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秘史》第157章


玫腥俗饺ィ⒂幸馊盟锶ā敖苫瘛蔽痹斓恼畔驳氖樾拧?br /> 孙权正因久攻合肥不下而郁闷,张昭那边进攻也受挫,没有攻下当涂,弄得进退维谷。张昭独立带兵似乎只有这一次,看来学者从戎要格外小心,不是读过兵书的就都是诸葛亮。
据《三国志张传》记载,孙权急了,想亲自冲锋陷阵(权率轻骑欲身往突敌),孙权的秘书长(长史)张赶紧死死相劝,孙权才打消念头。
现在,孙权看到俘获的书信,上面有四万人马正往这里驰援的消息,管它是真是假,反正有情报显示曹操本人已动身离开了江陵,此次战役的基本目标也实现了,现在刚好是个台阶,撤吧。
孙权下令烧掉攻城的器具和营寨,从合肥城撤退。
立下大功的蒋济此时还是一个二十六七岁的年轻人,以后他成为曹魏的重臣,身仕魏文帝、魏明帝以及齐王曹芳等几代,官至太尉。魏正史十年(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诛杀了曹爽,控制了朝政。蒋济作为忠心于曹魏的老臣,处境十分尴尬,他于那一年去世。
孙权的情报没错,曹操确实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底到十四年(209年)初之间从江陵撤退,与半年前南下时顺风顺水、一路所向披靡相比,曹操的返程显得很压抑。他甚至没有在襄阳作停留,直接由南阳郡境撤到了许县。
曹操也没有在许县停留,此时合肥城外仍处于胶着状态,曹操决定亲自去解围,会一会孙权。建安十四年(209年)三月,曹操率主力向扬州刺史部转进,这时接到合肥前线的战报,孙权已经撤军了。
既然战事不那么着急,曹操决定在老家谯县一带对部队进行了休整。
官渡之战结束时,曹操也曾重返故乡,在此练兵。然而,今非昔比,那一次是打了大胜仗,这一次打了大败仗。
不过,这对曹操没有太大的影响,有人喜欢衣锦还乡,而在遭遇失败和挫折时不敢面对故乡和亲友。曹操不那么看,十多年的戎马生涯,早已让他把胜败看得很淡,输得起的人,才能赢得起。
曹操很认真地在谯县一带练起了兵。
谯县位于涡河边上,这条河通船运,而且可以直通淮河。曹操这次练兵,重点操练了水军,他在此设立了临时造船基地,加紧打造战船。当然涡河比不得淮河,更比不得长江,曹操这时候造出来的,也只能是排水量较轻的战船(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
曹操认为,水军是自己的一个弱项,是赤壁之战导致全败的主因,要战胜孙权,重新夺回荆州,必须建设一支强大的水军。
这一年秋天,曹操在谯县练兵也有三四个月了,从四面征调以及新打造的各式战船也有了相当数量,曹操决定率领包括水军在内的主力前往合肥前线,让水军在实战环境下接受考验。
他们走的路线是:由涡水进入淮水,再由淮水进入淝水,直达合肥城外。曹操发布军令:“近来大军多次出征,遇到疾病蔓延,让许多官兵死在了外面,造成夫妻不能团聚,百姓流离失所,有仁爱之心的人难道愿意这样吗(而仁者岂乐之哉)?这实在是不得已呀。现在命令,死者家里凡是没有产业来养活自己的,政府不得停发其口粮(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地方行政长官要经常抚恤慰问,以了我的心愿(以称吾意)。”
曹操亲自坐镇合肥,在这里调整充实了扬州刺史部以及各郡县的官吏(置扬州郡县长吏),并大兴水利工程,推行屯田建设。
曹操在此前后逗留了好几个月,亲自主持重修了芍陂等水利工程。芍陂又叫安丰塘、期思陂,最早由春秋时期楚国著名宰相孙叔敖主持修筑,是一个人工水库,被誉为“世界塘中之冠”,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芍陂的位置在今天安徽省寿县南,处于淮河众多支流的包围之中,周围又是广阔的良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史记》说它“周百二十里”,水域面积比今天大得多。
曹操重修芍陂,发挥它的灌溉、航运作用,配合周边地区的屯田,使这里成为重要的粮食基地,这对进一步巩固合肥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在扬州刺史温恢、州政府别驾蒋济、绥集都尉仓慈等人的领导下,曹操在扬州的势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巩固,合肥作为战略要地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今后这里将成为曹魏和孙吴争夺的焦点,双方多次在此展开攻防战。这一年底,曹操重返谯县。
可是,他一走这里又出事了。
【二、皖西民变】
赤壁之战后,曹操与孙权、刘备之间的对抗暂成均势,曹仁从江陵撤退,孙权则被击退于合肥。中线的襄阳、东线的合肥成为曹军的前沿基地,形成了两大战场,这种对峙格局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曹操对合肥很重视,除了任命温恢、蒋济、仓慈等人管理经济、政务、屯田事务外,还从其他战场上抽调了乐进、张辽、李典等率部移防过来,巩固东线战场。
但是,各部还没有完成布防,内部却出现了叛乱。
叛乱发生在属于“曹统区”的九江郡六县(今安徽六安)和潜县(今安徽霍山)。这里是现在的西地区,位于大别山区的北部,自古以来这里民风强悍,加上地处山区,适合打游击,在古代经常是强人出没的地方。早在官渡之战前后,这一带就有许多变民,规模比较大的有陈乾、梅成、雷绪几股。当时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无力东顾,便派刘馥担任扬州刺史维持局面。刘馥很有本事,他虽然是光杆司令一个,但很快打开了局面,使“曹统区”的面积一点点扩大,又重修了合肥城,给曹操现在与孙权对抗创造了条件。
刘馥开拓扬州有一项重要措施是招安变民,梅乾、陈兰、雷绪都先后被刘馥招安了,从建安五年(200年)前后一直到建安十四年(209年),这些人倒也挺老实,一直没有闹出过什么事。这其中刘馥个人的威信作用不可低估。
可是,建安十三年(208年)刘馥去世,紧接着曹军与孙权打了好几个月的仗,给当地百姓带来了一定负担,曹操虽然紧接着推行了一系列恢复生产、促进社会发展的措施,但民心不稳已成现实。
但是,这似乎也不能成为大规模叛乱的原因。
在《三国志蒋济传》里好像能找到答案。据蒋济传记载,对于如何经营淮南,曹操开始并没有太大信心,他甚至想把淮南民众迁到北方去,以避开战乱。曹操征求蒋济的意见,蒋济表示反对。
曹操说:“当年我与袁绍在官渡相持,整体迁移过燕县、白马县的民众,似乎并非不可行。”
蒋济回答:“那个时候我弱敌强,不迁走必然被敌人占去。现在情况完全不一样,我们的势力足够强大,民众不会有其它想法。同时,老百姓都有怀土情结,不愿意迁徙,如果硬力推行,大家必然心中不安。”
曹操仍然没有采纳蒋济的建议,而是下令在江淮之间进行大规模人口迁移。此令一下,果然引起民众的恐慌,据《三国志》记载,有十多万人跑到孙吴控制区,曹操赶紧下令停止了移民活动。对这件事,曹操下次再见到蒋济的到时候还曾当面自我检讨过。
《三国志》等书虽然没有交代陈兰等人再次叛乱的原因,但是从时间上来看,这两件事刚好发生在同时。
叛乱影响到刚有点规模的合肥基地的安全,看到这种情况,已经身在谯县(今安徽亳州)的曹操立即调兵遣将,镇压叛乱。
史书记载这时大的叛乱仍然是陈兰等三股,但梅乾写成了梅兰,是一个人的两个名字还是两个不同的人,不得而知。他们活动的主要地区是九江郡的六县、潜县,具体人数不详,但从接下来曹操的军事部署里可以看到,这次叛乱的规模相当大。
曹操下令成立临时“剿匪司令部”,由夏侯渊代理总指挥(行领军),下辖于禁、臧霸、张辽、乐进等部,归张辽指挥的,还有张、牛盖等部,曹军的精税和顶尖将领一多半参加了此次行动。
如此兴师动众,一来说明陈兰等人来势很猛,力量小了不解决问题;二来说明曹操对合肥基地的重视,赤壁之战后曹操不能再输了,即使是民变,他也不敢大意。
夏侯渊没有直接参与赤壁之战,他的任务是负责后勤保障。在两年前,即建安十二年(207年),济南国、乐安国发生了黄巾余部徐和、司马俱等人的叛乱,刘氏宗族里的济南王刘甚至?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