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奥·萨马兰奇》第18章


银行卡塔卢尼亚开发银行里人了股,并且在那个银行里成了继卡斯特利之后的第2号人物。
卡斯特利的势力越来越大,各行各业几乎没有他不插手的地方。至于他的势力到底有多大,恐怕谁也说不清楚。不过只要看看卡斯特利在国外的银行业务发展,就可以窥见一斑了。
卡斯特利建立了马德里银行不久,就在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开设了一家银行。以后在瑞士洛桑开设了国际贸易经营银行,在美国迈阿密开设了大陆际银行,在法国佩皮尼昂和巴黎开设了卡塔卢尼亚开发银行分行。
萨马兰奇同卡斯特利的关系虽然密切,但他们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卡斯特利高傲自负,萨马兰奇却谨慎寡言;卡斯特利得意时就容易忘形,萨马兰奇无论是喜是悲,绝无骄矜之气。二人甚至在穿戴爱好上都完全不同,卡斯特利喜欢宽松的休闲服,所以外观看起来总有种松散之感,而萨马兰奇却非常讲究着装,平时总是西装革履,甚至连大多数衬衣都是订做的。
萨马兰奇成为马德里银行的董事之后,提出了许多合理建议,如成立普拉特城建公司、在略夫雷加特三角洲附近建立度假村、创立《电讯快报》等,都被董事会采纳。卡斯特利对萨马兰奇总是另眼看待。
《电讯快报》创立于1964年。马德里银行共投资5百万比塞塔,其中有萨马兰奇的20万。这份报纸后来成为卡斯特利与巴塞罗那的晚报《世界新闻报》的对抗工具。《世界新闻报》因为不时抨击波西奥莱斯领导的巴塞罗那市政府而引起当局的不满。尽管《世界新闻报》受到了来自于卡斯特利的种种压力,它始终未被挤垮。
后来卡斯特利又开办了《电讯传真》周刊作为《电讯快报》的增刊。萨马兰奇的夫人玛丽亚也曾在上面发表了几篇文章。1965年,因巴塞罗那市政府的干预,《电讯传真》被迫停刊。
马德里银行和卡塔卢尼亚开发银行的人股公司最多时曾高达200家,一般时期也有130家。诚然这是个繁荣现象,不过同时也给两家银行带来了沉重的包袱。如果某家公司破产了,银行无论用什么价钱也得把它买下来。
卡斯特利的发迹不仅为他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收入,而且也带来了一定的社会荣誉。1975年,巴塞罗那“圣海梅广场”被改名为“圣海梅·卡斯特利广场”。当时巴塞罗那市市长是华金·比奥拉,巴塞罗那议会议长是萨马兰奇。卡斯特利已经成为马德里银行的董事长,华金·比奥拉和萨马兰奇是该银行的董事。
后来,萨马兰奇又在克罗斯银行人了股。不久,巴塞罗那发生了一系列恐怖事件,目标好象都针对着银行巨头。
1977年5月9日,克罗斯银行的董事长布尔托在街上被一颗炸弹炸死。
萨马兰奇的生命似乎也受到了威胁。正巧这年的6月,他赴莫斯科,任西班牙首任驻苏大使,才逃脱了厄运。
1978年1月25日,另外一颗炸弹又炸死了华金·比奥拉。
卡斯特利不得不离开巴塞罗那,迁居到瑞士洛桑。
几个月后,卡斯特利悄悄回到巴塞罗那处理银行业务善后事务。出于安全起见,他对自己回巴塞罗那的消息进行了严格保密,并且是在众多保镖的保护下,绕过机场,于深夜回到巴塞罗那的。
又是在一个深夜,他悄悄离开了巴塞罗那。临行前,他向天哀叹:“上帝啊,你为什么要这样毁了我!”
萨马兰奇同卡斯特利的友情在此之前已经出现了裂痕。萨马兰奇对卡斯特利愈演愈烈的骄横跋扈作风十分不满。
华金·比奥拉遇难后,马德里银行的董事都卖掉了自己的股份,萨马兰奇也同样卖掉了自己的股份,这使他损失了几百万比塞塔。董事会中只有萨尔萨斯仍然保留了他在马德里银行的股份,至今他仍是马德里银行的股东。
萨尔萨斯是萨马兰奇的好朋友,也是卡斯特利的好朋友。萨马兰奇定居洛桑后,萨尔萨斯同卡斯特利一起搬到了洛桑,并且在瑞士开了一家化工公司。三人同住洛桑,不同的是,萨马兰奇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常驻洛桑后,不再与卡斯特利来往,而与萨尔萨斯常常在一起重温旧梦。萨尔萨斯的一个女儿玛尔塔至今仍担任萨马兰奇的私人秘书。
萨马兰奇没有把卖掉马德里银行股份所得到的钱投资他处,而是把这些钱带到了莫斯科,用于参加国际奥委会主席的竞选。
萨马兰奇1980年开始常驻洛桑。卡斯特利1984年7月4日病逝于洛桑。四年间,他们即使偶然碰在一起,也互不打招呼。卡斯特利对自己银行昔日的董事不能不怀有一种酸妒的感觉。
卡斯特利晚年身患癌症。陪伴他的只有他的夫人和一个儿子。弥留之际,他让夫人走到床前,再一次慢慢地重复了自己光荣历史,虽然这段历史他的夫人已经听他讲过无数次。
卡斯特利去世两天后,被送回巴塞罗那安葬。萨马兰奇没有出席他的葬礼
1984年底的一天,一位叫约瑟夫·比拉拉绍的先生来拜访萨马兰奇。其实这个人萨马兰奇认识,他是欧洲几家最大的保险公司在巴塞罗那的代理人,巴塞罗那凯哈人寿保险公司的经理。
来客稍微寒暄之后,便开门见山地说,凯哈人寿保险公司理事会的位子目前有个空缺,希望萨马兰奇能够填补。
从本意讲,萨马兰奇愿意填补这个空缺,但又有所顾虑。他知道,眼前的这位比拉拉绍先生还是西班牙企业家联合会的主席——卡洛斯·费雷尔·萨拉特的叔叔。西班牙争办1992年奥运会,萨拉特出了不少力,因此萨马兰奇对萨拉特也很熟悉。萨马兰奇担心,如果担任了这个公司的董事,以后同萨拉特的关系不太好处。
比拉拉绍似乎看出了萨马兰奇的心思。他告诉萨马兰奇,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一时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如果随便找一个,凯哈公司的部分领导权就会落入非卡塔卢尼亚人的手里。
其实萨马兰奇难言之隐在于,几个月前,西班牙藉国际奥委会委员麦克马洪侯爵宣传他即将从国际奥委会退休。这样西班牙可以补充一名国际奥委会委员。麦克马洪已经推荐了自己的女儿。不过萨马兰奇认为萨拉特是更好的人选。如果自己担任了这个公司的理事,人们就会把这两件本来没有联系的事联系起来。
既然这样,比拉拉绍就不得不摊牌。他告诉萨马兰奇,如果说有沾光的事情的话,应当说是凯哈公司沾国际奥委会的光。比拉拉绍劝萨马兰奇不要有太多的顾虑。萨马兰奇终于同意担任凯哈公司的董事。
萨马兰奇过去曾学过商业知识,又有在银行工作的经验,所以很快给凯哈公司带来了生气。
1986年巴塞罗那争得奥运会主办权不久,萨拉特由于在争办过程中的突出贡献,由萨马兰奇推荐,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
1987年5月28日,萨马兰奇当选为西班牙凯哈公司的董事长。
不久后的一天,萨马兰奇以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身份到巴塞罗那视察奥运会筹备情况。汽车行驶到半路时,萨马兰奇让司机掉转车头驶向北方。车上的人都沉默不语,包括巴塞罗那市长马拉加尔。他们都知道,萨马兰奇要去看一看“南城”。
所谓“南城”,其实位于巴塞罗那市北部。如果游客从北方进入巴塞罗那,首先看到的就是这个地区。
在60年代,这里是个城市建设比较差的地区,高低不平的泥泞道路,极度潮湿的空气,令许多建筑公司望而却步,所以它一直没有得到开发。
1962年,在瑞士普罗莫特克斯股份有限公司的资助下,巴塞罗那托雷·巴罗城建公司开始对这一地区实施改建,计划包括建设8千套住房,300个商店,两个超级市场,两个教堂,几所学校,一家医院和一个体育馆。
萨马兰奇曾投资于托雷·巴罗城建公司,并于1963年至1971年担任这个公司的董事长。
1967年10月,正值市政府改选之际,萨马兰奇宣布代表托雷·巴罗城建公司命名这一地区为“南城”,并将该公司在这一地区建立的全部设施无偿捐献给巴塞罗那市政府。
《世界新闻》周刊立即对此加以报道:
“萨马兰奇先生代表托雷·巴罗城建公司讲了话,并且介绍了这一建设的重要性。他说,他将命名这一新地区为‘南城’,并且将使这一地区变成巴塞罗那大区里的一个新城市。他说他为能代表这样一个城建公司感到骄傲,因为这一公司实现了人们要在巴塞罗那?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