朱高燧刚刚更衣完毕,外面便有人来报,说汉王世子朱瞻坦前来拜见。
汉王的三儿子,也就是朱高煦的世子朱瞻坦前来见他,这件事情在朱高燧的意料之外。
不过分析一下当前局势,朱瞻坦前来,肯定是朱高煦派来的,那么,一切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请他到书房见我。”
“是。”
很快,一位身披英雄敞,腰系九孔玲珑带,头发高高隆起,用金冠束之的男子走了进来,年龄约莫三十岁左右,长相一般,但是,就看他走路的姿势,有一种大将的风范。
他的眉毛特别浓重,方海口,高鼻梁,不苟言笑,给人的印象就是这个人,不好说话。
他被总管庞邑带进了朱高燧的书房,一进门,就看见了站在书架前背对着他的朱高燧。
“王爷,世子到了。”
此人正是汉王的世子朱瞻坦。
朱瞻坦站在门口边施礼边说道:“侄儿拜见叔父。”
朱高燧转过身来,看见正在给他施礼的朱瞻坦,连忙走去搀他起来。
“坦儿这是从哪儿来啊?一路上一定辛苦吧!来,我先让人带你去休息。”
“叔父,侄儿不累,侄儿此番前来是奉家父之命,把这封信交给你。”
朱瞻遂看见了他手上的那封信。
接过打开,展开信纸,上面只有几个字。
西郊城外古杨树。
朱高燧的眼神闪烁不定。
这八个字,恐怕只有他们两人才能够看懂。
其实也不是什么深奥的东西,这八个字,只不过是朱高煦想要唤起朱高燧的记忆,让他记着他曾欠自己一份恩情。
朱高煦与朱高燧的年龄只相差一岁,两人小的时候常在一起玩耍。
男孩子吗!总喜欢爬树,掏掏鸟窝什么的。
一次,两人背着奶娘,偷偷的和两个小太监溜出了皇宫,来到西郊城外。
这里满眼尽是荒草、树木什么的,比起皇宫,少了那份禁锢的约束,几个人开始撒了欢的玩了起来。
朱高煦和朱高燧两人刚刚和武师学了点功夫,就想一比高下,两人约定,谁若是能最先爬到那颗古杨树上面,拿得鸟蛋,就算谁赢。
那棵杨树很粗,四人环抱都抱不过来。
他俩让两个小太监站在不远处做裁判,然后就开始比了起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