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读史记 秦始皇》第51章


掀鹄矗皇俏易詈ε碌摹Q酝庵猓衷诹苋酰侨绻抵辛希芄话亚毓鹆恕N剧运担衷谝环矫婢率侄沃猓挂蚪鹎疲们章蛄ǔ迹悴还?0万金,就可以买得天下。我们讲过,秦国灭赵,是怎样除掉李牧的,用钱买通了郭开。秦灭齐国是怎样灭掉的?用钱收买了君王后的弟弟后胜,误导了齐王建。金钱牌打起来,代价小,收益大,这叫以大换小。秦王嬴政一眼就看出来尉缭很有才华,尉缭到今天还传下来一部兵书,叫《尉缭子》,秦国所有的军事家,只有尉缭一个人传下来兵书,现在还保存了五卷。尉缭这个人还有个特点,爱看面相,他觉得秦始皇面相不好,认为这个人缺乏仁德,“用人时谦下,得志时吃人”,他对秦始皇的看法并不好。秦始皇对他非常好,他还要逃,不想为秦王嬴政服务,结果这个事被赢政发现了,赢政坚决阻止了尉缭的逃跑,而且照样重用他,丝毫没有不信任,这是很了不得的
[画外音]战国时期,很多六国的人才到秦国发展,而秦始皇对这些人的态度如何呢?史书记载了一个叫顿弱的人,第一次和秦始皇见面的情景,这或许可以看出秦始皇对待人才的态度。
顿弱这个人是个特立独行的人,因为他很有才,赢政想见他,他提了一个条件,见可以,但是我不下拜,不论见什么君王,我不下拜,同意就见,不同意就不见。赢政说可以,两个人见面,一见面,顿弱就说,大王知道天下有三种人吗。第一种,有其实而无其名,第二种,有其名无其实,第三种,即无其名也无其实,劈头盖脸一番话把赢政说愣了。赢政就问,这三种人是谁啊。顿弱说,第一种是商人,商人地位很低,但是很有钱,穿的是绫罗绸缎,吃的是山珍海味,这叫有其实无其名。第二种,农民,农民的社会地位非常高,但是一年到头累得要死,家里还没吃的,这叫有其名无其实。第三种,即无其名也无其实,就是大王您,你有国君之实,但是没有孝母之名,是个不孝之子。你为了嫪毐事件,把母亲封杀了,所以你是既无其名也无其实。秦王嬴政鼻子都气歪了,后来想了想,还是咽下这口气。顿弱这件事很清楚说明,秦王嬴政在统一六国之前,和中间,是非常虚心的。向王翦承认错误,这个很难做到。另外,只知道秦始皇杀人如麻,不知道还能容纳一个顿弱,所以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前,其实是一个非常谦卑的人。他唯一骄傲的一次,就是派李信带二十万军队灭楚,尾巴刚一翘,被楚国一棍子打下去了,有老实了,夹起尾巴请王翦。赢政这种虚心纳谏的勇气,胸怀大局的气度,在灭六国之前表现的相当充分。
秦始皇待人是非常宽厚的,比如说李信,大败而归,赢政没有杀他,让他和王贲一起灭齐,这也很不简单。王翦父子灭了五国,功高盖世,可以跟汉初的韩信媲美,韩信什么下场?王翦什么下场,安享天年。如果把王翦和白起做一个对比,看得更清楚。战国四大名将,赵国是廉颇李牧,秦国是白起王翦,白起是秦昭襄王时期的重臣,立了无数功劳,被封为武安君,但是白起的遭遇很不好,长平之战以后,白起主张立刻灭邯郸,没有被采纳,重要的原因就是范睢从中作梗。范睢说秦国的军队需要休整,而白起认为这个千载难逢的战机,一旦错过,邯郸打不下来。按照白起的意见,在昭襄王时期,已经可以灭赵国了,但是机会错失了。最后,几个月后再去攻打邯郸,让白起挂帅,白起不干,用别人去打,结果打不赢,再请白起,白起还不干。而秦国打败仗的消息是一天一天传过来,结果导致昭襄王更怒,就把怒气迁怒于人。迁怒于人是无能的表现,是自毁长城,结果秦昭襄王夺了白起的爵位,降为普通士兵。秦国实行20级的军功爵制,最高一级是封君,把白起从20级一下抹光。然后让他迁出京城,出京十里地,昭襄王和大臣商议这件事,又有人告状,说白起口出怨言。昭襄王下令追赶白起,追上以后,赐给他一把剑,让他自裁。后来白起仰天长叹,自刎而死。白起的下场反过来印证了王翦的幸运,也说明了秦始皇对待功臣的宽厚,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功臣是公认的,是事业成功的保证,对待功臣,不仅是一个态度问题,而且是气度,是你的事业能不能发展的一个标志。秦始皇当了皇帝以后,一个功臣没有杀,对人非常宽厚,这在古代的封建国君中间也是很少见的。宽厚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品德和气质,秦始皇能善待文臣武将,所以秦始皇灭六国是历史的必然。秦始皇有那么多重臣,又能善待重臣,所以只用了10年时间,就扫平天下,统一六国,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么除此之外,秦始皇统一天下,还有什么原因呢?请大家继续关注,谢谢。
26:六世余烈
[画外音]秦国统一六国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必须从秦国历史上去探究他的原因。为什么战国七雄中,秦国最终能统一天下,秦的统一是历史的选择,还是另有原因呢?
秦始皇只用了十年时间,就摆平了六国,统一了天下。所以所有的历史书讲到这个问题,都强调由秦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但是所有教材都回避了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秦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我想讲讲这个问题,先解释一下什么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所谓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就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向,这个大趋势包括两层含义,一个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另一个是历史发展的偶然性。秦统一天下,是历史的必然性,这有两层含义。第一,七代明君;第二,代代重才,这两点构成了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从秦孝公到秦王嬴政,一共是七代国君,没有一个昏君庸主,这个很不容易。再一个,代代重才,都重用贤才,这也很不简单。
[画外音]秦国从立国到秦王嬴政,一共六百多年历史,三十多位国君。而和统一六国关系最密切的,就是秦国最后的七位国君,他们分别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和秦王嬴政。那么,这几代国君都作了什么呢?
我们讲讲这七位国君都作了什么,第一位,秦孝公。秦孝公时期,所面临的历史使命是变法图强。当时秦国并不是七国中间的强国,秦要统一,必须要自身强大。无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使自身足够的强大,这是打破困境的唯一出路。孝公抓住了历史机遇,通过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崛起,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
第二代,秦惠文王,这个时期,条件变了,历史使命也变了。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变强了,秦国一强,其它六国得了红眼病,因为六国不能看着秦国强大。这样六国的有识之士就要想办法,对付强大的秦国。合纵,就是联合六国削弱秦国,秦国就完了。所以秦惠文王的历史使命就是打破六国的合纵。秦惠文王也完成了这个使命,办法就是连横。
第三代,秦武王,秦武王在位时间非常短,只有三年,因为举重砸死了,而且没有儿子。他是明君吗?秦武王这三年还真了不得,秦武王有一句名言:“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我想坐着车到达三川,就是现在洛阳一带,看一看周天子的王城,死了也不遗憾了。这是秦武王,这个时期,秦国已经很强大了,那么武王的历史使命是什么呢?是抓住历史时机,东进中原。公元前311年,年轻的秦武王派左丞相甘茂率领军队攻打韩国重镇宜阳,就是今天河南洛阳西边40公里处,是陕西通往河南的唯一通道,两边是崇山峻岭,中间是一线山路,非常狭窄,是军事重镇。甘茂说要打宜阳,必须联合魏国,秦武王就派甘茂,带了一个副使出使魏国,到魏国一谈,成功了。魏国同意和秦国联手打宜阳,宜阳打通了,秦国才能兵出函谷关,所以这是一个关键之地。甘茂是一个很有才的人,他出使魏国回来的路上,和副使说,你回去告诉秦王,就说第一,魏国同意很我们联手了,第二,你还说,虽然魏国同意了,但是这个仗不能打。你就这样说,将来所有的功劳都记在你的功劳簿上。他的副使不知道什么原因,回去和秦武王说了,武王很奇怪,打宜阳要联合魏国,现在魏国同意联合,你说不能打,为什么?召见甘茂,甘茂讲了三件事,三件事一说,秦武王明白了。第一,曾参杀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