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评传》第5章


不致辜负父亲的希望。他夜以继日,一遍再一遍地钻研科举考试所规定的内
容,把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五经(《诗》、
《书》、《易》、《礼》、《春秋》)读得透熟,对可能遇到的议论题和策
试题都尽量作好准备。
按照明朝考试制度,乡试每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嘉靖十九年(1539
年)正是庚子年。李时珍抱着极大希望,第三次去参加乡试,结果仍然名落
孙山。这次考试的失败,对23 岁的青年人易一次极大的打击。多年的“进土
梦”彻底破灭了。
李时珍三次乡试不中,并非偶然。原因在于他所发表的议论和提供的时
务对策,完全不符合封建统治者的心意。当时封建统治日益衰落,内忧外患
频仍;资本主义萌芽正在滋长,要冲破封建经济的桎梏;农民要求改变土地
高度集中、租税加重、饥寒交迫的困境,日益增长着愤怒情绪。封建统治者
希望秀才、举人们能为他们出谋献策,扭转社会危机。孪时珍是受剥削、压
迫的平民子弟,不愿意味着良心去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什么救命良方。他熟读
四书、五经,精研典漠训浩,所想的是如何为人民做点事,解除他们的痛苦,
实在没有心思去为统治者想出一套挽救危亡的办法,所以他的答卷一次又一
次地不能入选。
李时珍未能通过科举考试的道路,挤进候补官员的行列,今天看来,这
并不是一件坏事,反成了促使他献身科学事业的契机。在准备应付科举考试
的那些日日夜夜,献身医药事业的雄心,已在年轻人的心灵里慢慢滋长。他
的青云之志,不在入学中举,进士及第,获取高官厚禄,而是想精研医术,
为人民解除疾苦,为发展祖国的医学药学做一番贡献。
十多年的寒窗苦读,对于入学中举来说,算是白费了,可是却为李时珍
转向医学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打下了各方面的知识基础。
首先,通过四书、五经及其他文史典籍的刻苦学习,初步具备了古代历
史文化知识,这对于研究医学史、药学史,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四书、五经及其注释中,本来包含某些古代的科学技术知识,如
天文、历法、地理、农学、生物、矿物、工艺等。这些科技知识尽管十分肤
浅,很不系统,对科举考试也很不重要,可是对于从事医学、药学研究倒是
不可缺少的。
第三,在应付科举考试过程中,李时珍对于古籍研究、文字训诂、音韵、
考据,以及文章写作都下过扎实的功夫。运用这些文化基础知识,转向医学
研究,足以在科学领域创造出色的成绩。
“祸兮福之所倚”。科举考试的失败,坚定了李时珍献身医药学事业的
决心。1540 年,未来的科学巨人脱离了十多年耗散精力的科举道路,改弦易
辙,向崇高的奋斗目标迈进了。
二、钻研医典精通医术
(1540—1550)
23 岁的李时珍,经受了三次科举考试落榜的打击,终于说服了父亲,告
别了八股生活,向父亲学习医术。经过三四年刻苦学习,经常随父亲临证实
践,逐步掌握医学理论与临证经验。26 岁时开始独立行医。
年轻的乡村医生开始行医,恰遇社会上发生了两桩重大事变,对他的专
业学习和医疗实践影响极大。
正好在李时珍立志学医的第一年(1540),明朝嘉靖皇帝(世宗朱厚)
决意炼丹成仙。1542 年,奸臣严嵩人阁,为讨得皇帝喜欢,叫真人陶仲文大
建雷坛,为皇帝求神祝福。第二年,明世宗干脆不临朝政,专心炼丹。地方
官府奉命逼迫人民上山采灵芝,捕梅花鹿,进献于朝廷,以保皇帝长生不死。
皇帝下诏设雷坛、修道院、炼丹、求药,对广大老百姓是一场大灾难。官家
强迫民众运送檀木、献灵芝、献梅花鹿,不少人受逼死于非命。道士、方士
受统治者优宠,在地方上十分猖獗,更加愚弄人民。在李时珍的家乡,他们
父子以前行医治病的场所玄妙观,也改建雷坛设醮。道士们神气舞扬,他们
父子被赶出现外。这些事李时珍看在眼里,恨在心头,无法阻止他们的横行,
还得花费宝贵时光去揭穿方士们炼丹求仙的骗术。
正当方士们炼丹猖獗之时,蕲州地区1545 年惨遭大旱,接着又遇水灾。
人民衣食无着,四处饿殍枕藉。可怕的瘟疫大肆流行,人民遭受双重灾难,
有病无钱医,死者无人理。官家设立的“惠民局”并不能予人民以恩惠。28
岁的李时珍同父亲一起,全心全意为群众治病防疫,深受群众爱戴,史称“千
里就药于门、立活不取值”。瘟疫流行,向李时珍提出许多疑难病症,促使
他认真钻研医术,精益求精,他的医术迅速提高,远近闻名。
公元1546 年,李时珍的父亲补了贡生;由于他医术高明,地方上的人们
对他刮目相看;他可出入顾、郝等名门①,较受尊敬,渐与郝家有了交谊。
郝家有位儒士好医,家藏不少名贵医书。这些医书他们自己并未经常阅读。
李时珍凭着父亲同他们的交谊,常去他家借医书看。除了为人治病,只要有
闲暇就刻苦钻研。史称李时珍“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就是指这段在家行
医苦读的事。由于有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又有珍贵的医学典籍可供参考,勤
学深思的李时珍,很快就具备了超出一般乡村医生的理论水平。这时,他的
父亲也在写自己的医学著作。父子相互启发,共同研究,李时珍在医药学上
进步很快。
李时珍从实践中获得大量直接经验,又从书本上得来不少间接知识,相
互参照比较,发现古代药学著作,存在许多缺点和错误。或者同一药物被误
为几种,或者几种药物混为一谈,或者主次不清,或者图文不一。这些问题
如不加以纠正,很易造成医疗事故,危及患者的生命。由此李时珍渐渐地滋
长了重修本草的念头。这一念头一经浮现,就使他梦寐不安,决心不辞千辛
万苦加以实现。以往修本草,多由官府召集众医多年努力,耗费巨资才得完
成。李时珍想修本草,缺乏人力、财力,没有官府支持,谈何容易。
困难吓不倒有志人。李时珍深深明白,他现今具备的医学、药物学知识,
已为重修本草准备了主观条件。
在医学上,许多著名的医学著作,已经一一研读过。上自《黄帝内经》、
《伤寒论》,下至金元四大家的名著,凡属祖国医学的代表作品,不只读过
了,而且有着自己的新见解,他已写出大量读书笔记,只要进一步加以整理、
充实,自信对医学是有所发明的。
在药学方面,凡是能看到的药学著作,也已经读过。《神农本草经》药
物味数不多,其三品分类法现已很不实用;《名医别录》虽出自名医陶弘景
之手,其中也有许多不妥的地方;《经史证类本草》集中药学之大成,算是
最完备的本草书,但自成书以来也已有400 多年,新的药物已大量发现,何
况其中有些药物图文并不一致,不少地方是有文无图,或有图无文,药物分
类上,更须大加改进。自信新编一部本草,其科学水平是可以大大提高的。
十多年来的临床辨证与药物考察,锻炼了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及科学研究方
法。一个科学家能否在科学领域超越前人,理论思维能力的锻炼,科学研究
方法的改进,具有决定作用。多年来,李时珍不但善于发现问题,而且善于
严肃地思考问题,遇到问题决不轻易放过,把疑难留给别人。他总是抓住不
放,深入调查研究,务必解决。因此,他自信凭着自己的创造性的科学研究
精神,本草学中许多问题,通过主观努力,定能一一解决。
李时珍从医11 年之后, 1552 年当他35 岁时,毅然结束了单纯的开业
行医生涯,开始担当起重修本草的科学重任,一步一步地奋力向科学高峰攀
登。
三、万里跋涉采方问药
(1552—1567)
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从1552 年开始,到1578 年完成,共经历了
27 年。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前16 年,采方问药。广泛收集资料;后11 年,
厘订纲目,三次修改定稿。
在第一阶段,李时珍的工作受到各方面的阻碍,进展迟缓,困难重重。
他知难而进,紧紧地依靠群众,巧妙地排除干扰,克服困难。
当时最大的阻碍是社会不安定,缺乏研究科学技术的安定环境。李时珍
开始重修本草的那一年(1552 年),东邻倭寇入侵东南沿海诸省;次年,西
方殖民主义者葡萄牙人乘?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