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大道》第35章


校媸比ㄒ擞Ρ洌虼吮匦搿安恢醋拧薄2恢醋诺娜耍谰莩5廊トū洌虮涠芡ǎ闶恰爸杏埂薄U狻拔袷怠薄ⅰ安恢醋拧薄ⅰ爸杏埂比撸词恰爸小钡娜植愦危浜献湃说闹悄懿坏龋馈爸腥艘陨稀保ǜ呓撞悖ⅰ爸腥恕保ㄖ薪撞悖ⅰ爸腥艘韵隆保ɑ悖┑那郑胁煌谋硐帧H缤?…5…8:组织三阶层的特性“中庸”是“恰到好处”,亦即“不在拘定客观一理去循守,而在自然的无不中节”。凡是拘定的必不恰好,有时反而会妨碍生机,不合天理。管理者以真实的情感而自然变化,才能够时时得其“中”。“中”与“仁”异名而同实,都是指那心理的平衡状态。平衡即“安”,“不平衡”便“不安”。所以“中庸”实在就是“情”的真实而自然的流露。
“不执着”是“不把心思黏在一特定的方向上,以免不虚不灵”。管理者要“秉持常道而权宜应变以求其通”,便须使自己的心灵“虚一而静”,才能适时应变,并且“权不离经”而能合“理”。
“务实”是“实实在在的去做”。一切管理措施,都是要实践的,唯有脚踏实地,按部就班,各自尽力做好份内的工作,才会有所收获。“务实”的基本表现,即在“守法”,所以说:“崇法务实”。
“中庸”、“不执着”、“务实”,合起来就构成了“情、理、法”三个互相贯串的层次。在管理上的表现,就是“安人之道”、“经权之道”与“絜矩之道”。中国式管理,其实就是“情、理、法”的管理。凡事“以情为先”,彼此“所重在理”;“情”“理”讲不通的时候,不得不“翻脸无情”,这时把“法”搬出来,大家便不会觉得刻薄寡恩、残酷无情。只要出乎真情,何必怕情、矫情、绝情?中国人希望“以德服人”,所以现代化中国管理,仍以“情、理、法”为其最高原则。
注重方法是西方文化的特色之一。方法论(Methodology)在中国向未成为显学。中华民族在智力方面,备受奖许,接触较为频繁、暸解稍为深入的其它民族,无不同声赞佩。不可思议的是,中国对第一流人物的智力,如孔子、老子、墨子、庄子、曾子……已有方法使之发育、成长、圆熟,而有其伟大的贡献;至于第二第三流,则迄无良好方法,可以促其登堂入室,与古贤先哲相切磋以矫正陶融个人的人格。近世以来,科学及有条理的方法,更自愧不如西方先进国家,难怪青年学子,黯然自卑。
其实,中国人自有其极为高明的方法,特别是表现在几千年来包容融合外来文化这一方面,尤有其辉煌的成就。中庸记载:“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居于这种“并育”“并行”的观念,培养出我们“容纳异己”的民族性。对于外来文化,我们并不排斥,却有一套非常灵巧的方法,加以消化整合,变成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这一套方法,不同于西方的辩证法、批判法、演绎法、归纳法、直觉法、比较法、现象法、发生法、分析法、综合法等等哲学或科学的方法。它也不是中国人经常使用的“体会法”,虽然“体会法”已经容纳辩证、分析和综合的历程,辅以“欣赏”、“参与”、“冷眼旁观”和“设身处地”等情意
第6章 管理的基本方法是“经权法”
活动。促使西方人头昏眼花,干脆否定它是一种方法。此一方法,乃是超过时空限制,中国历代都在使用,实际上世界各地也都可以通用的,我们称它为“经权法”。
例如佛教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印度,对中国而言,亦是来自西方。释迦牟尼主张要“出家”,中国人一向最热爱自己的家,要中国人离开家庭,到丛林中去修行,是万万做不到的;佛教宣导“断爱”,因为一个人有了贪爱之心(爱),就会想去追求(取);而盲目追求,就为自己种下了来世的恶因(有);有了恶因以后,免不掉来世投胎受生(生);既出生为人,便逃不了衰老、死亡的命运(老死),所以贪爱之心既是无知愚蠢的表现(无明),要脱离轮回苦报,到达快乐的彼岸(净土),必须切断从无明到老死的环状锁链,也就是断绝一切恶因。中国人一听到“断爱”,又是格格不入。然而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主要信仰,“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便是中国先哲运用“经权法”,将佛教的哲理,融入中华文化的大海里。钱穆先生说:“佛教未跑进中国以前,在东汉末年三国开始,中国思想分成两大派:一个老子,一个孔子。中间一个极特殊的人,就是王弼。”王弼用“统之有宗、会之有元”来描述中国思想的形态,钱先生则认为“孔子、老子外,又有释迦牟尼从印度传来。统之有宗,会之有元,中国思想史上有此三人。”我们常说中国思想,包含儒、道、释三家成分,并不是说中国人普遍信仰佛教,而是印度佛教到了唐代,天台、华严、禅三宗已经十足中国化,形成中国的佛学。这些佛教的观念,透过“经权法”,变成中国人的思想了。那么,基督教为什么不能如同佛教一般,也成为中国人思想中的一部份呢?原因固然很多,最主要的,还是基督教输入中国的时候,正好赶上“经权法”不被重视的冷藏时期,近代中国人过分强调西方各种方法,以致把自己固有的最好、最有效的“经权法”忽略了,搁置了,岂非十分可惜!中国式管理,自有其根源。近年来大量输入西方管理理论与方法,造成诸多困扰。依我国传统,我们殊无必要亦无任何理由排斥西方管理,但是我们更有需要,使西方管理溶合于中国管理哲学之中,这才是真正的中国管理现代化。具体方法,惟有重拾古方,好好运用经权法宝。
(二)“经权法”源自易经既然中国人的思想是“统之有宗,会之有元”的,那么“经权法”必定也可以归宗还元,在中国传统中找到它的根源。依据王弼的说法,中国思想的总源头,即是易经。陈立夫先生也认为:儒家思想来自周易、道家思想来自归藏易、墨家思想来自连山易,其它各家如阴阳家、纵横家、法家、名家、兵家等思想,也都渊源于易。
易经中“不易”的观念,并非“不变”,而是“变易”中有“不易”,也就是“变”中之“常”。我国先哲,发现宇宙万象错综复杂,而理路常在。变中有常,所以万变不离其宗。
西方人一味强调“变化”,甚至认为“变迁”乃是现代生活的必要条件。中国哲学也有一个根本的一致的倾向,承认“变”是宇宙中的根本事实之一。但是,变化不是紊乱的,而有其不易之则,也就是有其“常道”。老子说:“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不知常容易任意胡为,必将造成不良的后果。易传说:“动静有常,刚柔断矣。”乾坤对待,干为纯阳之卦,象征刚健,以动为常性;坤为纯阴之卦,象征柔顺,以静为常性。一切事物虽然都是变动不居的,但是变中有常,才能“动而不乱”。理学家中的程朱一派,更进一步肯定“变中之常”较“变”尤为根本,而称此“常”为“理”是变之所以变的依据,为变的主宰。此“变中不易之常”,即是“经”。
易经中“变易”的观念,指出:宇宙万物都在变化迁流中。“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变化是有形有象的根本事实,惟有变化,宇宙才能够不穷而久,所以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缘自神农之后,黄帝、尧、舜时代,风气渐开,已经不像前古那样易于治理,幸好尧、舜知道因应时代的需要,变通改进,使老百姓各安其业,各适其宜。他们变革朴野的古风,创立衣裳的制度,使得天下大治。这种变易的精神,便是历代生生不已的创造力,“生生之谓易”,这个阴阳消长,生生不息的道理,为中华民族带来日新又新的进步。而“变易”的精神,则表现在“通权达变”,此即“权”。
“经权法”的“经”,即易经中的“不易”,也就是“常道”;“经权法”的“权”,为易经中的“变易”,亦即是“变化”或“变通”。两者结合起来,构成了中国人“守经达变”的方法。使中国五千年来,从容融合外来文化而仍能中道。有了此一方法,才能够做到朱子解释中庸所说的:“凡其所行,无一事之不得其中,即无一事之不合理,故于天下国家无所?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