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第35章


呕崛绱寺穑磕鞘遣豢赡艽锏降摹8鋈嘶蚬ぷ鞣矫婊蛴锌赡埽劣诟蟮姆段铩俊闭庑┒宰约耗芰ο拗频南敕ǎ闶窃谛闹幸恢指畹俟痰某杉?br /> 曾经协助过上万人发展创造能力的弗利慈说,实际上大部分人都有一个牢不可破的信念,认为我们没有能力实现自己想要的。弗利慈认为它是成长过程中,一项不可避免的副产品:“自孩提时代,我们就开始学习种种限制。理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儿童,当然必须在行为上有所限制。但是这样的学习常在不知不觉中,应用得过于广泛。我们不断告诉自己不能做某些事情,因而到头来我们可能假设自己没有能力拥有心里真正想要的。”
多数人心中都有限制自己创造力的矛盾。其中较为常见的是,相信自己没能力实现真正在乎的事情。另一种阻碍自己发展的矛盾,是认为自己不够资格得到所想要的。我们应当时时警惕自己不要掉入这两个陷阱之中,并且让阻碍创造及实现愿景的这股强大的、结构性的负面力量,在我们心灵、智慧的强光照射之下无所遁形:
弗利慈使用一个隐喻,描述潜在矛盾如何发生结构性的作用,使我们与目标背道而驰(图9—3)。假想你向着自己的目标移动,有一根橡皮筋象征创造性张力,把你拉向想要去的方向,但是也想象还有第二根橡皮筋,被无力感或不够格的信念拉住。当第一根橡皮筋把你拉向目标,第二根橡皮筋把你拉回你不能(或不够格)得到这个目标的潜在想法。弗利慈称这种系统为“结构性冲突”(structural conflict),它是一个各方力量互相冲突的结构,同时把我们拉向和拉离所想要的。
因而,当我们愈是接近达成愿景时,第二根橡皮筋把我们拉离愿景的力量愈大。这个向后拉的力量可以许多方式呈现:我们开始询问自己是否真正想要这个愿景、感觉完成工作愈来愈困难、意外的障碍在我们的路途上突然冒出来,或者周遭的人也让我们失望。但是我们常不能察觉有结构性冲突的系统的存在。就是因为我们未能察觉,更增强了结构性冲突的力量。
当我们在寻求一个愿景时,如果有无力感或不够资格的想法产生,结构性冲突的力量就会开始活动,阻止我们迈向成功。然而成功的人是如何克服结构性冲突的力量,以竟全功呢?改变生命中的深层结构
弗利慈归纳出一般人对付“结构性冲突”力量常见的三种策略,然而每一种都有其缺失与限制。消极的让愿景被侵蚀,是其中常见的一种策略。其次是“操纵冲突”
(conflict manipulation),也就是透过刻意制造的假性冲突张力,来“操纵”自己或他人更加努力,追求想要、或专注于除去、或避免我们所不想要的。操纵冲突是那些害怕失败的人所偏好的策略。此外,许多管理者非常擅长运用这种“如果我们的目标无法达成时,后果会如何”的方式来激励人们。不幸的是,绝大多数的社会运动者便是运用此策略,制造“负面愿景”来鼓励大众(譬如高喊反这个、反那个),而建立“共同愿望”。
但是或许有人问:“如果能够帮助我们达成目标,利用些许的忧虑或害怕又有什么错?”对寻求自我超越的人来说,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你真的想要一辈子生活在害怕失败的状况中吗?”可悲的是,人们一旦习于运用操纵冲突的方式,便会陷入“舍本逐末”的结构,相信只有透过连续的焦虑与害怕状态才能使自己成功。他们于是开始赞颂情绪张力,即使达成目标也没有喜悦,因为他们马上开始烦恼已经得到的会失去。
第三种常见的策略是“意志力”的运用,也就是全神贯注地去击败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所有形式的抗拒力。多数高度成功的人具有过人的意志力,因而许多人把这项特性看作与成功同义:愿意付出任何代价,以击败阻力,达成目的。
但是意志力带来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一直为全心追求成功的人所忽视。首先,可能它所造就的是一种没有效率的成功;以系统思考的语言来说,也就是行动没有找到杠杆点。我们达成了自己的目标,但是耗费了巨大的心力与资源。而当我们成功的时候,会发现自己已精疲力竭,并怀疑这是否值得。讽刺的是,坚信意志力的人,事实上很可能会自己去找寻需要克服的障碍,或塑造必须除去的恶魔与必须征服的敌人,来显示神勇。此外,还有料想不到的后果。有些成功的人将这种使自己事业成功的意志力运用在家庭中,然而不但不管用,还破坏了婚姻及与子女的关系。(本书第十七章将更深入阐述这项想法。)
最糟的是,意志力的运用并未改变背后的结构性冲突,特别是潜在的无力感并没有真正去除。尽管有重大的成就,许多成功的人仍然觉得在他们生命中,有一种没有说出来的、深深的无力感,譬如个人及家庭不和谐关系,或是心灵的不安宁。
这些因应策略,在某种程度上是无法避免的。它们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性,无法在一夜之间改变。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最习用的策略。接近我的朋友都知道,我长期以来最习用的就是意志力的策略。
然而能够解决结构性冲突的杠杆点到底在哪里?如果结构性冲突起于内心深藏的信念,那么只有从改变信念开始。但是心理学家一致同意,像是无力感或不够格这样的根本信念,无法轻易被改变。这些信念在人生的早期就开始发展。一旦我们仍抱持固有信念,则自我超越不易开展。矛盾的是,信念只有在自我超越的过程中,才会逐渐累积或改变。我们如何开始改变自己生命中较深层的结构呢?
四、诚实地面对真相
我们或许能用一项人们自古奉行的、简单却睿智的策略,作为处理“结构性冲突”
的开始,那便是说真话。
人们通常不认为“诚实地面对真相”(commitment to the truth)是一个了不起的策略。“我要怎么做才能改变我的行为呢?”“我要怎样改变潜藏的信念呢?”人们常常想要有一个公式、技术或有形的东西,来解决结构性冲突。但当他们绞尽脑汁寻求解决之道时,却忽略了此一最有力的策略:诚实地面对真相。
诚实地面对真相不是指追求一项绝对的真理或追究万有之本源;而是根除看清真实状况的障碍,并不断对于自己心中隐含的假设加以挑战。也就是不断加深我们对事件背后结构的理解以及警觉。自我超越层次高的人,对于自己行为背后的结构性冲突,特别能够看得更清楚。
因而,处理结构性冲突的首要工作,在于辨认出这些冲突,以及它运作的模式。然而在我们使用这些策略的时候辨认它们又非常困难,尤其是其只伴随着焦虑和压力时。
因此必须事前发展内部警告讯号。当我们发现自己为了某个问题在责怪某件事或某个人,例如“我所以放弃,是因为没有人感谢我”,或“我所以这么烦恼,是因为要是我不把工作做好,他们将要开除我”等情形时,便要意识到自己可能正处于结构性的冲突中。
以我自己为例,在处理重大计划时,我常觉得别人在紧要关头时不支持我。因此在发生这种情形的时候,我会勇往直前地孤军奋斗,来克服别人的不尽心尽力或能力不足。
过了许多年我才看出这样一个重复发生的模式,是我所习用的“意志力”策略的特殊方式。因为在我的深层意识中,总觉无法改变别人不尽心尽力的心态,因此最后总是觉得好像所有的事情都非自己做不可。
一旦我辨认出这个模式,当再遇到同仁不尽心尽力的时候,我所采取的行动开始有所不同。我变得比较不会生气,反而接受这种有些刺痛的感觉,“喔,我的模式又出现了。”我因此对自己的行动和所产生的结果看得更深入:有可能是我自己创造了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或是由于自己领导不当。本书第十章“心智模式”中,将会介绍相关的技术。心灵的变换
如果未能发生心灵的变换,我将无从发展这种应付结构性冲突的能力。只要我仍以事件来看问题,我还是会相信自己的问题是由外部引起的;是他们害我的。一旦我看清了造成问题的结构,我开始思索自己能够做什么,而不是他们曾做了什么。
由此可知,是我们未曾觉察的结构囚禁着我们。一旦我们看得见它们,它们就不再能够像以前那样囚禁我们。我们并且能开始以改变结?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