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未解之谜全记录》第150章


沉没海底的城市──日本与那国岛海域遗迹半个世纪前,在日本琉球群岛的与那国岛南端,潜水员们在海底潜水时发现了人造建筑物的遗迹,包含被珊瑚覆盖的方形结构物、巨大带棱角的平台、以及如街道、楼梯及拱门状的建筑等。这可说是一座像是祭坛之类的古城遗迹,其范围东西长约二百公尺,南北宽约一百四十公尺,最高处约达二十六公尺。
一九八六年,当地的潜水员将这座海底城命名为“海底遗迹潜水观光区”,经过报导之后引起了世人的注意。其后琉球大学成立“海底考古调查队”开始长达八年的调查,包含在石桓岛东南至东西方沿岸的海底,又陆续发现各种石砌建筑、柱穴、人头雕像、拱门及几何图形的海龟雕塑等,最令人震惊的是发现雕刻在石墙上的“象形文字”,证明了这是一个高度发展的人类文明所遗留下来的古文明遗址。
由高处往下看,遗迹的四周围有市街、农地,最大的一处遗迹全长一百公尺、高二十五公尺,由巨大的岩石所筑成。据琉球大学“海底考古调查队”以电脑合成方式绘制的立体图显示,该遗迹可能是古文明居民聚会祭拜的神庙。神殿北面有二个半圆形的柱穴,考古学家认为是举行仪式前沐浴之处,而神殿东方有拱形城门,城门附近有两块重叠巨石,上方留有长方形人工雕孔,据推测应为经过加工而成的城堡的基石。
此外也在与那国岛东南海岸著名的“立神岩”下方海底,发现高达数公尺的人头雕像,其五官及脸孔清晰可辨。稍后就在巨大人头雕像的附近,又发现了象形文字群,显示海底遗迹的建造者已具有极高的文明发展。
琉球大学物质地球科学系教授木村政昭在一九九九年九月接受访问时,表示遗迹以目测即可清楚的辨识是由人工完成的组合。各种证据都显示遗迹的确是人造的,包含四周街道的分布,以及阶梯呈直角状的平坦接面,石块上圆形的孔穴极似以石柱插入后遗留的痕迹等。而人头像及象形文字的发现,更证实与那国岛南方的海底遗迹,确实是人类文明的遗址。
匪夷所思的海底金字塔除了与那国岛南部之外,在与那国岛最西端的西崎海域也有重大的发现。一九九○年潜水人员在西崎海域海底,发现了一个以岩石堆砌的庞大金字塔。这个金字塔型结构宽一八三公尺、高二七?四三公尺,由长方形的巨石构成,总共有五层。而大金字塔附近还发现几座小的石墩,形状类似于大金字塔,是由石板拼成阶梯状的袖珍金字塔,宽约十公尺、高二公尺。
参与研究的琉球大学地质学家判断这个建筑是人工产品,并非自然产物,否则应该有经过腐蚀而成的碎片聚集其上,但是完全没有找到这样的石块碎片。此外金字塔周围有类似街道环绕的遗迹,也显示这不是大自然产生的。美国波士顿大学地质学者潜水考察后也表示,这一系列由一公尺高的石块组成的巨大台阶,应是一种阶梯式金字塔。虽然可以假设石块破裂后经由水的自然腐蚀可以产生这样的结构,但他从未发现什么过程可以产生这样锋利的阶梯断面。伦敦大学的考古学家则表示建造者至少有如美索不达米亚及印度河古文明的文明水准。
据东京大学地质学教授指出,这个海域所在的陆地露出地面的时间,至少是万年前最后一次冰河期的事。而以现代科学的认识来看,万年前的人类还处于原始人追著野兽跑的石器时代,根本没有能力建造这种金字塔型建筑物。有人认为这很可能是一个不为人知的人类文明留下的证据。我们不禁要问:是否真有繁荣先进的古代文明?而日本的海底遗迹难道是一个特例吗?
神秘的台湾澎湖虎井海底古城墙据台湾古籍“澎湖县志”中的描述,从虎井高处俯视可以看到海底有一片绵延的城墙,当时文人称之为“虎井沉渊”。民国七一年,国内资深潜水人找到了澎湖虎井古沉城正确的位置,引起考古人士的关切。
这座古墙遗址呈十字形形状,以指北针测量呈九十度,为不偏不倚的南北、东西走向。主体为玄武岩构成,表面长满海草,东西向总长约一百六十公尺、南北向总长约一百八十公尺,城墙厚度上端约一?五公尺,底部约二?五公尺,有些部分被侵蚀而呈凹凸不平,但搭建城墙的岩石块接缝极为平整。在北部另有呈圆盘形的构造物,外墙直径约二十公尺,内墙则约十五公尺。
当时有人认为古沉城为桶盘、虎井特殊柱状玄武岩节理地形,一直延伸入海,形成沉城假象。但据地质学家研究表示,自然的岩石若形如城墙,应该是全部连续的,若是人造的话会有中断处;另外若城墙很直,长度又很长,人造的可能性极高。而虎井古沈城中堆成沈城城墙的玄武岩,每块岩石大小相当一致、角度垂直、石头缝隙间又有填充物;此外城墙凹口呈十字行,且接砌面平整,非常符合人造建筑的标准。
以“上帝的指纹”一书闻名全球的英国作家汉卡克(Graham Hancock),偕其夫人在民国九○年八月间会同中、日人员实地潜水探勘后,说明以海底沉城石块堆砌的方式,明显与玄武岩自然节理不同,应为人工堆砌。他很肯定的指出:“大自然对东西、南北走向没有兴趣,但人类建筑却很讲究方位”,虎井海底沉城的石块呈现十字形南北向与东西向方式排列,其方位正好是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并且由于搭建城墙的一块块大石头,表面都很平滑,其接缝处平整的程度“可以将刀子插入”,他说明这一定是人造而非自然力量所能形成。
汉卡克并表示,当今的人类文明历史有一个既定的主流模式,但是这个主流的模式却无法解释这些持续大量出现的考古学发现,为何共同有著“史前文明”的影子?事实上,人类史上有很多失落的部分是现代历史还无法告诉我们的,而这些失落的线索,很可能就如同澎湖虎井古城一样埋在海底,深藏人类文明兴衰的秘密。
百慕达、巴哈马海底遗迹一九五八年,美国动物学家在大西洋巴哈马群岛进行海底观测研究时,意外发现群岛附近的海底有一些奇特的建筑。这些建筑呈特殊的几何图形,也有的为笔直线条绵延数海哩。十年后,在巴哈马群岛附近又发现了巨大的丁字形结构石墙,长达四百五十公尺,并有两个分支与主墙形成直角,并且石墙是由每块超过一立方公尺的巨大石块所砌成。随后更发现结构更复杂的平台、道路及类似码头和桥梁的建筑结构,整个建筑遗址呈现出类似港口的分布。
此外,欧洲科学家在著名的百慕达三角洲海底探测时,也发现百慕达海底耸立著一座无人知晓的巨型金字塔,金字塔边长三百公尺、高二百公尺。塔上有两个明显为人工建造的巨洞,海水急速从这两个巨洞流过,形成巨大旋涡,使四周一带水域波涛汹涌,海面雾气腾腾。而要推算这座海底金字塔建造的时间相当困难,但已知这一带陆地沉入海底的时间至少在数万年前。
史前文明的存在我们所居住的这个地球,并不是一开始就是现在这个样子的,而是历经了无数次的地壳变动、火山爆发、洪水、冰河等变化,亿万年来几经浮沉,才形成今日我们所看到的地理环境。以日本的“亲潮古陆”为例,这片离日本海沟仅九十公里,深达二千六百公尺的地方,在六千七百万~二千五百万年前竟是高耸在日本列岛以东一百二十公里的太平洋海面上。所以,我们不难想像,如果史前时代人类曾经有文明,那么很可能一度 、甚至几度毁灭于天然灾害侵袭,只留下部份遗迹在地形变动或海水上升后,没入海底而得以保存。
传说中的Mu大陆文明十九世纪末,英国上校James Churchward于驻防印度期间,在一个极特殊的机缘下,由一位印度教古寺院的住持手中得到一块Naccal碑文,这是一种极为艰涩难懂的文字,上校费尽艰难终于在一位印度高僧的指点下,读出了一个伟大古文明的兴衰史。一九二六年上校出版了关于Mu大陆文明的著作“遗失的大陆”,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Mu大陆”的传奇故事。
Mu大陆的位置根据碑文上的记载位于现今的太平洋海域上,人类在Mu大陆上曾经发展出一个伟大繁荣的文明,创造出高度的文学、艺术、工艺、制造等文化。当时居民拥有高度的建筑技术,能够建造大型建筑物、金字塔、石碑及城堡、道路等。据说Mu大陆的首都和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