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书记和他的秘书们》第65章


“是……”吉海岩答,低着头,显然在犹豫。
张敬怀又寻思了一刻,如果是在过去,张敬怀会这么答复他:“你是一个共产党员,你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你到外国去继承遗产,就是一种对事业和理想的背叛。你请假去探亲,我准假,但是我不同意你去继承什么遗产。”
可是如今的青年人,改革开放给他们创造了多种机遇,不能用过去的眼光,来处理这类问题。人各有志,让他自己去闯吧。
“你请假探亲,我准你的假。如果你想继承舅舅的遗产,不回来了。我也尊重你的选择。”张敬怀诚恳地说。
“我只是和母亲去看看舅舅,我舍不得张书记。在您身边。我学习了许多东西,无论在工作上,或者做人的准则上……”
张敬怀又寻思了片刻:“你在我身边已经工作三年了吧。作为一个秘书,我是很满意的。但是有时候你还是天真和单纯了一些。放你出去独挡一面工作,你可能一时适应不了很复杂的局面。”
吉海岩又犹豫了一会儿,“我先请三个月假吧。我想,我会回来的。也请张书记相信,一颗爱国之心,我还是有的。”
张敬怀微微笑了一下:“三个月不够吧。你先去半年。一方面探亲,一方面可以仔细观察一下资本主义社会。这也是一种学习。至于你半年之后回不回来,我尊重你的选择呀!”
“谢谢张书记……”吉海岩没有想到张敬怀这么开明,感动得几乎要落泪了。
在吉海岩办理出国护照和签证期间,为张敬怀物色新秘书的事又开始了。这次物色新秘书,没有像卜奎和吉海岩那样费事。最近单秘书长和张敬怀说过:有一个很合适的人选,就是原省委书记杨同理的秘书厉顺为。先是杨书记到中央党校学习,后来杨书记留在了国务院当部长,因为厉秘书的父母亲,孩子都在海天市,考虑到照顾老人和正在上学的孩子,杨书记没有带厉秘书去北京。给厉秘书为分配新的工作时,找了几个单位,都不合适,他还愿意给领导当秘书。可是当时省委各位领导没有秘书的空缺,所以目前厉顺为暂时在办公厅上班,还没有正式分配工作。单秘书长说:厉顺为给杨书记当了几年秘书,无论业务能力,人品性格,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对上对下,文笔水平,综合能力,都很强,杨书记的许多重要讲话,省委的重要文件都是他起草的。单秘书长建议,让厉顺为做张敬怀的秘书,是最佳的人选。
对厉顺为,张敬怀在省委开常委会的时候,经常和他见面,没有特别的印像。
这个同志,好像有四十来岁吧,头顶已经半秃,亮亮的,显得很成熟的样子。经单秘书长这么一说,他既然是杨书记用过的老秘书,不要经过那么复杂的考核了,立即表示同意。说:“和他谈一谈就定下来吧。”
其实,厉顺为给杨同理当秘书,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原来他是处级待遇,一般说给首长当几年秘书,提为厅局级,是顺理成章的事。可是厉顺为的待遇问题还没有解决,杨书记调走了。如果就这么按处级给他分配工作,他会觉得心理不平衡。他想再给领导当几年秘书,也好解决厅局级待遇问题。巧就巧在吉海岩要出国,“空缺”有了,张敬怀同意后,单秘书长和他一谈,他乐不得的就同意了。
张敬怀现在是省委一把手,还给他当秘书,对厉顺为是不升不降。这样,单秘书长就领着厉顺为来见张敬怀了。
张敬怀和厉顺为作了一次简短谈话。只从厉顺为的风度看,就是一个秘书的材料:带副浅度的近视镜,风度文雅,说话不卑不亢,很有分寸。
张敬怀对厉顺为说:“我这个人性子很急,做什么事情,常常事不过夜,你给我当秘书,会很辛苦的。”
厉顺为说:“这一点,请张书记放心。我们当秘书的,就是为领导服好务。
没有什么辛苦可言。“
张敬怀说:“你会知道,我在部队工作多年,也许是战争年代养成的习惯,脾气不好,有时会骂人的。”
厉顺为说:“过去我们这些秘书们都说,张书记的脾气在省委领导中,是最好的。我和卜奎、吉海岩同志谈过,他们从来没有说过张书记有什么脾气,倒是他们常常说,张书记没有架子,平等待人……可是,我这个人缺点很多,原来的杨书记就多次批评过我。我正是从这些批评中,得到了提高。张书记的工作作风,思想水平,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想,如果多在张书记身边工作几年,会学到很多东西。”
张敬怀有意给厉秘书介绍一下自己家里的情况,使厉顺为思想有所准备:“我的家庭情况,不用我说,你可能听到了一些,我们家里有点‘ 内部矛盾’。在以后的工作中,如果我们家里的成员,对你有什么不妥当或不尊重的地方,就要请你多担待一些了。”
厉顺为笑了:“家家如此吧。我在张书记家里,也就是服务员。除了本职工作,您夫人和女儿有什么要我做的,不管什么事,我都不会拒绝的。”
“发生什么矛盾,你不理就是了。”
“我明白。”
“那么,你什么时候到我这里上班?”张敬怀问。
“办公厅那里还有一个调研报告,后天就可以交卷。我听说吉海岩秘书出国的签证已经办妥了,下月初出国。明天我想和他细谈一次,把应该交接的事交接清楚。我下星期一来上班,可以吗?”
“好吧。”张敬怀答应他。
自从《林钢部分职工座谈会纪要》在《内参简报》发表之后,各市、地、县和各企业,纷纷来信问:“发表这个简报是什么意思?是代表省委领导意见,还是一部分同志的个人意见?还是政策研究室的意见?”有的来信质问:“林钢经验在国有企业改造中,是有成效的,也是中央肯定的。全国都来参观学习,如今发表这样的简报,会造成思想混乱。”
署名“林钢职工”的一封来信,提得更为尖锐:“否定了林钢经验,就否定了党中央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同时也就否定了林钢职工这几年探索改革的道路。
如果不是别有用心,是很难解释的!“
因为《内参简报》署名是“调研员”,纪录中也没有说明侯书记参加了会议,更没有引用他的讲话,编辑室对质问者的回信也以“政研室”名义,说明:这只是供领导参考的一部分群众的意见,并不代表领导云云……
接着这些来信,就发生了林钢部分职工闹事的事。侯贵卿这才明白自己惹下麻烦了。
在这期间,省委还召开了一次常委会议。参加会议的除了张敬怀外还有几位副书记,组织部长、宣传部长,省长、副省长。会议本来是讨论其他问题的,可是大家对侯贵卿在林钢召开座谈会,背着省委,发“纪要”,引起了林钢职工闹事。大家很有意见。借此机会,向他提出了严厉批评。有的同志甚至说他有野心。
他在会议上进行了不痛不痒的检讨,说是自己把问题看得过于简单,没有从改革开放的大局出发,只是想解决改革中的遗留问题等等。会议也就转了题目。
于是就发生了侯贵卿三进林钢,平息事态的举动。
侯贵卿感到:自己对形势估计错误,不能像在文化大革命中那样,一造反就出大名,时代不同了。
他和司马仁曾经有过这么一段谈话:
司秘书说:“现在他在全省的威信高得很,权威大着哩。况且他目前的情况看好,据说有可能上调……”
“我看,经过我们三进林钢,又推出了新经验,不良影响已经消除,以后和他的关系得改变策略。”
司马仁以朋友的身份建议:“你的脾气也得改一改,群众中有反映呢。”
“对的,对的。我的好‘ 小四儿’ !”
只有他们这样的上下级兼朋友,才会有这种无拘无束的谈话。
……
从此,侯贵卿对下级也不再训人骂人了,每在群众场合,讲话时总是说:“我是向大家学习来的。我讲几点意见,对与不对请大家批评。于是讲:工作中要联系群众呀,要注重调查研究呀,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呀,要狠抓措施的落实呀!”等等。他讲话时,坐在前面的听众,凡是侯贵卿能够看到的,就拿着笔记本猛记,以表示虚心听取书记的精辟指示;在后排坐着侯贵卿看不到地方的人,则迷眯着眼睛打盹。但从来没有人提过这样的意见,说:“你这话说了等于没说!”主持会议的人,也总是这一套:“侯副书记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