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战而死。燕王因命每次风纵火,焚其诸营。于是郭英等溃而西,景隆溃而南,被杀溺死者二十余万人。靖难兵入德州,燕王帅师围济南,山东参政铁铉、统兵盛庸等悉力抗御,大挫燕兵。燕王命决堤水灌城,城中大惧。铉曰:“无恐。”乃诈令军民出降,请燕王无带多兵入城。王大喜,许之,遂止灌。铉定计,伏以炮击城。城将破,铉书高皇帝神牌悬城上,燕兵不敢击。燕兵围济南三月,不能破。因勇士开门侯王入,悬铁板伏城上,下之。发太早中燕王马首,王惊,易马而驰。王大怒,乃解去。铁铉、盛庸等乘势复德州,兵势稍振。上召李景隆还,以铁铉为兵部尚书,盛庸为平燕将军,以御北军。熬王率兵至汶上,掠济宁,盛庸、铁铉蹑其后,营于东昌,燕兵向东昌,庸与铉等背城而阵,具列火器毒弩以待。燕军至,即鼓噪前薄之,尽为火器所伤。会平安兵至,与庸军合,于是庸麾兵大战。
燕王以精骑冲左翼,入中坚,庸军围燕王数重。朱能率藩骑冲入,奋力死战,翼热王出。张玉不知王出,突入阵救之,没于阵。庸军乘胜擒斩万余人。蒸兵大败,遂北奔。庸促兵追之,击杀无算。燕王独以一骑殿后,追者数百人,诸将以奉帝诏,莫敢加刃。适高煦领指挥华聚等至,击退庸兵而去。北平大震,僧道衍谓燕王曰:“前固已言之,师行必克,但费两日耳。两日,昌字也,自此全胜矣。”与朱能力劝复起兵前进。燕王自撰文,祭阵亡将士张玉等,涕零如雨,自褫所服袍焚之,以衣亡者。引兵而前。盛庸及靖难兵大战于夹河,忽东北风大起,尘埃障天,庸军中昏暗,不辨咫尺。燕兵大呼,乘风纵击,庸军大败,踏践死者无箅,遂还保德州。燕王遣都指挥李远烧南军积聚。远等至济宁,焚粮船数万艘,粮数百里,军资器械俱为煨烬。德州粮饷遂艰,京师大震。
燕王棣发北平,决计直趋金陵,帅师南下,陷东阿,入沛县。平安等与燕兵战于淝河,燕设伏以败南军。安骁将火耳灰者、哈三帖木耳俱被擒。平安退屯宿州。燕兵陷萧县,总兵何福、都督平安等师屯灵璧。上命徐辉祖帅师会何福等,与靖难兵大战于齐眉山。何福击破燕军,斩燕将陈文于阵。平安转战而前,遇燕王于北阪。王急,几为安槊所及,安马忽蹶,不得前。燕番骑指挥王骐跃入阵,援燕王得脱。南军勇气百倍,一时传言靖难兵败北归。廷臣有曰:“燕兵北矣,京师不可无兵。”
乃召徐辉祖还京。何福孤军无援,燕遣轻骑截南军粮饷,何福下令,移营灵壁以就粮。燕兵劫粮,平安等帅师救之。为燕伏兵所败。何福、平安等入营坚守,燕兵围之。是夜,福下令,期明日闻炮三声,即突围出师,就粮于淮河。明日未旦,燕军攻灵壁营,燕王帅诸将先登,军士蚁附而上:燕兵三震炮,福军误以为己炮,急趋门,门塞不得出,营中纷扰,燕兵急攻之,遂破其营。何福遁走,平安被执,南军势益衰。
时驸马都尉梅殷,尚高帝长公主,镇守淮安,悉心防御。
燕王来假道,殷拒之甚严。燕王不得道,乃渡泅水,攻盛庸。
盛庸帅马步兵数万,战舰数千,列营南岸。燕王令舷舟编筏,扬旗鼓噪,若将渡者。潜遣邱福、朱能、狗儿等西行二十里,以小舟潜渡出庸后,渐近庸营,连举炮,南军惊走。庸股栗,不能上马,遂单舸脱去。燕兵尽得其战舰,渡淮驻南岸,樊士信死之。燕兵陷盱眙天长,进至扬州,守将崇刚、监察御史王彬死之。燕兵至高邮,遂陷仪真。诏天下勤王。仪真既破,北舟往来江上,旗鼓蔽天。燕王驻师江北,朝廷六卿大臣多为自全计,求出守城,都城空虚,遣使四出,征兵勤王。
方孝孺请于帝,以吕太后命,遣庆城郡主如燕师议和,以割地分南北为请。郡主,燕王从姐也。燕王见郡主哭,郡主亦哭。燕王问:“周齐二安在?”郡主言:“周王召还,未复爵,齐王仍拘囚。”燕王悲不自胜。郡主徐申割地议,燕王曰:“凡所以来,为奸臣耳。皇考所分吾地,且不能保,安望割也。为我谢天子,吾与上至亲,无他意,但得奸臣之后,谒孝陵,朝天,求复典章之旧,免诸王之罪,即还北平,只奉藩辅。更为我语诸弟妹,吾几不免,赖宗庙神灵,相见有日矣。”郡主还,具言之。上出与方孝孺议,孝孺曰:“长江天堑,但尽烧江北船,北师岂能飞渡耶!”燕王兵至浦子口,盛庸诸将逆战,败之。会高煦引北骑至,燕王大喜,抚煦背曰:“勉之,世子多疾,事成,吾以汝为太子。”于是煦殊死战。燕王帅精骑直冲庸阵,庸军小却。帝遣都督佥事陈瑄,帅舟师往援盛庸,瑄乃降燕。埴具舟至江上,来迎热王,王乃誓师渡江。庸所驻海艘,列兵沿江,上下二百里,皆大惊愕。师渐近岸,庸等整众以御。
燕王麾诸将鼓噪先登,以精骑数百冲庸军,溃,迫奔数十里,庸单骑走,余将士皆降燕。燕兵招降镇江而进,方孝孺请令诸王分守城门。乃命谷王穗、安王楹分守都城门,帝会群臣恸哭。
或劝帝且幸浙,或曰不如幸湖湘。方孝孺请坚守京城以待援。
万一不利,车驾幸蜀,收集士马,以图后举。齐泰奔广德州,黄于澄奔苏州。帝叹息曰:“事出汝辈,而今皆弃我去乎!”长吁不已,燕王整兵而进,屯金川门。时谷王穗与李景隆守金川门,遂开门降。魏国公徐辉祖率师迎战,败绩。京城破。朝中文武俱迎降。帝命左右摔徐增寿至,盖增寿通燕,时为燕地,以致帝败也。帝大恨,责以大义,遂手刃之。急命举火焚大内,皇后马氏赴火死。上欲自杀,翰林院编修程济曰:“不如出亡。”
少监王钺跪进曰:“昔高帝升遐时,有遗箧,曰临大难可开,谨收藏奉先殿之左。”群臣齐言:“急出之。”俄而舁一红箧至,四围俱固以铁,二锁亦灌以铁,帝见而大恸。程济急碎箧,得度牒三张,一名应文,一名应能,一名应贤,袈裟、僧帽、僧鞋、剃刀俱备,白金十锭,朱书箧内:“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帝曰:“数也。”程济即为帝祝发,吴王教授杨应能愿祝发随亡。监察御史叶希贤曰:“臣名贤,应贤无疑。”亦祝发,各易衣披牒,凡五六十人,俱矢从亡。帝曰:“多人不能无生,得失宜各从便。”九人从帝至鬼门,而一舟舣岸,为神乐观道士王升,见帝叩头称万岁,曰:“臣固知陛下之来也。畴昔之夜,高皇帝见梦,令臣至此耳。”乃乘舟至太平门。升导至观,已薄暮矣。俄而,杨应能、叶希贤等十三人同至,共二十四人。帝曰:“今后但以师弟称呼,不必拘主臣礼也。”约定左右不离者三人,杨应能、叶希贤俱称比丘,程济称道人,给运衣食者六人,冯凗、郭节、宋和、赵天泰、王之臣、牛景先;余俱遥为应援。黎明,取道溧阳而去。帝在位四年。孝敬宽和,仁慈节俭,尊贤礼士,一时风俗醇厚,天下共爱戴之。惜乎拘泥古礼,擅改祖制,庸腐拘执,无驾驭雄才,遂及于难。
初,帝在官分别时,兵部侍郎廖永请于帝。匿帝长于文煃以去,寄于黎平土司曾长官家,遂姓曾氏。平以少妹妻之。其后复姓朱氏,至后嗣繁衍。帝遁后,先入蜀,未几入滇。尝往来浙东、天台、广西、云贵诸寺中。正统五年,出滇南,语寺僧曰:“我建文皇帝也。”寺僧大惧。白思恩州官,转迎至藩司堂,南面跌坐,身称原姓名。送至京,朝廷命当时太监吴亮审视,建文帝一见亮,辄曰:“汝非吴亮耶?”亮曰:“非也。”
建文帝曰:“吾昔御便殿,食子鹅,赐汝肉,汝手执壶,我弃肉于地,汝据地,狗餂之,乃云非是耶?”亮伏地哭。建文左趾有黑痣,摩视之,持其踵复哭,不能仰视,退而自经。于是迎建文入西内,宫中人俱呼为老佛。程济闻之,乃散去。建文帝二十六岁出亡,归京时,年六十四岁,后以寿终,葬于西山。
不封不树,此是后话。时京城既破,诸王及文武臣僚,皆诣燕王劝进。燕王命驾谒孝陵毕,然后入城。七月朔旦,大祀天地于南郊,遂诣奉天殿即皇帝位,是为太宗文皇帝。诏是年仍称洪武三十五年,以明年为永乐元年。复周王橚、齐王榑封爵,清官三日,诸宫人女官内官多诛死,惟得罪于建文帝者乃得留。
上诘问宫人内侍,以建文帝所在,皆指认皇后尸应焉。乃出尸于煨烬中,哭之曰:“小子无知
小说推荐
- 历史通俗演义--民国演义 作者:蔡东藩
-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序 治世有是非,浊世无是非。夫浊世亦曷尝无是非哉?弊在以非为是,以是为非,群言厖杂,无所适从,而是非遂颠倒而不复明。昔孔子作《春秋,孟子距杨墨,笔削谨严,辩论详核,其足以维持世道者,良非浅尠,故后世以圣贤称之。至秦汉以降,专制日甚,文网繁密
- 最新章:-民国演义 作者:蔡东藩-第289章
- 历史通俗演义--两晋演义 作者:蔡东藩
-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两晋演义 自序《晋书》百三十卷,相传为唐臣房乔等所撰,盖采集晋朝十有八家之制作,及北魏崔鸿所著之《十六国春秋》等书,会而通之,以成此书。独宣武二帝纪,与陆机王羲之传论,出自唐太宗手笔,故概以御撰称之,义在尊王,无足怪也。后书评论《晋书》之得
- 最新章:-两晋演义 作者:蔡东藩-第189章
- 中国历代通俗演义
- 《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全集作者:蔡东藩★严正声明:请不要使用在商业用途,如果您觉得我们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去掉您认为侵权的书籍,谢谢支持!第一部《前汉演义》作者:蔡东藩自序吾国之有史,繇来旧矣。自汉司马迁创作《史记,体例独详,遂为后世史家之祖。班固因之,辑成《汉书,而迁固之名乃并著焉
- 最新章:第2019章
- 历史通俗演义--南北史演义 作者:蔡东藩
- 正文 第一回 射蛇首兴王呈预兆 睹龙颜慧妇忌英雄第一回射蛇首兴王呈预兆睹龙颜慧妇忌英雄—世运百年一大变,三十年一小变,变乱是古今常有的事情,就使圣帝明王,善自贻谋,也不能令子子孙孙,万古千秋的太平过去,所以治极必乱,盛极必衰,衰乱已极,复治复盛,好似行星轨道一般,往复循环,周而复始。一半是关系人事,
- 最新章:-南北史演义 作者:蔡东藩-第203章
- 历史通俗演义--清史演义 作者:蔡东藩
-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自序 革命功成,私史杂出,排斥清廷无遗力;甚且摭拾宫阃事,横肆讥议,识者喟焉。夫使清室而果无失德也,则垂至亿万斯年可矣,何至鄂军一起,清社即墟?然苟如近时之燕书郢说,则罪且浮于秦政隋炀,秦隋不数载即亡,宁于满清而独水命,顾传至二百数十年之久
- 最新章:-清史演义 作者:蔡东藩-第194章
- 历史通俗演义--唐史演义 作者:蔡东藩
- 昔石晋刘昫暨史官张昭远等,纂成唐史二百卷,历述唐朝二百九十年事,后人少之,谓其纪次无法,事实零落,于是宋仁宗庆历年间,复出新编,都二百二十五卷,计十有七年而始成,主其事者为欧阳修宋祁。夫欧宋为北宋名儒,视刘昫张昭远辈,文名较盛,又经十余载之征文考献,凡五代时之未曾刊行者,至此已尽流传,据以参证,应得
- 最新章:-唐史演义 作者:蔡东藩-第206章
- 历史通俗演义--明史演义 作者:蔡东藩
- 自序 有明一代之事实,见诸官史及私乘者,以《明史《明通鉴》及《明史纪事本末》为最详《明史《明通鉴,官史也《明史纪事本末,私乘也。尝考《明史》凡三百三十二卷《明通鉴纲目》凡二十卷《明史纪事本末》凡八十卷,每部辑录,多则数千百万言。少亦不下百万言,非穷数年之目力,不能举此三书而遍阅之 况乎稗乘杂出,代有
- 最新章:-明史演义 作者:蔡东藩-第171章
- 清末民初历史演义
- 作者:董郁青/濯缨子【由文《清末民初历史演义》全书小引 民国二十五年(1936)季春 下浣濯缨子董郁青 记于斗斋久电灯光下《清末民初历史演义》重刊序一 1923年间,我在学校读书时,看到天津《益世报,很喜欢看它的副刊《益智粽。记得最清楚的是《清末民初历史演义,那时正写到慈禧病重时,向李连英问及光绪情
- 最新章:第584章
- 五代史演义
- 手机访问 m╮欢迎光临︱田︱田田╬版 权 归 原 作 者【落英听雪】整理附】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Page 1-蔡东藩及其《中国历代演义》柴德赓中国历史悠久,史料非常丰富,单是一部廿四史就有三千几百卷,其余的史书更不知多少倍于此数。在史料丛杂、头绪繁多的情况之下,学者虽穷年累月,未必能尽读这么多的书;
- 最新章:第12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