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通史》第42章


侨迫展斓赖谋壤叵担饩隽艘幌盗芯傻牡匦乃滴薹ń饩龅奈侍狻V灰皇潜鹩杏眯暮屯绻堂孕诺娜耍蓟岢腥咸糁行乃凳俏ㄒ缓虾跏导实睦砺邸@滋峥夥浅8咝恕5彼潜鹄鲜Φ氖焙颍畲蟮脑竿褪歉绨啄崮芫】彀阉闹餍赐辍?br /> 1542年,哥白尼终于把他的著作《天体运行论》整理好,交给雷提库在德国印刷出版。等到第一批印好的书交到他手上的时候,他已经重病在身,即将与世长辞了。据说,哥白尼看到书以后,当天就去世了;也有人说他只在较早时期看了校样。无论如何,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是带着胜利的信心离开人间的,因为他的书已经开始在世界流传,真理的火炬终于点燃了!
正如哥白尼所料想的那样,教会把太阳中心说看作洪水猛兽。这不只是对天体如何解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使教会丢了面子。《天体运行论》被列为禁书,宣传哥白尼学说的人要被烧死。可是,教会的权威已经被科学真理摧毁,太阳中心说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拥护。在宣传和发展这个新理论方面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当中,除了英勇不屈而被烧死的科学家布鲁诺外,还有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
伽利略是意大利人,在物理学、数学方面都有精深的研究。他非常重视实验,认为用实验和实际观测得到的东西最能说明问题。因此,他第一个用望远镜观察天上的星球,要人们用自己的眼睛看到哥白尼学说的正确。他对朋友说;卫护真理不能采取守势,而要进攻。我要揪住他们的脑袋,强迫他们用望远镜看看星星、月亮,是非真伪就一清二楚了。他拿望远镜进行观察,看到月亮表面凸凹不平,有山有谷,和地球一样。这就证明,月亮并不是教会说的什么天堂的附属地,而是和地球类似的星体。它们都不发光,只反射着太阳的光。月亮既然和地球一样,天堂就失去了依托,地球也不是什么中心了。伽利略又把望远镜对准木星,看到木星也有自己的月亮(卫星),而且不只一个;特别让他高兴的是,木星的一个卫星走着走着就不见了。他马上肯定这是卫星在绕木星运行,它绕到木星后面,从地球上就暂时看不见了。过了一定时间,它又会在另一边重新出现。这些闻所未闻的现象,都是前人完全意想不到的,但是都符合哥白尼的学说。伽利略禁不住扶着望远镜高呼;我可以用眼睛证明太阳中心说了!
伽利略写了许多论文和通俗著作,宣传和论证哥白尼学说的正确。尽管他也受到了教会的残酷迫害,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事业。经过他和其他许多科学家的热心提倡,太阳中心说终于完全粉碎了教会的谬论。人类的思想进一步得到解放,社会以更巨大的步伐向前迈进了。
54。印度的“蒙古”帝国
在《草原上活动的城》一篇里,我们曾经提到,蒙古人西征以后在印度留下了它的痕迹。这种痕迹,今天在举世闻名的玛哈尔陵(又叫泰姬陵)还可以看到。它建立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南边的古城亚格拉,是莫卧儿帝国皇后玛哈尔的陵墓。它有白色大理石建造的圆屋顶,有挺拔秀丽的尖塔。殿堂、钟楼、庭园、松林和四周环绕着的清泉相映成辉,非常美丽。
如果仔细观看,人们就会发现,这个著名的印度建筑并没有传统的印度风格。它的圆屋顶和尖塔都来源于伊斯兰教的清真寺──这是融汇了阿拉伯和波斯等地的建筑而形成的独特的风格。这使人自然想到,怪不得莫卧儿帝国的莫卧儿这个词原意就是蒙古人,它的始祖一定是从国外来到印度的了。
实际情况正是这样。莫卧儿帝国的创立者巴布尔原是中亚细亚地方的人。中亚细亚包括今天苏联的哈萨克、乌兹别克、土库曼、塔吉克等地区和阿富汗北部。13世纪初,中亚细亚成为蒙古帝国的一部分。到了14世纪后期,和蒙古人有亲属关系的突厥人帖木儿又在这一带起兵,建立了强大的帖木儿帝国。巴布尔就是帖木儿的第六代子孙。
巴布尔幼年的时候就善于骑马射箭,喜欢学习文化。11岁那年,他开始写日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很细致地记录下来,终生未曾中断。后来,他率领自己的军队南下,占领了喀布尔(现在阿富汗的首都),并且以喀布尔作为根据地,不断扩充人马,势力日渐壮大。他20岁的时候,已经是一个雄心勃勃的青年王公了,不仅擅长指挥作战,对于如何统治和扩展自己的国土,也有着精明的盘算。
1505年起,巴布尔率领军队从喀布尔攻入印度。最初两次,他们在抢劫了印度河以西各地的牲畜和谷物后,便返回中亚。但是,印度悠久的历史,发达的文化和众多的人口,越来越强烈地吸引着巴布尔,使他产生了要在印度大陆建立一个帝国的愿望。所以他第三次侵入印度,就占领了印度河上游几个城市,并且下令保护那里的居民和牲畜。6年以后,当巴布尔第四次──也就是最后一次侵入印度的时候,他索性留下不走,决定在印度土地上建立自己的帝国了。
那时的印度没有统一,境内分成了许多大小不一的王国。有的信奉伊斯兰教,有的信奉印度教。这些王国不仅互相混战,内部互相倾轧,对人民的统治也非常残暴。当时北印度最重要的势力是德里的罗地王朝。它的君主名叫伊伯拉欣·罗地。这个人性情非常暴虐,差不多把他手下的大臣都杀光了。有一位总督眼看自身难保,就求救于巴布尔。这对巴布尔说来正是个求之不得的机会,他立即下令东进,直奔德里。
1526年,巴布尔的军队和伊伯拉欣的军队在德里北面的帕尼帕特决战。伊伯拉欣拥有10万人的队伍和1000只大象,而巴布尔的军队只有2。5万人。能不能在这次决战中以少胜多,对巴布尔说来真是一个极其严重的考验。巴布尔是个善于用兵的人,战争一开始,他首先抢占了帕尼帕特城堡,又把军队布置在城堡和城边的沟壕、森林之间,中央则安排了700架载着臼炮(口径大、炮身短的大炮)的战车。伊伯拉欣的军队和大象旋风般地朝这边压过来,真有要摧垮一切的气势。巴布尔沉着地命令左右两翼凭险固守,自己指挥炮车集中火力反攻。当敌军临近的时候,700门臼炮轰然雷鸣,战场上弹丸纷飞、烟火弥漫。伊伯拉欣的1000只大象立即乱成一团,四散逃奔。巴布尔又命令骑兵从两侧抄袭敌军,形成了一个包围圈。在这样前后夹击下,伊伯拉欣的军队完全溃败了,有1。5万多人被打死,伊伯拉欣本人也死在战场上。巴布尔在印度土地上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不久,他统一了印度北部。因为巴布尔的母亲是蒙古成吉思汗的后代,他便自称莫卧儿(莫卧儿是蒙古一词的变音)。人们就把他建立的帝国叫做莫卧儿帝国。
可是,巴布尔要在印度建立国家的想法还没有被他的部下理解。很多大臣和将领对巴布尔说:印度既没有良马、驯狗,又没有葡萄、甜瓜,也没有清水泉,好面包,甚至连蜡烛都没有。我们留在这里有什么意思呢?原来,由中亚地区的突厥人、波斯人和阿富汗人组成的士兵,习惯了入侵以后劫掠一番就返回原地,不想在印度安家。当时印度又饱受战争蹂躏,城乡都很残破,所以大家才这样说。
巴布尔说:印度有广阔的土地和千百年的积累,特别是它拥有成千上万的精工巧匠。我们可以用这些人造成一个富强的国家,这比老家强多了。他召集全军将士,向他们表明了自己要在印度立国的决心。随后,他让愿走的回老家,愿留的继续干。这样,他的政策终于赢得了部下的理解。莫卧儿帝国很快地在印度北部站住了脚。
巴布尔在48岁时死去了。到他的孙子阿克巴统治时期,莫卧儿帝国达到全盛,帝国的疆域大大扩展了。除南印度外,整个印度大陆几乎完全统一。亚格拉就是当时的帝国首都(后来迁到德里)。阿克巴很注意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他改进了水利灌溉,整顿了财政管理,取消像寡妇殉葬之类的落后风俗。他既注意引进波斯和阿拉伯的文化,也尊重印度的民族文化。因此,在他的统治下,帝国经济繁荣,社会比较安定。首都亚格拉成为一个世界名城。当时有一位欧洲人到亚格拉游览,对它的繁盛感到惊奇。他说:亚格拉比伦敦大得多,而且人民富裕,市面繁荣。在这种情况下,阿克巴的孙子沙杰汗时期能够建造起那样壮丽精美的玛哈尔陵,也就不足为奇了。
莫卧儿帝?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