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君用心如日月》第19章


》《阆苑采芳》《玉局敲闲》,描绘古代社会深院华庭中主妇虚静恬悦的生活。陈字,号小莲,其父乃是明末清初画坛一代宗师陈洪绶。陈字承其家学,画风奇傲高古,造型夸张,但较其父有收敛。小莲的仕女画自有一种情致,一种别样的淡然,小莲心有定性,绘其姿容情韵自是一种清逸。仕女脸部沿用传统的“三白”法晕染,人物布景铺陈白云往还、星月自出,不粘不腻,冷冷清旷,但他比其父多了人世的味道,几多男女的凡尘情事,便被我读出来。小莲有美于胸,焉能无情? 
梧叶惊秋 
睡起不胜情,行到碧梧金井。人静。人静。风弄一枝花影…… 
为这一片碧梧如盖,才来这里消夏的。有风过来正逗弄一枝花影。 
却不期然听见梧叶儿“呀”地一声落。突然就有一点慌慌的凄婉,想起远人,想起隔江隔水不能轻易相见的父母,想起自己家中住了十八年的被佳木修竹簇映着的闺楼。 
十五年的光景,叶落年年,新桐渐成老梧。 
楼内闲静日长,玉漏迟迟,许多幽秘的年少心事隐在闺房的一几一瓶一帘一簟一香一笺一卷一轴中,还有床头那一处梅花点点明暗的枕前屏。园内寂寂花荫下,坐在石床上绣着两重心字,闺中的日子静得没有一点声音,只有花根底下的窃窃虫鸣热热络络说着它们自己的喜乐哀愁。花下人只是看客,看客也不是,她只是幽幽听着。她眼前是任何繁华都走不进去的一种闲愁。这两重心字、三重心字的罗衣,绣过春的红雨纷纷,绣过秋的黄花冷瘦。那一箧不可说的心事,宛然犹在十指间。 
想起种种过往,心就那么促促地跳了几下,又是一年秋,离星星华发还有多远呢。午睡初回,明明是对镜理过妆的,那镜中依然是眉如远黛,目若春山,乌丝依旧挽就,怎么莫名地看见秋,就有一种慌。这一日一日一年一年不知道少去了什么,多了些什么,只是自己看不见,也看不透,看得见的是眼前这花自飘零水自流。 
她是没有故事的人,但却不苍白。她的心自是风叶鸣廊,江波涌。 
十五年光阴已过,这一片闲愁愈浓,像这片梧叶儿一样,就那么轻俏地呀地一声飞彼它处,不着痕迹,在媚晴的天气里,金风洒洒中,清旷寥然,别有一种襟怀洒脱,亦美得惊心。像是年少时,站在秋千索上的一刹,抬眼就看见了墙外溪桥上那个骑马而过的落拓英气的少年,这一刹,令她瞬时手脚冰凉,嘴唇青白,魂飞到天涯。这一刹,留下的是一个永远美丽的哀愁,她千寻的闺中梦里人就这样擦肩过了,再无影迹可寻,纵是她日日园中空登秋千索。 
十六岁时的心事,再不能打开,永远不能,她无助地坐在桃花树下,伤春亦无力,眼泪簌簌,任那一树繁盛的桃花哗哗地落满春衫窄袖。哎!红萼无人为主,寒食渐近,这种种恼人天气!! 
那么一种无奈情绪,是与时令合着拍的。 
捡起这片梧叶,把玩于手,不忍丢去。抬眼就看见了雁字阵,云中谁寄锦书来呢?有一阵爽丽的风吹来,扬起了裙裾,忽尔就传来了一声雁孤鸣,让人惊觉这秋的苍阔无边。雁声远去,什么东西已随它到了天涯了呢,那一份哀愁是人共楚天俱远的茫然不着痕迹。 
梧叶落一次,她离那个故事便越远,永远回不去了,心中时时地就那么一惊,有一点痛,想躲回到十五年前她的闺楼上去,重新过一次,是不是会有两样的结局。 
太阳偏西,看见自己的丈夫回来,走过游廊,精神焕焕,神采奕奕。这个男人已过而立,神情散淡,目光如炬,那一袭紫色的衣巾在落日里熠熠生辉,他笑吟吟朝她走来,她的哀愁瞬间消散无影踪。她抬眼望着自己的夫君,是眼前这个男人,一手托着天,给她安逸,给她富贵,给她这么一个大的园子让她春可倚树闲吟,夏可幽寻藉草,秋可隐心调鹤,冬可对雪元悟。
十五 燕飞人静画堂深(图)(2)
他走到她的跟前,低唤着她的卿卿小字,他喜她这一种色容之外的幽姿逸韵。他日日倦鸟知返,切切回飞,不会让她断鸿声里,立尽斜阳。她还有什么意不足呢。 
她怔怔望定眼前人,突然就想,他可就是那个当年打马过溪桥的少年……?! 
竹阴铅椠 
锦函香,奇文绿,陶情铅椠抚松菊。 
“铅椠”在这里泛指读书、做诗文。 
竹生于山,木长于林,截竹为简,破木为牍,加笔墨之迹,乃成文字。“椠”是没有写过字的木片。 
古人与竹与木曾这样文雅地面对面地相知相契,韵士展于案前,目视简牍,幽思逸致,心花笔蕊,香草美人,诸般愁虑畅意事诉之于上,这简牍便是第一解语知音。闻着原木清竹的香味,顷刻间,惹起无边的山林幽泉意。 
古时女人读书做诗只为陶情。只为让一封锦函留香,增添闺中雅趣。《红楼梦》中宝玉把女儿们起诗社的诗稿拿给外面的相公们看,附庸风雅的公子哥们便纷纷传抄,宝玉回来告诉探春黛玉,两人皆嗔他不该将闺阁中的笔墨传到外面去。女人做诗是为了应景凑趣。黛玉每每做诗偶尔流露真意,便也被宝钗判为“移了性情”。探春发起这个诗社,也不过是学学男人醉飞吟盏,附一下风庭月榭、帘杏溪桃的雅,众目之下,遣怀都谈不上。 
陈小莲一生孤傲,不流于世俗,想这传于世的十二画屏,也是他的真性流露。画中人物皆神态娴静,画面简淡朴拙,人物置于自然风物中,可谓体露金风,想是与他不入俗的性格相合。 
文人出世,可松香独坐,可吟哦南山。女人不可,竹下读书,临池摹帖,便是女人的逃离。古人入山采薇,远避财色,松下清谈,迎面扑来滔滔的瘴林山雾,不管是怎样的高邈,毕竟离红尘人世太远,离本性太远。小莲的画有尘世中的别样清旷,使观者既可玩味于无名野境之趣,又可见得那瘦石孤花的闲庭中不沾脂粉的美人一段风流。 
他的山水画,远山红树里似是有着一段欲说还休的红尘往事,秋的丽艳却别样一种郁郁惆怅。 
但秋山不凋,红树在前,总有一段风情可向望留连。 
他的花鸟画中,桃花蛱蝶,都是人间的欢悦,清婉明媚,像是女人心中檀郎归来那一腔欣然的柔艳。 
脱不得俗世,却又在俗世之外。 
看他的画,我看到了他桀骜善感的心无处安置,他那么的不快乐,出不去,进不来,他只有坐在一隅面色清平,似是超然。他的人物画,人物皆无欲无求,心中自有一番壶山天地的脱透,或许是泼天荣华之后的一种沉静和倦怠,淡然的近乎寂灭。清逸处又若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生香异色中,淡了人间烟火气。这种逸是又与红尘富贵相连,是将佳人置于其中,日日对着他,享受花开富贵,才是他所愿。正如图中女子即是他心中所恋的、向往的、深爱的。 
画中竹阴下的女人如一枝疏花,静若处子,与园中木、园中石有浑身之妙。 
身置偌大一个园子里,以石为几,于竹阴下读书做诗,铺展开来,沉下心去,是要一种闲。那一种闲是心安,是我不累物,物亦忘我。甚或做诗也不必得诗,身旁俊婢相侍,头上竹影细碎,湖石为几,瘦灵空妙,有佳人提笔展卷,不必苦吟不必寻,本就是诗了。 
有一种闲悟,是一种智慧的悟,有悟便处处皆快乐。 
读书沉于书,观景耽于景,春有红雨飞愁,秋则黄花比瘦,其中三味一一品得,才不枉作得闲人,不枉作得富贵闲人。 
这画中的女人让我忘却她是高门贵妇,只要她穿过这片竹林,跨过那座桥,转过远处那座小山,走过那个盛开的荼蘼花架,出得那扇月亮门,她就会遁入凡间。凡间即是庭前堂下。那里的女人都如她当年一样美艳明亮如一轮满月。 
她这主母做得闲淡似神仙。不是不争,是争处皆烦恼。 
七夕了,姬妾们三三俩俩在院里的茑萝松下说着月下乞巧的事,她正坐在几前览画,博山炉的袅袅地消着沉香,香氲透帷幕。凉台新月下的乞巧会,她似是年年都过,又似不是,织女牛郎年年相会,花架下的窃窃语声不过是一年一年重复地说,说了千年了,连银河也变得清浅了,不知是否得了个能日日相守的法子。
十五 燕飞人静画堂深(图)(3)
外面的树叶子有风过处开始哗哗地响了,像是夫君回来,在前堂与他的姬妾们笑语欢声,过上一?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