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里的乡哥村妹》第37章


“狗日的侯国志,够狠啊。这是激将法,不要去谈判,李大人……”金二娃话音未落,“轰隆”一声惊天动地的响声,罐儿炮一炮命中北门。
北门的栈道拱门塌了下去,那一块块青砂条石向悬崖下跌落,发出咚咚的响声……
侯兵咆哮着,欢呼着,向北门发起冲锋:
“铲除孝义会!”
“活捉李绍伊!”
“谁取李绍伊人头,侯统兵奖赏千块大洋!”
侯兵中有一个杨排长的傀儡,正挥着盒子炮吆喝嘱下,向北门靠近……
那侯营里的罐儿炮手见一炮见效,也不变动位置,追加了两炮,一炮使北门彻底洞开,一炮击折一棵油桐树后殃及正为千块大洋发奋冲锋的杨排长。只听侯兵大叫:“不好了,杨排长死了——”
后队侯兵不理会杨排长狗排长的事,集体冲锋而来……
金二娃和李如贵指挥居高临下的军民,占据有利地形,把烧开的大小便不断地泼向侯兵,把砖头狠狠地掷在侯兵的头上,硬是把大队的侯兵堵在寨门下无法上来……
那侯兵的土炮、盒子炮不断地向军民射击,无奈军民人等都熟悉地形,躲藏在崖石后既安全又能偷袭对方。由于金二娃按照绍伊命令,只在最后关头才能短兵巷战,十数名枪法好的军民用盒子炮、鸟枪点射,居然打死许多侯兵。侯兵被震慑,纷纷后退。
侯国志见寨门塌了还迟迟攻不上去,气得暴跳如雷,下令强攻,后退者格杀勿论!侯兵疯狂了,蜂一般潮涌而进……
绍伊急忙下令,各寨门军民,把人力物力立即增援北门。同时命令李如贵指挥军士用“火牛”狙击。
军士在李如贵的指挥下,点燃了一头头耕牛尾上的火炮,火炮劈里叭啦地在牛屁股上爆响,牛们又惊又痛,横着牛角,不顾一切地向寨下冲去。“啊!”那些侯兵哪里闪让得开,被牛角顶翻顶倒,被牛脚踩死踩伤了一大片……
一时间孝义军士和寨上百姓群情振奋,士气高昂。如是进行了三四遭,侯兵死伤惨然。寨上的牛是有限的,“火牛”放完了,寨上军民就用砖头猛掷……
满坡遍野的侯兵再度逼近寨门,军民被迫巷战……
绍伊明白,毕竟寡不敌众,不能如此继续下去。遂叫亲兵到聚义厅取来弓箭,急书一封同意谈判的书信射向侯兵后队之中……
绍伊在信中具言,愿意随侯国志进城谈判,条件是侯兵立即撤兵,不得伤及寨上无顾,否则孝义军和寨上百姓将和侯兵战斗到最后一息,决不投降。
侯国志看信后,问计随军监察:“你的意思,咋办?”
随军监察对侯国志说:“此战我军稳操胜券,已经成为定局。这场围剿大寨坪查办孝义军的战役,已使川军损兵折将重创不堪。这样巷战下去,绍伊肯定和信上说的一样,军民团结共赴大义,届时双方死伤会直线上升,回成都也不好向赵尔丰总督交差。剿匪也不能匪民同剿,何况李匪首愿意谈判,到时他人在统兵手中,寻个借口也可为邱三爷报仇,还怕他飞上天?”
“也罢,那就依了李匪。传令下去,撤军五里地,总营在观音镇驻营。静候李匪下寨!”侯国志得意忘形地哈哈大笑。
侯营中哨号呜起,侯兵不战自退。
王二冲、李如贵、金二娃杀得兴起,正要乘胜追敌,掌哨的孝义军士敲响了收兵的铜锣。
绍伊要下寨进城了,寨上军民共千余人,在大寨坪太平街心云集,为孝义会舵把子送行道别。
聚义厅里,三位头领和百姓代表、族内尊长等,还在苦苦规劝绍伊。无奈绍伊去意已决,平静地走出大厅,登上点将台,对孝义军众将士和寨上百姓发表临行演讲:
“绍伊此去,深知凶多吉少。十几年来,孝义会的兄弟们和大寨坪周围的乡里百姓,忠心耿耿地拥戴绍伊,而且跟着绍伊饱受创业艰辛,绍伊在此谢过!”
绍伊向前后左右的军民三鞠躬……
然后双手作揖,环顾大寨坪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追忆自己在这片土地上和孝义会的兄弟们共举大业的桩桩往事,沉吟良久,曰:“绍伊功败垂成事小,只要能使百姓免遭灾难,我死何惧?!绍伊去也!”
绍伊事前已发口谕给军民人等,拒绝任何人送他进城,他不愿再看到任何人因为他而牵连,何况这次去谈判是涉险。王二冲、李如贵和金二娃虽然想陪绍伊进城护驾,但绍伊已给三人委以重任。所以绍伊打算徒步下寨。
当绍伊走下点将台时,有两个和绍伊主仆情深的家将,早已把龙头轿抬到点将台下等候:“大人,带上我们一起去吧,你是大英雄,是舵把子,不能坏了规矩让侯兵笑话,请上轿吧,我们抬你进城……”
绍伊略一思忖,点头。然后再次向军民鞠躬!
“恭送李大人!”所有军民全部跪下地:“李大人,保重啊——”
绍伊目睹这一场面,双眼模糊了,猛一转身,撩了轿帘,躬身入轿。
“李大人!李大人!”下跪的军民目送绍伊的龙头轿向寨下而去……
“要知后事如何,明晚请早!”陶夫子拍响惊堂木,拿下眼镜来。显然他很激动。
当时西峰听了这段回肠荡气的英雄史诗,半天回不过神来。震撼川东三山两槽的孝义会农民起义,第一次震撼着几颗热血沸腾的桃李湾的青年人。
香香去摇了一下西峰的膀子说:“你傻了你,还愣着,啧啧,在想啥?”
小波说:“他的魂魄已跟着李大人进城谈判去了。”
黑毛说:“没劲。李大人他哥几个咋的不杀出包围圈去,准能赢!”
“废话哩你,陶大伯又没说李大人他们输。”山凤才不会相信输呢。
“我看陶大伯还未讲完呀,明晚就晓得结果了。”丽珠愿意安心地等美好未来。
西峰睿智地说:“明晚最好不要讲了,讲了才没劲呢。”
“为哪?”几个人都看着西峰问。
“不告诉你们。”西峰很诡谲笑笑。
李革委也余兴未尽,就和一帮村里的老人们同陶夫子一道,又把李绍伊的故事你一段我一则地聊,直到深夜。
第二天,陶夫子果然讲的不是李绍伊,而是《瓦岗寨》。
西峰坐在李革委身边,偷偷地问:“爸,我就晓得大伯不会讲孝义军的故事了,结果是咋样的,我还是想听。你到底晓得不,晓得就给我说说,省得我去问大伯。”
“我当然晓得。你不好好念书,老是刨根究底去打听这些无关紧要的事干吗?”李革委有些斥责的意思。
“爸,这对我有用啊,我要写作文。”西峰想了个答案,其实他也不晓得喜欢这些时过境迁的故事,是哪根神经作怪。
“好吧,爸告诉你。”李革委说。
——李大人进城后,和侯国志以及成都的川军要员谈判。绍伊愤指继满清专治政府垮台后,窃国大盗袁世凯私党结营,其爪牙在各地横征暴敛等诸多劣迹,指出官逼民反本在情理之中,各地义军揭竿而起的讨袁伐袁是大势所趋。
侯国志处心积虑欲为娘舅报仇,自然落井下石置绍伊于死地。川军要员见李绍伊铮铮傲骨也难以驯服,只要签发处决令。绍伊慨然就义于川东县城的北较场。临刑前,仰天疾呼曰:“苍天,我李绍伊亦为万民计!”死时年仅三十九岁。
翌晨,西峰睁开眼,又想起绍伊指挥孝义军与侯兵抗衡的情景,遂吟出几句话来:
浩荡史海沉钩多,
英雄成败几评说。
心存家国与百姓,
绍伊曾经亦壮歌!
过了几天,在村两委会的组织动员下,桃李湾的十几个青年人都跟了陶夫子去参加鸡爪山乡文化站的业余文艺宣传队培训。春节在县城去汇演,桃李湾村文化室的节目得了全县第二名。
第十三章(1)
第二年暑期,高中的最后半年转眼结束。十年寒窗啊,主人公们和千百万莘莘学子一道,冲刺着八十年代末的高考。按照大多数老百姓的说法是抉择命运的时刻到了。结果六个人全军“覆灭”。这个夏天咋看咋不顺眼,一切都好像在嘲笑他们。他们无聊啊。大伙还是和孩提时差不多,成天价进山里去,以砍柴为名,却在那山里长吁短叹,不知下一步该往哪里走。大伙就一齐对着大山“哦哦哇哇”地大嚎,嚎累了就歇,歇了又嚎。幸好有陶夫子这个老朋友,他们的夏夜也就在陶夫子传统评书和时政怀古的乱谭俚语中打发。陶夫子老两口乐啊,这下娃们天天陪他们说说笑笑,填补了多少老无子媳的天伦遗憾啊。?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