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日落三八线》第26章


的桥头堡内。我们感到压力很大的问题是,有可能很快出现这种情况,即数千名惊慌失措的难民会冲倒我们的守桥警卫。令人绝望地将桥梁阻塞——而敌人炮兵如能利用夜暗掩护,果断地将其阵地向前推进,便能很快将我渡口置于其射程之内。“李奇微通知美国大使和李承晚政府仍留在汉城的部分机构:”自15时起,桥梁和来往要道除军队外一律禁止通行。政府的全部车辆必须于15时以前撤离汉城。几时以后,民间车辆和行人禁止通行。“1月4日晚,中朝军队解放了汉城。
5日白天,朝鲜人民军举行了隆重的入城仪式。
金日成发布了命令:“朝鲜人民军与中国人民志愿军协同发动强大的攻势后,已在1951年1月4日解放了我国首都汉城。我军解放汉城是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胜利……要使美帝国主义认识到:现在是他们从朝鲜滚出去的时候了!在这个解放汉城胜利的时候,我要感谢那些在解放汉城的战斗中有特殊功绩的所有战士们。朝鲜人民对于在反抗美国武装侵略者的斗争中给我们以英勇支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表示极大的感谢。为了纪念这次的胜利,我命令:今天,1月5日20时(平壤时间),在平壤与汉城两地以240门大炮鸣放24响,进行庆祝。”志愿军和人民军攻占汉城后,8日又乘胜进军仁川,直逼三七线附近,歼敌1。9万余人。
有些人在胜利面前产生轻敌速胜思想,力主乘胜追击,一鼓作气,把美军从朝鲜半岛赶下太平洋。
彭德怀认为,这种看法是脱离实际的,在军事上是有害的。他耐心他说服这些人:美国从日本和国内抽调新生兵力,约4个师,集结洛东江预设防线,从欧洲抽调老兵补充;从东线撤退的兵力,也集结在洛东江;机械化部队每天只退30公里,恰是我军一夜行程。敌人意在诱我攻坚,待我军疲劳消耗,从正面反击,从侧翼登陆截击,断我军归路。“彭德怀分析战局:志愿军人朝后,连续经过3次大战役,又值严冬,历时3个月,既无空军,又缺高射炮掩护,敌人利用飞机轰炸,长射程大炮昼夜轰击,我军在白天根本不能通行,也未曾休息一天,疲劳之甚可想见。运输线延长,供应非常困难,战斗的和非战斗的减员已接近部队的半数,急需休整补充,准备再战。我军已有3个军进入汉江以南,接近三七线;主力位于汉江以北三八线及以南地区休整待机,构筑工事,以防敌人反攻,并准备长期作战。
1月8日,彭德怀果断下令停止追击,结束了第三次战役。
中朝军队收复汉城的消息传到国内后,中国人民走上街头,热烈欢呼。1月5日,北京,《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消息是《中朝军队发起新攻势,光复汉城向南急进》,同时刊登通讯《午夜的欢声——记北京大学同学庆祝汉城光复大游行》和社论《祝汉城光复》。1月6日,《人民日报》头版‘门登《中国各民主党派致电朝鲜人民:’祝贺光复汉城大胜利‘》。1月7日,头条新闻又是《全国各地人民欢庆汉城解放》。
远在异国土地的彭德怀从收音机中听到国内人民欢庆胜利的消息后,却感到焦虑不安。
祖国人民为志愿军取得的胜利表现得如此高兴,这对志愿军是极大的鼓舞;但他感到国内对志愿军在朝鲜前线面临的严重困难并不了解。
他说:新华社不应该这样大张旗鼓地宣传报道光复汉城,因为敌我力量并没有明显的变化,这次我军虽然前进了100公里,但未能大量消灭敌人主力部队,我们是一军(陆军)对敌人三军(陆、海、空军),敌人的武器装备占绝对优势,放弃汉城不过是应急措施,肯定还会反攻的。目前我军并无力防守,如果敌人重占汉城,我们怎么向祖国人民交代呢?
第六章 李奇微骑虎难下 彭德怀处变不惊
(1)李奇微先笑了。
1951年1月,朝鲜半岛仍是严寒季节,天空总是阴沉沉的,大片土地被积雪覆盖着。
俪州,一个荒凉的河滩上,李奇微从汉城仓促撤出后,就在这里设置了第8集团军的前进指挥所。
1月22日,麦克阿瑟从东京飞到这里,讨论了李奇微向北推进的计划。
他们在帐篷里举行了会晤。麦克阿瑟颠簸了一天后,倚靠在一只小汽油取暖炉旁舒服地暖着冻得半僵的手脚。一张小桌子上面摆着作战图。
李奇微踌躇满志地告诉麦克阿瑟,他从汉城撤出后,利用现代化的运输条件,很快就补充了人员和粮弹,调美10军北上,一线兵力达到23万人,超过了志愿军。经过几次战役的较量,他发现了志愿军补给困难,持续作战能力不强,每次战役只能维持7至10天,他称为礼拜攻势;他还发现,志愿军只能在月朗星稀的夜间出击,他称为月圆攻势。但他对志愿军的兵力不摸底,心有余悸。于是,李奇微在志愿军结束第三次战役一周后的1月15日,在西线发起了试探性进攻。
李奇微还派出大批侦察飞机进行侦察,并亲自乘坐一架速度很慢的飞机,搜索志愿军的踪迹。飞机掠过树梢飞行,“我们很难发现一个活动的生物,也没有簧火的烟雾,没有车辆的轮痕,甚至没有被践踏过的雪地能表明大量部队的存在。”一个星期过去了,李奇微判断,志愿军已不能有效地进行作战,短时间内不可能发动进攻。“因此,应当立即发起一系列进攻,夺回失地。
麦克阿瑟满意地飞回东京。
李奇微对杀人流血在所不惜,他计划发动的一系列进攻中包括了一个代号为“屠夫计划”的进攻。这个计划告诉五角大楼后,陆军参谋长柯林斯马上就提出了异议。他指出,“屠夫”一同肯定会给公众造成一种不舒服的印象。共和党指控杜鲁门政府在朝鲜的目的就是屠杀中国人,美军会付出重大的伤亡。
李奇微坚持认为,战争就意味着杀人。他承认,为了打回并渡过汉江,为了再次包围汉城,第8集团军会付出很大的牺牲。
就在李奇微发起试探性进攻的同一天,彭德怀和中朝军队联合司令部的负责人正在研究毛泽东前一天发来的电报。
毛泽东于1月14日给彭德怀的电报中,对朝鲜战争的发展前途作了几点估计:“(一)在中朝两大军队压迫下,略作抵抗即退出甫朝鲜。如果是这样,那就是我们充分准备工作的结果,因为敌人知道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我们的军事力量更强大了,敌人才知难而退。
(二)敌人在大邱、釜山地区作顽强抵抗,要待我们打得他们无法再打下去了,方才退出南朝鲜。如果是这样,我们必须作充分准备才能再战。
还有一种可能,即客观形势迫使我们在2月份就要打一仗,打了再休整,再去完成最后一战的准备工作,这一点也要估计到。“彭德怀等还分析了志愿军的现状:经过连续三次战役的胜利,减员甚多,兵员没有得到补充,一线兵力只有志愿军6个军21万人,人民军3个军团,而敌人有23万人,随着战线南移,我运输线已长达550公里至700公里,再加上敌机狂轰滥炸,运输更困难,粮弹物资供应严重不足。我军面临的困难非常突出于是决定,下一次战役放在两三个月后的春季进行,主力部队抓紧2个月的时间休整。同时决定,1月25日召开中朝军队高级干部联席会议。
就在1月25日这一天,李奇微集中5个军16个师3个旅1个空降团共23万兵力,全线发起攻击。他把美英军主力放在西线,以汉城为主要攻击方向。目的是重占汉城,将中朝军队压回“三八线”以北。
彭德怀对敌人的反攻并不感到意外,但没有料到李奇微会这么迅速恢复战斗力并发动这么大规模进攻,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春季攻势的准备上。
李奇微笑了。但是,他笑得太早了。
夜深了,月亮爬上树梢,夜空似乎深不可测。彭德怀眉头紧蹩,裹着大衣在皎洁的月光下来回踱步。在出乎预料的情况下,统帅者就要处变不惊,充分调动自己的全部经验、智慧,千方百计地后发制人。
彭德怀思忖着:敌人进攻的重点主要放在西面,以美英军为主力,东面以伪军为主力。
在这种情况下,自己怎样才能稳住阵脚呢?
他叫来韩先楚、洪学智、解方商定:节节抗击,西阻东放。西线方向组织38、50军和朝鲜人民军1军团,阻击敌人的主攻兵力。东线则诱敌深入,然后集中主力39、40、42、66军实施反击,争取歼敌1至2个师,进而向敌人纵深发展突击,从翼?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