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秘史》第174章


董昭是这项提议的发起者,之前有没有向曹操请示过或者接受了曹操的暗示,我们不得而知。曹操对董昭这项提议的反应,在《三国志》的《董昭传》《荀传》以及《献帝春秋》里有两种不同的记载。
据《三国志董昭传》记载,曹操得知董昭的建议后表示反对,他说:“恢复五等爵制是大事,只有圣人才能完成,不是人臣可以办到的,这让我如何面对众人呢(建设五等者,圣人也,又非人臣所制,吾何以堪之)?”
董昭劝道:“自古以来,人臣辅佐君主,从来没有人像明公您这样的建立了不朽的功业(人臣匡世,未有今日之功)。建立了这样功业的,就不会久处人臣之位。现在明公不愿意在这些事上有所不安,希望为保名节而不愿意承担更大责任(乐保名节而无大责),品德超过了伊尹、周公。然而如今的百姓更难教化,处于大臣之位,却又让别人在大事上猜疑自己,这确实得好好考虑一下(诚不可不重虑也)。明公虽然品行高尚,又明以法术,可如果不在此时明确根基,不为子孙万世考虑考虑,还是没有做到位呀(而不定其基,为万世计,犹未至也)。所谓明确根基,是指土地和人民,应该从这两个方面有所建树,以便保护自己(以自卫)。”
而据《三国志荀传》说,董昭等人为此事专门秘访荀,但是遭到了荀的反对。荀认为曹操兴义兵的目的是匡扶朝政,怀持的是一颗对汉朝的忠贞之心,故而董昭等人的提议不合适(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荀的观点很快被曹操知道,曹操相当不高兴(太祖由是心不能平)。
根据《荀传》的暗示,这项提议没准是曹操本人发起的,董昭只是跑腿的。正式提出前,由董昭以及其他人出面还做了很多人的工作,因而荀的反对意见曹操很快就知道了。
《献帝春秋》支持《荀传》的说法,它还收录了董昭专门为此事写给荀的一封信,信中说:“过去周公、吕望在世,正当姬氏强盛,有周文王、周武王开创的大业,辅助幼小的成王,功勋与曹公现在差不多(功勋若彼),他们仍然接受了很高的爵位,赐土开疆(锡土开宇)。到田单在世时,率领强大齐国的军队,为报仇进攻燕国,攻下了七十座城,迎立齐襄王。齐襄王加赏田单,东边有掖邑的封地,西边有的良田。前世对待功臣,都是如此厚赏(前世录功,浓厚如此)。现在曹操公面对海内倾覆,汉室宗庙焚灭,他亲自披坚执锐(躬擐甲胄),四处征伐,栉风沐雨,已经有三十年。他扫灭群凶,为百姓除害,使汉室复存,刘氏得以继续被天下人奉祀。前面提到的那些人,与曹公相比就像土丘与高山,无法相提并论。可如今曹公只是与诸位将军同列,封侯也只能给一县的封邑,这难道是天下之所望吗?”
可是董昭仍没能说服荀。对荀的态度曹操其实已经有了思想准备,早在建安九年(204年),就有人提出过恢复古代九州的建制,这其实也是借恢复古制间接突破汉代政治体制的一种尝试,但立即遭到了孔融和荀的反对。有了八年前的那一次经验,曹操对荀的立场已不再吃惊,但心里极不舒服,所以“不能平”。
然而,现在的情况与八年前已有所不同,曹操掌控局势的能力更强,对汝颖士人的依赖度有所降低,上次荀一表示反对他便立即停止了恢复九州制的打算,这一次他不打算那样做了。
可是,曹操知道很难让荀这个人改变立场,如何处置荀的反对意见,曹操不得不认真想一想。
【二、最大的“保皇派”死了】
建安十七年(212年)十月,大约在董昭提出恢复五等爵制的同时,曹操决定从东线发动一次对孙权的远征,如果不算上一次援救合肥,赤壁之战后曹操先后发动过三次亲征孙权的军事行动,分别在建安十七年(212年)、建安十九年(214年)和建安二十年(215年),今年算是第一次。
在曹操生命中的最后一个十年,他仍然经常领兵出征,主要战场有两处:东线的合肥、濡须口,西线的关中、汉中。奇怪的是,曹操在西线接连得手,先是打败了马超、韩遂,平定了关中,进而平定了陇右,以后又远征汉中,收降了张鲁,但是在东线作战他却屡屡无功而返,只能望长江而叹。
有人认为这是对手不同,马超、韩遂、张鲁这些人不能与孙权相提并论。这也许是个理由,但还有另一点不容忽视,曹操先败于赤壁,后来又多次止步于长江边上,与曹军善于平原和山地作战,而不擅长水战有关。直到后来,曹丕称帝后这种局面仍未改观,数十年中,长江成了曹军无法逾越的天险。
参加本次远征的部队仍然先在谯县集结,曹操对这次亲征寄予厚望,特地请献帝派尚书令荀代表朝廷到谯县来慰问。天子派大臣到前线劳军也是惯例,但由实际上主持朝廷日常工作的荀亲自前来,是以前没有过的。包括荀本人在内,许多人都注意到了这个细节,感觉将有什么事发生。果然,曹操随后就以献帝的名义发布诏令,改任荀为光禄大夫,不再担任尚书令一职,以侍中、光禄大夫的名义代表天子(持节)继续留在军中,并担任曹操的军事顾问(参丞相军事)。
这一任命非同小可,光禄大夫的品秩是“比二千石”,品秩二千石可以看作正部长级,“比二千石”略低于二千石,可以视为副部长级。荀担任了十多年的尚书令一职,品秩只有一千石,算是个司局级,看起来他升官了,可尚书台是朝廷的秘书局和机要局,实际权力要大得多,远远超过了一般部长,尤其在当前的局势下,尚书令处理朝廷日常工作,是曹操在许县的代言人。
在士人们的心目中,荀就是他们的领袖,当个部长都屈才,就连曹操都认为荀的地位应该更高,一度曾经想让他担任三公之一的太尉,被荀本人拒绝了。
现在,再笨的人都明白,荀的尚书令变成了光禄大夫决不是升官,而意味着他失宠了。并且,曹操让荀参与丞相府军事,这样就把荀变成了自己直接的下级。
荀郁闷至极,于是病了。
不过,也参加了此次远征的曹丕后来在《典论自序》里记录有荀来军中慰问的事,从当时的情况看荀的精神状态挺好。
曹丕写道,他随同大军驻扎在曲蠡(今河南临颍)时,荀曾来军中慰问,他们还有过闲谈。当时荀兴致颇高,他对曹丕说:“听说你能左右开弓射箭,这实在不简单(闻君善左右射,此实难能)。”
曹丕说:“您还没见过我在马上昂首大呼,俯视马蹄、仰射月支的时候吧?”
荀笑道:“那是呀(乃尔)。”曹丕说:“箭靶放在固定的地方,即使百发百中,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的有常所,虽每发辄中,非至妙也)。如果在平原上立马疾驰,脚下是丰美的草地,追逐野兽,射杀飞禽,箭不虚发,射中猎物又能洞穿它,这才算高妙。”
所在部队的参谋长(军祭酒)张京也在坐,回头看着荀拍手称好。
从上面这段记述里似乎看不出荀心事重重,反而觉得让他来军中慰问他也挺高兴。
不过,曲蠡这个地方还在许县附近,荀这时还没有到谯县,尚不知曹操把自己留下不让走,所以曹丕写他的职务时还说是“尚书令”。荀或许想这只是一次简单的慰问活动,结束后即可返回许县。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曹丕故意这样写的。荀死后关于他的死因问题有种种猜测,曹丕在《典论》这篇谈论文艺和哲学问题的学术著作中专门把跟荀闲谈这样的事也写进来,多少有点刻意之嫌。曹丕也许想告诉大家,荀确实是生病死的,关于他死因的种种传闻都不可靠。
曹操很快率大军推进到长江边上的濡须口一带,此时荀因病留在了寿春,在这里他的健康状况迅速恶化,最终病逝于寿春,这一年他正好五十岁。
《三国志》说荀的死因主要是有病,心情郁闷也是原因之一(以忧薨),但《魏氏春秋》一书却认为他是自杀。据《魏氏春秋》记载,曹操这时赠给荀一些吃的东西,荀打开后发现里面是空的,荀感到这是曹操在暗示自己什么,于是喝毒药自杀了(太祖馈食,发之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
《别传》也暗示荀是自杀的,称荀临死前,曾把与自己有关的重要文件都烧了,因此他曾经提出过的许多奇策密谋都不为人所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