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穷对话录》第27章


再见李菲雅
转眼到了1999年的6月。一个女生走进我的办公室。
“老师你还记得我吗?冬天在山上,我和你跳过舞。你答应和我见面,给我面谈辅导的机会的!”我说:“我记得你——如果你告诉我你的名字我就知道你是谁。”其实我已经根本不记得她的名字和她的样子。但“冬天在山上跳过舞”这样美丽的意象却令我入迷。在新东方,和无数学生对话,在办公室里面指点人生、激扬语汇,是我最大的特长和幸福源泉。无论是李菲雅还是王落俗,无论是和我跳过舞还是和我跺过脚,都是我的亲人。我已经忘记当时给我带来的心理创伤了。
但是,和她聊了十几分钟之后,我的情绪凝重起来。她那救命符一样虔诚地捧在手上、“奋斗三年才胜利获得”的大学录取通知,在我眼中,简直是一个重大的人生陷阱!
这是来自美国一所无名大学的半奖录取通知,说是无名,我当时不知道这个学校名字。李菲雅要去这么一个无名的学校,去读一个所谓非洲问题的硕士课程,自己还要花两万多美圆才能完成学业。
再看看李菲雅的背景。她是一个相当优秀的专业人才:毕业于北京一所著名大学的外语专业、毕业后被国家派到非洲,从事石油贸易两年多。回国后在一家著名的咨询公司从事商业咨询工作,专门处理这个地区的石油贸易。换言之,学习语言出身的李菲雅虽然“没有一个像样的专业”,但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已经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贸易专家。她从事的石油贸易具有战略意义,不断需要从国际政治的角度考虑其业务的风险和走向,李菲雅的语言文化背景给了她相当的分析能力和判断优势。
毕业四年,李菲雅并不是“一事无成”,而是大有所成。她成为石油这个战略物资在一个战略地区的战略分析师。而她自己却不知道这到底意味着什么。李菲雅的问题是:面对她毕业四五年来自己的工作积累,她到底如何看待自己?到底如何衡量成功?到底如何寻求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如果她看不到自己已经具有的背景的价值,她的未来也就是没有价值的。因为,这是她毕业至今一直从事的事业。
留学对于她是必要的。但是,三年前当她决定申请去美国读国际政治专业的时候,她犯了一个几乎所有语言系的学生往往会犯的错误。这个错误就是学语言的学生自认为自己没有专业,所以只选择文化研究类的专业申请。李菲雅犯错误的根本原因是她轻视自己从事的贸易事业,忽略了自己事业中独特的技术因素,看不到现实生活中已经涌现出来的崭新的职业:比如她所从事的国际贸易中的国际政治分析和战略咨询。要知道,基辛格、尼克松这样的西方政要退休后主要的赚钱手段之一,就是从事此类性质的咨询工作。而西方的咨询公司、华尔街的投资公司、投资银行或大型企业,都有这类被称之为分析师、咨询师、评论师(Analyst, consultant, and critic。)的高级专业人员,对各行各业进行分析评估和评论。这是极有发展前途、价值的工作。
对未来职业趋势有眼光的人有福了。看不到未来的人是鼠目寸光的人,鼠目寸光的人,看不到一寸之外闪光的金子。
为自己设计前途开拓事业的人有福了。在这个激烈变化的时代,能够把握自己的优势劣势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确立崭新的奋斗方向,是这个时代成功者们共同的特征。无论你抓住的是看上去没有希望的夕阳事业,还是看上去有风险的新兴行业。
李菲雅应该出去读什么呢?她应该去读MBA。李菲雅能够去什么样的学校读MBA呢?李菲雅应该去哈佛MBA。哈佛,为什么不?她不去,谁去?
她毕业于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怎么也是前十名),她就职于中国最好的公司之一(肯定是国家超大型企业);她研究着世界最重要的资源——石油;她关注着地球上最敏感的地区——中东;她供职于一家世界最大的管理咨询公司……尽管在李菲雅看来,她的所有的背景,只是在一个非常贫穷的国家做着一个非常不浪漫的石油生意,但哈佛教授们可不这么想。李菲雅拥有美国一流大学录取新生时最看重的一系列最优秀的背景和资历。
李菲雅有缺点吗?当然有缺点。她的缺点,在于对于自己的不自信。她是如此的不自信,当我说“你可以去哈佛”的时候,她以为我在嘲讽她。把我的赞美当作嘲讽,李菲雅心灵很脆弱。
李菲雅心灵为什么这么脆弱?原因还在于她自己对于自己价值的评估太陈旧,太过时。她深深地陷入了自我描写的失败感的心态里。而其实李菲雅这样新型人才的出现,正是这个社会开始成熟的标志。而李菲雅对于自己的成功竟然不知道,又是这个社会不成熟的表现在菲雅身上的不幸反射。
分析完她的情况,我坚定地对她说:“别去签证了,咱丢不起那人!回去考GMAT,明年去哈佛。”
这是1999年5月,离“明年”还有整整一年多,她有足够的时间,启程去哈佛。
憋足了精神要去这个无名学校的李菲雅,听了我的话的反应照例是震惊和不相信。徐老师让她放弃两三万美金的奖学金?放弃来之不易的大学录取?徐老师,您疯了吗?
徐老师没有疯,是他的学生疯了。疯就疯在如果一个人有能力登上世界最好大学的舞台,为什么却想拼命挤进三流学府的教室?疯还疯在一个人明明是这个世界最热门和最优秀的专业人才,却坚定不移地认为自己一事无成、一钱不值,从而要放弃一个大有前途的职业去美国读一个纯学术、不浪漫的无聊专业。
李菲雅的问题,说到底是当代留学运动中普遍存在的两个现象的集中反映:留学拜物教和留学摸象主义。
留学拜物教我在别处有比较详细的解读和批判。而“留学摸象主义”,则是我发明的一个新名词,特指留学领域里面的盲人摸象现象。面对自己的未来,人们在看到全部面貌之前,抓住什么就吊在什么上面,根本不去为自己的未来进行全面设计和综合考察。
对于李菲雅,留学也被她错误的认定为是自己的终极目的,而从来不问自己为什么要留学?为留学而放弃眼前这些宝贵的东西是否真的值得?当然,李菲雅更严重的毛病,是大家都在发作的留学摸象主义:决定留学之后,见到什么、想到什么就追求和申请什么,而从来不请明眼人——主要是明眼人不多——对自己的申请计划进行一番认真的评估。
幸运的是,李菲雅在她人生的转折点上来到了我的办公室,见到了徐老师,留学摸象主义从此不会为害于她。
“我已经评估过你的资格,你确实可以去哈佛,为什么不努力一把?同时,你还可以和你目前要去的这个学校商量一下,请他们推迟你入学一年,这样一年之后,你最好的情况,是能够和许多美国总统做校友;最坏的处境呢,还可以去这个学校而且显然这个学校要比巴林顿大学有名得多哩!”
当时“巴林顿大学”还没有因为吴征博士的学历之争而引起国人注意。我这里借用一下,只为幽默一把。
能去最好的,就去最好的。推迟一年根本不是问题。在20世纪的最后两三年,世界向中国开放的步履迈得特别大。出国再也不是一种侥幸,而是一种日程。菲雅你大胆地往前走,往前走,先停留,通往哈佛的大路,不用愁。
李菲雅不愧是优秀女孩,她基本上理解了我的意思,憋足了劲,点头表示同意。但最后还是迟疑地说:我要问问我老公再做决定!
老公!李菲雅已经结婚了?李菲雅居然结婚了。哪个优秀的男子能够得到优秀的李菲雅呢?
我想她的老公一定不仅才华横溢、事业顺风,而且人品也一定相当优秀吧。否则怎么配得上她呢?我的猜测没有错。李菲雅告诉我她的老公是一个著名外企驻某个大城市的首席代表。年薪接近三十万人民币,“而且人很帅!”。
老公的优秀,更加证明了李菲雅留学拜物教的错误和留学摸象主义的谬误。像李菲雅这种人,事业和人生都处于世界级的成功状态,正是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动力源泉和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石。留学于他们,只能是寻找新的灵感和动力的加油站,而不能是躲避现实逃避挫折的一个航空港。把留学作为出国定居生活的手段我也并不反对,但留学生毕业之后回国发展最有人生价?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