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通史》第47章


他刚即位的时候,由于年岁小,由他的异母姐姐索菲亚摄政。彼得和他的母亲住在莫斯科近郊的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村。他从小就喜爱军事游戏,把自己的小伙伴们编成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和谢苗诺夫斯基两个兵团,整天在环绕村子的绿荫丛中,建筑土堡,演习攻防战。彼得还在祖父的遗物中找到了一艘小帆船。他和小伙伴们都喜出望外,赶忙到小河里去学习驾驶帆船,后来干脆把小船驶进宽阔的别列维斯夫里湖。
7年以后,彼得长大了,他的游戏兵成了两支训练有素的近卫军。索菲亚开始感到恐惧,煽动射击军叛乱,图谋杀死彼得。彼得预先得到了这个消息,躲进了一个院墙坚固的修道院。他的两个近卫兵团和一个射击兵团立即开到这里保护他。由于越来越多的贵族和军队都转而支持彼得,索菲亚最后失败了,被关进了修道院。彼得开始亲自执政。他立志要学习西方,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变成先进的强国。他对人说,要打开通向西欧的窗口,让西方的风吹进俄国。
彼得急于打开通往黑海的出口。1695年1月,他亲自率领3万军队,攻打土耳其,企图占领亚速海。但是由于俄国当时没有海军,无法切断土耳其的海上供应线,在这次战争中失利。彼得并不灰心,用一年多时间建立了一支舰队,然后从水陆两路进攻土耳其。土耳其战败求和,亚速海落到了俄国手中。
然而,战争也暴露了俄国的弱点。彼得深深感到,仅仅依靠这点力量同其他强国较量是很难取胜的。他决定派一个使团到西欧各国考察。1697年,这个使团出发,在西欧考察将近一年。彼得化名彼得·米哈依洛夫,以下士的身份,随同前往。在考察期间,他十分留心西欧的先进科学技术。为了掌握造船技术,在荷兰的萨阿尔丹一家著名的造船厂里,他还当了一名普通的木匠。可是他那高大的身材和超人的气魄很快就让人认出他是彼得一世了。于是,彼得又悄悄来到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在一家最大的船厂里当学徒,一干就是4个多月。后来,他又到美国一家造船厂学习造船理论。空闲的时候,彼得总是去参观手工工场、博物馆,访问著名的专家、学者,并且聘请一些人到俄国去任职。他在伦敦期间,还考察了英国的国家制度,出席过国会的会议,甚至参加了皇宫的化装舞会。彼得像一个好学的小学生,对西欧的生活、文化和技术都抱着认真了解和学习的态度。他在寄往莫斯科的信上总要盖一个印,印文是:我是一个寻师问道的学生。
本来,彼得打算在西欧多住些时候,但是后来从国内传来了索菲亚再次策划叛乱的消息,只得急忙赶回莫斯科,平定了这次叛乱。195名叛军被绞死在诺沃得维奇修道院索菲亚卧室的窗外,有上千人先后被处死,索菲亚被迫出家当了修女。
平息叛乱以后,彼得开始在俄国推行全面改革。他集中力量发展工业,开办手工工场,向工场提供贷款和足够的劳动力。到他去世的时候,俄国的手工工场已经从20个增加到240个;生铁产量从1700年的15万普特增加到81。5万普特(1普特等于16。38公斤),并且开始向国外出口。彼得对发展商业也十分注意,征召了大批农奴开凿运河,建设通商口岸;为了保护本国的工商业,还下令凡国内能够生产的产品,一律提高关税率。
彼得重视改革文化教育,开办工程技术学校、航海学校、炮兵学校、造船学校、海军学院等专门学校,派遣留学生到西欧学习。他还创建了博物馆、图书馆和剧院,创办了俄国第一份报纸《新闻报》,由他亲任主编。
对于原来的那些守旧无能、臃肿混乱的政权机构,彼得采取坚决措施,全部取消,设立了9人枢密院和9个中央机关委员会(后来增加到12个)。他还废除了大主教的职务,设立宗教院来管理宗教事务,使宗教从属于国家政权。把全国分为8个大州,下设50个省,地方政权完全属于中央。
彼得花了很大气力进行军队的改革。兴办兵工厂,造船、铸炮,改善军队的武器装备,在军队中首先使用马拉炮车,要求军队的各级指挥官在近卫军团和专门的学校接受正规训练。同时,扩大征兵,建立了一支拥有130个兵团、20万士兵的强大陆军和一支拥有48艘战舰和多艘小艇的海军。
彼得在改革过程中深深感到,过去按出身门第选用官吏这种制度的腐败,决定打破这个旧传统,根据能力大小来任用各级官吏。这一改革,使一些出身低微的人在政府中升任要职。彼得的第一位总检察长雅古任斯基童年时当过猪倌;他的亲信大臣、陆军元帅缅西科夫曾经在莫斯科街头卖过肉包子。
彼得的改革很有成效,俄国变得富强了,他向外侵略扩张的野心也大了起来。从1700年到1721年,俄国同北方的瑞典进行了长达21年的北方战争,目的是从瑞典手里夺取波罗的海的出海口。瑞典也是一个欧洲军事强国,打败它很不容易。1700年,俄军在纳尔瓦和瑞典打了第一个硬仗,被打得溃不成军,几乎全军覆没。一年后,彼得重整旗鼓,再次攻打瑞典在波罗的海沿岸的要塞,占领了诺特堡、尼恩尚茨堡和纳瓦尔等城市。后来俄军又屡次取得胜利。1721年,双方签订和约,俄国从瑞典手中夺走了芬兰湾、里加湾沿岸土地。
彼得对于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是煞费心机的。1703年,在北方战争初步取得胜利以后,彼得就在涅瓦河口附近的科特林岛上修建喀琅施塔特要塞,同时又在叶尼萨利岛上建立彼得保罗要塞。彼得保罗要塞地处大涅瓦河、小涅瓦河的汇合点,控制着通向波罗的海的水路。彼得选中这块地方作为未来的首都,使它成为真正的通向欧洲的窗口。他驱使成千上万的农奴大兴土木,在这些荒岛上建起一幢幢房屋、宫殿和一座座堡垒。1713年,新首都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为了炫耀自己的功绩,彼得就用自己的名字,给这个城市取名为彼得堡(现在的列宁格勒)。不久,彼得下令把首都从莫斯科迁到这里。
1721年10月,俄国枢密院把大帝和祖国之父的称号献给彼得,俄国也正式改称俄罗斯帝国。彼得的野心很大。在东方,他派兵侵占了额尔齐斯河上游的全部土地,还妄想打到中国的长城脚下。但是,当时的俄国还没有这样大的力量,俄国侵略军被阻在雅美谢夫湖,被中国准噶尔军队消灭。
彼得的改革和连年的战争,的确打开了通向欧洲的窗口。但是受益的是大商人和贵族地主,人民群众却承受了改革和战争的全部负担。苛捐杂税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俄国社会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彼得在位期间,接连发生了阿斯特拉罕、顿河哥萨克和巴什基尔等几次大规模起义。所以说,俄国这扇通向西欧的窗口是用人民的血和泪打开的。
61。向沙皇造反的农奴
18世纪中期以后,俄国出现了一个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她原来是彼得三世的皇后。为了登上皇帝的宝座,她勾结贵族暗杀了自己的丈夫。彼得三世死得这么突然,民间就有种种关于他的猜测。在广大农村中流传着一种说法,说他逃脱了女沙皇的毒手,已经隐藏在人民当中了。
1773年秋天,有一个30开外的汉子来到黑海北边的乌拉尔地区。他体格粗壮,脸色黝黑,长着深褐色的头发。在哥萨克(逃到顿河地区的农奴、奴隶和城市贫民)当中,他走门串户,自称是彼得三世,并且号召大家起义,反抗女沙皇。人们一听到这个消息,马上沸腾起来了。在人们心目里,这个人是不是彼得三世,无关紧要。只要他有胆量领导起义,大家就拥护他。因为人们对沙皇的压迫实在忍受不下去了。那时候,农奴是地主的私人财产,地位十分卑下。狠心的地主随意打骂和侮辱农奴;在报纸上往往可以看到拍卖农奴和拍卖牲畜的广告登在一起。许多农奴家庭被拆散,弄得他们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到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期,农奴连控告地主的权利都被取消了,动不动就被放逐或罚做苦工。因此,当那个汉子号召大家起义的时候,农奴们都马上响应了。
这个汉子当然不是彼得三世。他就是起义领袖普加乔夫。普加乔夫的家乡是顿河流域的齐莫维斯克村,他的父亲也是一个贫苦的哥萨克。17岁的时候,普加乔夫应征入伍。在沙皇军队里当兵是个很苦的差事,打仗冲在前面,平时还挨打受气。许多倔强的士兵都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