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秘史》第170章


溃骸按蠹蚁肟次也懿俾穑课乙彩侨搜剑⒚挥兴闹谎劬α秸抛欤徊还腔鄱嘁恍┌樟耍ㄈ暧鄄芄埃恳嘤倘艘玻怯兴哪苛娇冢嘀嵌 毕殖〗看笮Γ幌袷亲急肛松保瓜袷敲餍抢纯莩帷?br /> 韩遂不知道,这正是曹操的计谋,而这个计谋的发明人还是他自己。十六年前,大体上也是在关中地区,韩遂用阵前拉家常这一招让李和樊稠翻脸,导致樊稠被杀。当时的那一幕,贾诩有可能就在阵前观看。
现在,曹操好比是韩遂,马超和韩遂好比是当年的李和樊稠,招数不在于是否新鲜,实用就行。以贾诩的机敏,临时克隆了这一招,反过来给韩遂用上,而韩遂还被蒙在鼓里。
果然,马超中计,韩遂一回来他就追问跟曹操在阵前谈了些什么,韩遂想了半天,实在想不出来谈过什么正经事,于是老实回答说没谈什么,但这让马超更起了疑心。
曹操又不失时机地加了一把火,他给韩遂写了封信,故意在信上涂涂改改,让人看了像是韩遂改的(公又与遂书,多所点窜,如遂改定者),曹操又故意让这封信落入马超手中,马超看了疑上加疑。
通过这几招,曹操把关中联军内部搞得互不信任,草木皆兵,没有信心再与曹军决战了。曹操感觉火候差不多了,于是下达了总攻击令。
总攻击开始前,曹军先以小股部队进行袭扰,反复冲击,使敌人疲于应对(先以轻兵挑之,战良久),之后,以虎豹骑为主力,突然纵兵杀出,将敌人打败。
成宜、李堪等人被斩于阵前,韩遂、马超率残部逃到凉州,杨秋逃到安定,程银、侯选逃到汉中。后来曹操征张鲁,汉中被攻破后程银、侯选投降。
至此,关中宣告平定。
此战是曹操高超军事指挥艺术的集中体现,表明此时的曹操在用兵上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他从战略层面考虑,先放慢攻击节奏,故意让敌人集结,以达到一战全歼的效果;之后巧用疑兵,又及时分兵,关键时候上演了离间计的好戏,让敌人节节退缩,从内部开始瓦解;到决战之时,敌人实际上已经丧失了拼死抵抗的决心。
【五、攻占凉州东大门】
建安十六年(211年),即赤壁之战后的第四年,这一年的农历十月,曹操在渭河南岸一举击败了马超、韩遂领导的关中联军,之后进入长安。曹操暂不打算撤军,他想把关中乃至整个凉州都平定了。这虽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目前无疑是最好的机会。
马超、韩遂逃到凉州,其他参与叛乱的诸将,有的被杀,有的找了个地方暂时躲了起来。其中杨秋率残部逃到安定郡,这是凉州刺史部最东边的一个郡,大体范围相当于今天宁夏大部和陇东的一小部,固原、平凉以及六盘山都在其内,治所临泾县,在现在的甘肃镇原附近。
如今,从关中到宁夏去一般有两条路可供选择,一条走陕北,到延安后折向西,经过安塞、定边等进入宁夏;另一条是走陕西的乾县、彬县折向西,进入陇东,过平凉至固原,然后由青铜峡过黄河。
有一段时间因为工作上的关系,我常从这两条道走,大部分时候走的是后一条路,进入陇东后,顿觉山高林密,尤其是平凉境内的崆峒山,更有世外仙风。
而在东汉末年,这一带还是人烟相对稀少的地方,交通状况也不太好,但它处在关中通往凉州主干道的侧面,今后要顺畅地进入凉州,打通西域大通道,必须先解决这个侧翼的威胁。
曹操在长安几乎没有停留,即刻亲自率兵征讨安定郡的杨秋,把杨秋包围在安定郡的治所临泾。
杨秋此人来历不详,可能是趁乱起事的地方实力派,早年在一片乱哄哄的时局中被凉州军阀控制的朝廷收编过。杨秋自知不是曹操的对手,于是投降。曹操保留杨秋的官职,让他继续率部留在安定郡。
曹操看人很独到,他看出来杨秋与马超、韩遂有本质区别,可以拉拢过来为自己所用,于是大胆决定让杨秋留在原地为自己效力。真没让曹操看错,杨秋从此忠心耿耿效忠曹魏。曹丕继位后,封杨秋为冠军将军,杨秋后来配合张、郭淮镇抚凉州(那时候凉州已更名为雍州),立下了不少功劳,后来杨秋被晋升为讨寇将军,封为临泾侯,成为参加潼关之战的关中诸将里结局最好的一个。
凉州刺史部最东边有三个郡,分别是安定郡、汉阳郡和武都郡,它们自北向南并列排开,是凉州东面的门户。此时的凉州刺史是韦康,他是前凉州牧韦端之子,担任凉州刺史多年,由于长期以来凉州实际上被大大小小的各路军阀所控制,韦康这个刺史基本上有名无实,控制范围仅限于汉阳郡一带。
韦康虽不是曹操任命的,但他跟马超、韩遂等人也不是一伙,在政治上倾向于朝廷。曹操平定安定郡后,韦康以凉州刺史的身份正式接受曹操的调遣。
这样,就打开了凉州刺史部的东大门。曹操在安定郡稍作休整,准备即刻进军马超、韩遂退守的凉州腹地,也就是金城(今甘肃兰州)一带。但就在此时,曹操接到了紧急情报,说邺县那边出了问题,有人发动叛乱,曹操大吃一惊,下令撤军。
后来才知道,邺县附近的河间国爆发了田银、苏伯领导的民变,势头很猛,整个幽州、冀州都受到了震动(太祖西征,田银、苏伯反,幽、冀扇动)。曹丕想亲自出征,后在曹丕五官中郎将府内的人事处长(五官将功曹)常林的劝说下才打消了念头,改派部将贾信率兵征讨。
从《三国志》常林、国渊、程昱等人的传记来看,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很快就被扑灭了,率兵围剿起义军的贾信也名不见经传,在整个《三国志》里他只有两次出场机会,除这次外,还有就是建安八年(203年)受曹操指派驻军黎阳监视袁氏兄弟。这些情况表明,这场民变规模十分有限。
但是查看《三国志曹仁传》却发现,这场起义规模应该很大,曹操不得不从西征军里抽调出相当一部分人马参加平叛,总兵力多达七个军,也就是七万人以上,由西征军主将之一的曹仁任总指挥(以仁行骁骑将军,都督七军讨银等,破之)。
这应该是一场被史书淡化了的农民大起义,它至少说明“曹统区”的局势仍不稳定。由于连年征战,“曹统区”的人民承受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虽然曹操手下像杜畿那样的行政人才有不少,但也无法平息人民的不满。
这也让曹操暂时放弃了一举平定整个凉州的计划,就在曹操决定从安定郡撤离时,有一个人听说消息赶紧求见曹操,建议他不要仓促撤军。
这个人名叫杨阜,字义山,凉州刺史部汉阳郡冀县人,韦端当凉州牧的时候,杨阜便在韦端手下任职(凉州从事)。官渡之战前夕,韦端吃不准应该站在哪一边,就派杨阜到许县观察情况,杨阜被朝廷任命为安定郡政府秘书长(安定长史)。
杨阜回来后,大家都关心地问袁绍和曹操谁胜谁败,杨阜使劲替曹操说话(曹公有雄才远略,决机无疑,法一而兵精,能用度外之人,所任各尽其力,必能济大事者也)。韦端在官渡之战中虽然没有公开站在曹操一边,但也没有倒向袁绍,基本处于中立状态,杨阜在其中立了功。
杨阜不喜欢当郡政府的秘书长,于是辞职(长史非其好,遂去官)。后来韦端被朝廷征为交通部长(太仆),他的儿子韦康成为凉州刺史,韦康聘任杨阜为州政府副州长(别驾)。曹操也听说过杨阜这个人,曾经想征他到丞相府任职,但韦康上表请求让杨阜继续留在凉州。
韦康的凉州刺史府此时应该在汉阳郡冀县(今甘肃天水西),杨阜就是这个县的人。杨阜刚好受韦康之命到安定郡拜见曹操,听说曹操即将撤军,赶紧求见。
杨阜对曹操说:“马超有韩信、黥布之勇,很得羌、胡之心,西部州郡都害怕他,如果大军撤回,不作周密准备,陇上诸郡恐怕将落入他的手中。”曹操认为杨阜说得有理,但后方的事也很紧急,不容他在此做太多停留(太祖善之,而军还仓卒,为备不周)。
就这样,曹操于建安十六年(211年)十二月从安定郡回到长安,关中地区的大部分此时已在曹军掌握之中。曹操把夏侯渊留下来主持关中军务,同时任命张既为京兆尹。这个职务相当于长安特别市市长,郡太守一级,处理长安一带的地方政务。
张既在关中地区当过县令,是钟繇的得力助手,在调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