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评传》第11章


他的读书兴趣极为广泛:“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
相,乐府诸家”,都刻意攻读。说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
窥。”李时珍的学问,的确不愧一个“博”字。他的“博”又是同“专”相
结合的。
从本草著作来看,除《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唐本草》、《开
宝本草》、《证类本草》等划时代重要著作外,《食疗本草》、《海药本草》、
《救荒本草》、《本草蒙筌》等亦在研究之列。同类的书读过40 余种,此可
谓专中之博。
再看医学著作,《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伤寒论)、《金匾
要略》等重要经典,固然为他所精读,至于张子和《儒门事亲》、李东垣《医
学发明》、《脾胃论》、王海藏《医垒元戎》、朱丹溪《格致余论》等,也
是他专心研究的必读书。《本草纲目》引据医家著作达270 余种,既专且博,
更是令人佩服。
第二,依类专攻。就是他说的”凡有相关,靡不备采”。上面所说的是
博中求专,专不离博。“依类专攻”是指读书时十分注意各类著作的相关性。
在每一个研究领域,凡能收求到的书籍,他都一一读述大有“一书不读,儒
者之耻”的气概。不妨举两个方面为例。
李时珍决心批判道教长生成仙的思想,要着重分析道教宣扬的服食成仙
的种种丹药。为此,他阅读的道教著作有数十种之多。葛洪《抱扑子》、《神
仙传》、《肘后百一方》,陶弘景《登真隐诀》,孙真人《枕中记》,张三
丰《仙传方》,邵真人《青囊杂纂》等,他都读过。为弄清道教炼丹术,读
过许多炼丹书,魏伯阳《周易参同契》、独孤滔《丹房镜源》、东华真人《煮
石法》、张果《丹砂秘诀》、肖了真《金丹大成》、昇玄子《伏汞图》、青
霞子《丹台录》,还有《九鼎神丹秘诀》等。从这些书中,他一方面看出道
教服食成仙之说的荒谬,一方面也吸取了其中有些药物的科学内容,《本草
纲目》的矿物类药物,就引用过这方面的成果。
李时珍为研究植物类和动物类药物,阅读了许多有关植物和动物的著
作,触类旁通,非常有趣。
有关植物的著作,他读过陆羽《茶经》、毛文锡《茶经》、韩彦直《桔
谱》、蔡襄《荔枝谱》、欧阳修《牡丹谱》、刘贡父《芍药谱》、范成大《梅
谱》、《菊谱》、陈翥《桐谱》、沈主《海棠记》、戴凯之《竹谱》、李翱
《何首乌传》、李月池《人参传》、《艾叶传》、杨天惠《附子传》、《菖
蒲传》等,以上著作都是就一种植物,或花、或草、或木进行单体研究;此
外还有一些综合性著作,李时珍也一一研究,如周叙《洛阳花木记》、李德
裕《平原草木记》、魏王《花木志》、王西楼《野菜谱》等。
关于动物的著作,他读过师旷《禽经》、黄省曾《兽经》、贾诚《马经》、
王元之《蜂记》、朱仲《龟经》、《相贝经》、淮南八公《相鹤经》、袁达
《禽虫述》、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以及《蟹谱》、《异鱼图》等。
除连类相及、阅读许多动、植物著作外,对历代博物学著作,他也同样
喜爱。读过张华《博物志》、李石《续博物志》、唐蒙《博物志》、杨孚《异
物志》、房千里《南方异物志》、孟琯《岭南异物志》、万震《南州异物志》,
特别是对僧赞宁《物类相感志》,他读得相当认真,《本草纲目》多处引用
其中资料。
第三,勤写笔记。李时珍同王世贞初次见面时,就介绍过自己的读书经
验,“渔猎群书,搜罗百氏。稍有得处,辄著数言”。(《本草纲目序》)
他临终前交与儿子呈给皇上的《遗表》也说:“耽嗜典籍,若啖庶饴,考古
证今,发奋编摩,苦志辨疑订误,留心纂述诸书。”(《进本草纲目疏》)
李时珍读书有明确的目的性,不是一般地泛观博览,而是一边读书,一边思
考问题。或从参考书中收集资料,以便“考古证今”,或根据不同著作的记
载,进行“辨疑、订误”。总之,读书过程中,时时“留心”,务求“有得”,
而且一旦有了心得,就随时笔记,决不轻易放过。正因为他是一个有心人,
故每读一书,“辄著数言”,为编撰《本草纲目》积累了资料。博学深恩,
边读边记,这正是李时珍自学成才攀登科学高峰的成功经验。
四、培养助手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李时珍编撰《本草纲
目》,是一个巨大科研任务,如果没有得力助手,靠个人单枪匹马去干是难
以完成的。
在封建社会里,完成私家科学研究项目,不可能靠政府部门给他配备助
于。李时珍需要的助手,全靠自己培养。他的培养方法就是让助手们在科学
研究实践中提高。
协助李时珍完成《本草纲目》的得力助手有两个,一是他的次子建元,
一是他的学生庞宪。①
建元,字不详。小时候中过秀才,为黄州府儒学诸生,学习期间由封建
官府为他提供食宿费用。由于乡试未中,加之他父亲需要助手,就跟他父亲
学医。医术比较高明。但根据李时珍学术研究工作的需要,在《本草纲目》
完成之前,建元的任务是负责校订工作,同时力《本草纲目》绘制全部药图。
庞宪,字鹿门,蕲州人。民间传说他幼年患病,几乎死去,是李时珍救
了他的命。长大就拜时珍为师。他对自己的老师十分尊敬。此人性格孤僻,
但学习认真,工作踏实,对人诚恳,深受李时珍喜爱,常带他一起外出采药
问方。庞宪对医学基本理论有较深造诣,《灵枢》、《素问》都有独到心得,
后来成为名医。
李时珍对这两个助手花过苦功夫,耐心培养。他培养助手的指导思想和
培养方法,有几点突出经验值得重视。
首先,要求他们认真钻研医药学基本理论。过去医生们流行一句口头禅:
“熟读王叔和,①不如临证多。”李时珍认为,作为良医,固然要靠丰富的
临证经验,但熟读医药学基本文献也是十分重要的。要靠理论指导临证实践,
不然岂不是盲人骑瞎马?所以他要求建元、庞宪认真钻研医学基本典籍。后
来庞宪对《灵枢》、《素问》有独到见解,这不是偶然的。
其次,要求他们从药物的实际调查做起。古代流传下来的本草学著作很
多,往往互相矛盾:古人的观察分析,难免有局限和错误。李时珍决心重修
本草,就是因为他已发现种种错误,再不纠正将贻害无穷。订正本草的基本
功夫在于实地调查研究。李时珍身体力行,背着行翼,进入深山实地考调,
向老农、樵夫、猎户请教。他也要求两个助手,照自己的榜样去作。在寻方
问药过程中,庞宪同他真是形影相随,李时珍对他言传身教。他要求建无不
只把药物生态特征笔之于书,尤其要画成药图,流传后世。《本草纲目》中
1000 多幅药图,无不是经过反复观察、比较,多次修改而成的。
更重要的是,要求他们掌握药物学的研究方法。药物很多,首先要加以
分类,这就要求他们掌握各部、各类药物的基本特征,一一进行比较,熟悉
分类方法。《本草纲目》中16 部、60 类药物,都是经过他们师徒三人反复
比较研究,确定其部类的。除了比较分析方法,还要求他们掌握对每一种药
物进行单体分析的方法。李时珍对药物的分析,列了气味、主治、集解、发
明等八个方面,考核诸家异同,以求明体达用。两个助手,正是在他的严格
要求下,逐步掌握这一套科学分析方法的。《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在他亲自
培养的助手协助下,按照严密的科学研究方法,反复研究取得的辉煌成果。
李时珍自学成才的道路是艰苦的,没有像今天这样进高等学府深造的机
会,就在医、药实践的大课堂里深造;没有名师指点,就虚心拜能者为师;
没有完善的图书资料,就千方百计四处寻求。工作艰巨,没有助手,就自己
培养。不难想象,在科学道路上,每前进一步,他都要克服种种困难。“有
志者事竞成。”李时珍正是踏着自学成才的艰苦道路,百折不挠,终于取得
了成功。
第四章 明代药王对本草学的发展
李时珍以毕生的精力研究医学、药物学,为祖国医学和药学的发展都作
出卓越贡献。他博览群书,批判地汲取历代医药学成果,总结他家祖孙三代
的医药实践经验,在医学和药学?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