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评传》第31章


全书总目提要》对《濒湖脉学》作了中肯评价。指出:“时珍乃撮举其父言
闻《四诊发明》,著为此书,以正《脉诀》之失。可谓既能博考,又能
精研者矣。”“既能博考,又能精研”,这正好表明李时珍对古代科学著作
既有批判继承又有创造发展,这一评价是十分中肯的。
五、历史考证
《本草纲目》的编写,还大量采用了历史考证方法。凡药物的名称、形
状、产地、性味、主治功效等,无不逐一加以历史考察,吸取前人的正确意
见,纠正存在的谬误。诸家本草、医家著述以及经史百家著作中,凡有关药
物、医案的记载,李时珍广为搜集,详加考证。在他看来,诸家本草虽有历
史功绩,无不存在一定错误,如不详加订正,将以讹传讹,贻误医疗。所以
注意收罗百氏,断以己意,俾后人有所遵循。故对于古史记载,民歌俚谚,
以至稗官野史、笔记小说中传下的某些神奇歌谣故事,尽管事属渺茫,只要
其中有医理、药理可供考究,他也一一加以分析,通过偶然事件考证其中的
医药奥秘。李时珍独具慧眼,成为医学界的有心人,把经史百家、俚谚民谣、
稗官野史视为医理药理的零散资料保存库,常以科学方法淘沙提金。因此,
《本草纲目》今天反成为文字训诂、历史考古、博物等多学科研究的对象,
它犹如一座万花园,奇花异卉,兼容并蓄,蔚为大观。
(一)收罗百氏,断以己意
李时珍研究药物,运用历史考证方法,集古而不泥古。他善于广泛地收
集资料,加以比较,从中发现矛盾,然后研究解决。不轻信古人论断,也不
轻率地否定前人结论。必以自己的新经验、新认识,予以订正。
大麻,今已成常见药物,其花、其实、其仁都有药用价值。李时珍以前
的本草学者,对它的认识分歧很大。《本经》列有麻蕡、麻子二条,说蕡即
麻勃,又说麻子入士者杀人。苏恭说,蕡即麻子,非指麻花。苏颂说,蕡、
子、花是三种东西。因此疑而不决。李时珍根据三国时吴普本草,肯定麻勃
即麻花,味辛无毒;麻蓝一名麻蕡,味辛甘有毒;麻子中仁,无毒,先藏地
中者,食之杀人。最后作出结论说:
据此说(即吴普观点)则麻勃是花,麻蕡是实, 麻仁是实中仁也。普三国时人,去古未
远,说甚分明。《神农本草经》以花为蕡,以藏土为‘入土杀人’, 其文皆传写误脱耳。陶氏
及唐宋诸家,皆不考究而臆度疑似,可谓疏矣。
——《大麻·正误》校点本第三册,第1444 页
胡麻,即芝麻,也是现今常见植物。胡麻开花结角,有四棱、六棱、八
棱之别,本国土地肥瘠使然。可是苏恭却以四棱为胡麻,六棱为巨胜,从而
引起种种疑误。李时珍经过考订指出:“按《本经》胡麻亦名巨胜,《抱朴
子》云,巨胜一名胡麻,以黄麻子及大藜子伪为胡麻,误而又误矣,不可不
辨。”(《胡麻·集解》极点本第三册,第1436 页)李时珍说,“胡麻之讹,
由来久矣。”皆因以往本草家未加考订,一实而数名,以至“承误启疑,而
市肆之人从而作伪,危害非浅”。大麻、胡麻等常见之物尚且如此,稀有之
物,自不待言。
石决明,是一种不常见的海产药物。陶弘景说它是紫贝,雷说是珍珠
母,杨倞注《荀子》说它就是龟脚。光凭历史考证,难以决断。李时珍经过
访查,终于弄清楚,以上说法都是错误的。实际上,它是“长形如小蚌而扁,
外皮甚粗,细孔杂杂,内则光耀,背侧一行有孔如芽成者,生于石崖之上,
海人泅水,乘其不意,即易得之”。(《石决明·集解》校点本第四册,第
2529 页)这说明李时珍在进行历史考证时,并不是光凭书本记载,还辅之以
实际考察。
李时珍重视对药物性味、疗效的反复考证。对常用药物,也不忽略。大
黄一药,《集解》栏列有别录曰、普曰、弘景曰、恭曰、藏器曰、颂曰、时
珍曰等7 家之言;《气味》栏列有别录曰、普曰、元素日、果曰、时珍曰、
之才曰、权曰等7 家之言;《发明》栏列有之才曰、宗姡г弧⒄鸷嘣弧⑹闭?br /> 曰、成无己曰、颂曰等6 家之言。黄连一味,《气味》栏列有《别录》等6
家之论,《主治》栏列《本经》、《别录》等7 家之说,《发明》栏列有元
素、成无己等12 家言,《附方》栏下引列38 家治疗40 多种病证的方药。许
多药物,大都如此,先考证诸家,再陈述己见。人参一药,人们常见常用。
哪些病症宜用,哪些病症不宜用,历代本草家各有所见,各有其偏。李时珍
经过全面考察,根据他父亲的经验,作了修正。写道:
洁古谓喘咳勿用者,痰实气壅之喘也;若肾虚气短喘促者,必用也。仲景谓肺寒而咳勿用
者,寒束热邪壅郁在肺之咳也;若自汗恶寒而咳者,必用也。东垣谓久病郁热在肺勿用者,乃
火郁在年宜发不宜补也,若肺虚火旺气短自汗者,必用也。
——《人参·正误》校点本第二册,第703 页
经过历史考证,对人参的主治功效、适应病症有更全面的认识,前人的
片面性认识得以纠正,新的实践检验,得以总结流传。颇有承先启后之功。
糯米,乃人们日用之物,孟诜、苏颂等医家,或说它性凉,或说它性寒,李
时珍予以订正说:
糯米性温,酿酒则热,熬汤尤甚,故脾肺虚寒者宜之。若素有痰热风病及脾病不能转输,
食之最能发病成积。孟诜、苏颂或言其性凉、性寒者,谬说也。
——《稻米·发明》校点本第三册,第1464 页
蜀椒,又名花椒,现多作川菜调味品。相传用它作主料,和以生地黄,
制成“椒红丸”,服之可明目轻身,返老还童。诗曰:“四时去烦劳,五脏
调元气。明目腰不痛,轻身心健记。回老返婴童,康强不思睡。”李时
珍根据朱丹溪的分析,予以修正。《蜀椒·发明》中写道:
时珍谓椒红丸虽云补肾,不分水火,未免误人。
大抵北方惟脾胃及命门虚寒有湿郁者相宜,若肺胃素热者,大宜远之。故丹溪朱氏云:椒
属火,有下达之能,服之既久,则火自水中生。故世人服椒者, 无不被其毒也。
——校点本第三册,第1852 页
乌贼鱼,是人们食用的一种海产品。医家张鼎说,此物“久服,绝嗣无
子”。经过考证,李时珍指出其错误道:”别录云:令人有子;孟诜亦云久
服益精。而张鼎此说,独相背戾,亦误矣。乌贼所主者,肝伤血闭不止
之病,正与《素问》相合,岂有令人绝嗣之理?”(《乌贼鱼·正误》校点
本第四册,第2472 页)
(二)通过传奇俚谚考核药理
李时珍坚持考古以决今的精神,扩大史料搜索范围,从野史、传闻、民
歌、俚谣中发掘关于药物的记载。集腋成裘,大大丰富了药物学宝库。关于
何首乌的来历及特性,李时珍考之古史,有生动故事。后代僧人能嗣,本名
何田儿, 58 岁无子,夜卧山野,见藤二株,相去三尺,苗蔓相交,交而复
解,解而又交。因奇之,掘其根食之,乌发变黑,生数子,父子皆寿160 岁。
其孙名何首乌,传出此方,将夜交藤改名何首乌,实以采药人命名。唐代思
想家李翱曾为何首乌其人写有传记。李时珍用此生动故事,说明何首乌一药
的主治功能,“益血气,黑髭发,悦颜色。久服长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
还说:”嘉靖初,邵应节真人,以七宝美髯丹方上进。世宗肃皇帝服饵有效,
连生皇嗣。于是何首乌之方,天下大行矣。”(《何首乌·发明》校点本第
二册,第1290 页)他肯定何首乌是滋补良药,功在地黄、天门冬诸药之上。
故事传真,令人神往。
李时珍从《澹寮方》中摘取另一故事,来证明鹿茸的功效。据说昔日西
蜀药市,曾有一道人叫卖“斑龙丸”。每天大醉高歌,宣传斑龙丸的奇效,
歇曰:“尾闾不禁沧海竭,九转灵丹都漫说。惟有斑龙顶上珠,能补玉堂关
下穴。”李时珍详述其方,乃用鹿茸、鹿角胶、鹿角霜加阳起石、酸枣仁、
柏子仁、当归等制成。对于治疗虚劳之症有效。斑龙即鹿的别名。(《鹿·主
治》校点本第四册,第2848 页)
李时珍还引用俗谚说明穿山甲下乳的功用。《鲮鲤·发明》写道:”芽
山甲入厥阴、阳明经。古方鲜用,近世风虐、疮科、通经、下乳,用为要药。
盖此物穴山而居,遇水而食,出阴入阳,能窜经络,达于病?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