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大道》第10章


是做决策的时候,一定不能欺骗自己,才能够站在慎断是非的立场,来明辨是非。
3。有旁人在场的时候,我们往往提高警觉,为的是做给别人看。单独一个人,并没有他人在场,常常会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做出一些有旁人在场时不敢做的事情,以致产生不合理的行为。
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应该慎独。要求自己,即使没有别人看见,也要提高警觉,因为天知、地知,终究会被他人察觉,所以不能自欺。
大学传文七 释正心修身
这一篇传文,主要在说明正心和修身的关系。
〔原文〕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主旨〕说明修身的基础在正心。
〔注释〕(一)忿是愤、恨的意思。懥是愤怒的意思。由于愤恨或愤怒,大多由身体的姿态表现出来,所以说身有所忿懥。
(二)正即端正。不得其正就是不够端正的意思。
(三)好是喜好,乐是喜欢。
(四)忧患是患难的忧愁思虑。
〔今译〕“修身在正其心”的意思,是一个人的心里,如果有了愤怒或忿恨,内心就不能够端正。一个人的心里,如果有了恐惧,内心就不能够端正。一个人的心里,如果有了爱好和喜欢,内心就不能够端正。一个人的心里如果有了忧愁思虑,内心就不能够端正。心中有了上述的愤怒、恐惧、喜爱、忧虑,就会产生眼睛看着,却好象没有看见一样;耳朵听着,却好象没有听见一样;嘴巴吃着,却不知道是什么味道。所以说修身的基础,在于端正自己的心念。
〔引述〕身心是合一的,心中有什么样的意念,身体就会表现出什么样的姿势、体态。心平才能气和,一旦有了愤怒、恐惧、喜爱、忧虑,内心就不能维持端正的意念,因此影响到五官的判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要修己,首先必须端正自己的心思。所以观念正确,实在是修身的先决条件。
人是观念的动物,具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管理者要表现出良好的行为,必须先端正自己的观念。观念正确,才能够表现出合理的态度、行为。合理的行为态度,才能够产生和谐的人际关系(含有伦理的人际关系)。有了这样的关系,自然产生良好的管理效果。
这一篇传文,重点有三:
1。正心是修身的基础。端正自己的心思,成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的要求。大家立公心,凡事站在公的立场上来思虑。不可以因私害公,以私心来掩盖公心,便能够做好修身的功夫。
2。心平才能气和。心里没有忿怒、恐惧、贪图和愁虑,才能够耳聪目明,加上慎重的态度,比较容易平心静气,理智地慎断是非,避免成见、歧见、偏见的困扰。
3。有智识的人,如果意不诚而心不正,就会利用智识来推卸责任,作为掩盖私心的借口,反而误用了知识。一方面以理智指导感情,一方面用正心诚意来妥善运用知识,才是知识管理的正途。
大学传文八 释修身齐家
这一篇传文,主要在说明修身和齐家的关系。
〔原文〕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主旨〕说明站在齐家的立场来修身的要领。
〔注释〕(一)人指众人,也就是一般人的意思。
(二)之是于的意思。于其所亲爱,便是对于自己所亲爱的人。
(三)辟和僻相通,是邪、偏的意思。
(四)贱是价值不高的意思,恶是厌恶的意思。贱恶即由于价值不高而产生厌恶。
(五)哀矜指悲哀、怜惜。
(六)敖与傲相通,是倨慢的意思。
(七)惰即懈怠。
(八)好是爱好,恶为憎恶。
(九)鲜是少的意思。
(十)硕是大的意思。
〔今译〕“齐其家在修其身”的意思,是说一般人对于自己所亲爱的人,存有偏见。对于自己所轻视、厌恶的人,存有偏见。对于自己所敬畏的人,存有偏见。对于自己所悲哀、怜惜的人,也存有偏见。对于自己所倨慢、懈怠的人,同样存有偏见。所以,爱好一个人而又知道这个人的坏处;憎恶一个人而又知道这个人的好处,实在是太难得了。谚语所说:“一般人都不明白自己子女的缺失,都不满足于自己所种的禾苗,已经十分茁壮。”这样我们才认为,修身的功夫做得不好,就不能够整治自己的家族。
〔引述〕齐家的家,并不是指现代常见的这种小家庭。大学所说的家,是指家族。管理者对于组织规模,必须加以重视。有了经济规模,才能够了解管理的真谛。家族中包含若干家庭,这些家人当中,难免有一些是自己所亲爱的、所厌恶的、所敬畏的、所怜悯的、所鄙视的,如果有了这样的成见,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感觉,产生偏差的行为。一个人的修身,并不能修到小家庭接受的程度,以免由于溺爱而产生偏见。最好修到大家族的成员,都能够和谐相处。喜爱一个人而又知道这个人的缺失,厌恶一个人,也能够同时了解这一个人的优点,这才是情绪稳定的公正态度。但是大多数人都由于亲疏有别,受到情感的左右,对人存有某种偏见。这样的人,修身的功夫还没有做好,所以并不能做好齐家的事务。
修身的结果,若是修得与家族的人格格不入,成为家族中不受欢迎的人,势必觉得委屈,甚至于离家出走。不如站在齐家的立场,重视自己的家风,做一个良好的家族成员,先求了解,次求适应,等待实力充足,时机成熟,再求改善,应该是修己的渐进次序。
这一篇传文,重点有三:
1。齐家有成就的人,才可以礼聘出来担任治国的工作。可见齐家的对象,并不是现代这种小家庭。在家族当中,陶冶领导的才能,累积管理的经验,表现出良好的绩效,当然有本事来治国。
2。齐家的基础在修身,表示所修的身,必须符合齐家的要求。不能齐家,顶多做到独善其身。
这种人尚未具备治国的条件,不能够贸然晋用,以免祸国殃民。
3。齐家的合理标准,最好扩大到治国的层次。站在治国的立场来齐家,才能够培养出治国的能才。使家族中的优秀成员,能够为国所用,而光宗耀祖。所以优良的家风,表现齐家的成果,也是治国时大家能够安心的指针。
大学传文九 释齐家治国
这一篇传文,主要在说明齐家和治国的关系。
〔原文〕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Qī。shū。ωǎng。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主旨〕说明齐家必须站在治国的立场,才能够供国人效法。
〔注释〕(一)不出家的意思,是不必走出自己的家门。这个家仍然不是现代的这种小家庭,而是整个的家族。
(二)成教于国,便是将教化推广到全国。家族治理得好,已经有施政的经验,声名远播,自然能够成教于国。
(三)弟同悌,是兄弟友爱的意思。在这里特指弟妹敬爱兄长。
(四)事长的意思,是和长上相处的道理。
(五)赤子指婴儿。像婴儿那样天真无邪,称为赤子。
(六)不中的中,读去声,是命中不命中的意思。不中表示不能命中射箭目标的红心。
(七)一人贪戾的一人,特指领袖,在这里指的是国王。国王一个人贪心、暴戾,?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