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物周刊》第19章


U弦患业绯薏?0%外,其他的企业全停了,所有的工地全停了。那会的天空被称为“APEC蓝”,李春元随口的一句“(在廊坊)很多人在雾霾重污染天气下倡导吃拌菜,减少油烟排放”在网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这次采访中,他委屈地提到了那次经历——“原本是一个廊坊网友在网上发言提到的,最终被曲解成了我说的。” 
午饭间,碰上两个廊坊环保局的工作人员在争论一部关于雾霾的专题片。一个认为,非专业人士能做成这样一个片子,已经很不容易了;另一个则认为,话没有说完,“西方国家的环境改善,用了60年、50年,几乎半个世纪才完成的,他们靠的也是优化产业结构、产业转移,咱们现在的一个可贵之处是认识到了这个事情,而且已经开始改善了,这块她没有说到,中国利用这么短短的两三年时间,有一个什么样的改变。”不过,两人的一个共识是,客观的媒体专题片对增进公众对雾霾的认识,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是非常可贵的。 
公众的认识,或者叫“觉悟”,在治霾中非常重要。比如,使用环保炉具,或是春节期间燃放的鞭炮。晚上6点,从廊坊环保局大楼的窗口看下去,后面城中村屋顶上的小烟囱飘起了一缕缕炊烟,灰黑的,“主要是出租房,不管是房东还是房客,都很难让人主动更换环保炉具。”离开廊坊的前一天是元宵节,从早上开始,鞭炮此起彼伏,让人想起《霾来了》的小说里,的哥大侃听到“远处传来一阵又一阵强烈的鞭炮声,但只听响声,却看不见多少亮光。雾霾真是太厉害了”。那一天,廊坊的空气质量是河北省的倒数第一。
发展与环保是个系统工程
人物周刊:大家对环保局的许多误解其实源于不太明白,环保局都干什么事儿,你能解释下环保局的职责吗? 
李春元:环保局最大的责任,是贯彻环保法,对企业实施监管,这是环保局的主要责任。并不是人们想象的,乱扔垃圾也归我们管(那是环卫部门管)。过去有节能减排的提法,环保局的主要工作就是“减排”,减少污染排放,对企业实施监管,从审批、立项、建设、生产,一直到工艺、结果,来控制污染项目的立项、排放,减少它们对水、大气、土壤的污染。
李春元
人物周刊:你说过在《霾来了》中主要讨论了几个矛盾,能展开讲讲吗? 
李春元:环保与政府的博弈,这是过去媒体对这本书的报道重点。但我书里还有几个要点,发展与环保的矛盾,公众参与与环保现实的困境,的哥在雾霾天里看到的那些事情,盼姐找猫时碰到的烧垃圾等等不良习惯。还有最后的辐射一章,那是网络上的信息造成的一种动乱,讨论的是公众参与该怎么样去参与,积极行动该怎么去行动。面对官方消息和各种渠道的小道消息,公众应该怎么去判断……还有一点是关于环保被问责,我们作为负责环保的政府工作人员,如何“规避”被问责? 
人物周刊:有人说你们环保局“有义务没权力”,你赞成这个说法吗?还有环保局的人讲到自己不敢张嘴,怕张嘴让人看见自己没牙,实际情况是这样吗? 
李春元:不是法律不长牙,张不开嘴,那是因为我们有短处,这是个现实。我小说里提到过这个,我们也正在探索如何改善。“有义务没权力”的说法,是有点,但说《环保法》没牙,一点劲儿也没有,那也不客观。法,怎么会没劲儿呢?有些地方法律不到位,但也有政府补台的过程。没有法律是十全十美的,发展过程中,有新情况、新问题,就得政府站出来去补台,环保部门得有担当。 
多说几句,政府部门在公众眼里就一个东西——“政府”。不要是部门还骂政府,说什么“都是政府造成的”,那你是谁?你就是政府,你就该有担当。担当的过程中,不能消极,也不能越位,要把握好这个度。不能说什么事都是法律给规范到那条了,就做;规范有含糊的地方,就不做。作为政府的一个部门,环保部门得想办法,最大限度地去落实,在不侵犯人权的情况下,维护法律的尊严。过去的采访中,谈及清理小电镀,一位受访工作人员曾,环保部门联合供电、工商部门清理小电镀,可有些部门,像供电,它是企业,是要卖电的,这种清理对人家没好处呀。而供电部门,在整个法律里面,没有环保的责任。环保部门负主体责任,得出面协调呀。这时候抱怨,我找他们了,他们不跟我去,可难道不跟你去,你就不去了?要说起来,这是不是问题?一定要说,他们不听我的,我领导不了他们,你可以说得过去,但你从良心上能过得去吗?原来说,环保部门查抄不了小电镀,因为法律规定你不能动人家东西,那东西你查抄了之后,得收到一块,看好了,一旦出了毛病,你要负法律责任。那这些机器开动起来,污染了,你就没责任了?为什么退起来就这么利落,往前的时候就冲不上去了?就是因为没有担当。
人物周刊:你小说中提到了因为“担当”,不给利税大户的污染企业开绿灯,环保局长被上级撤职的事儿。 
李春元:嗯,这么说吧,凡是片面强调发展的,都是想升官的;凡是片面强调环保的,都是自己不从事各类行业,单一想片面强调健康。毕竟,站在社会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哪一块都不容易,这是个系统工程。 
人物周刊:举个例子。 
李春元:比如小电镀,我们的处理方式有疏有堵,堵是查处,疏是把他们引入园区,你只管生产,污水由环保局来处理。像过去,小电镀椅子腿两块钱,生产一个小椅子成本7块。加了排污设备,生产个椅子腿得涨到5块,一个小椅子得到10块钱。一牵一串,表面上看,只是一个关停并转,实际涉及到就业问题、物价问题、民生、社会稳定,都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必须面对现实,合情合理合法地解决这些问题。这些大大小小的污染行业,全国各地普遍存在,如何解决,这是个考验政府和群众关系的问题。
少发牢骚多干事
人物周刊:刚才跟这边的工作人员还谈到了群众觉悟不行,不配合,免费给换环保炉具,不要,把无烟煤拉到家门口让他们用,不用。你怎么看? 
李春元:基层工作确实不好做。市场上劣质煤四百多,清洁煤六百多,环保炉具一两千。你想,大家都是2000块工资,谁都想把更多的钱用到让自己的生活更好上。都挣2000块钱,你用2000去下馆子,吃肥牛去,我拿出1900买个环保炉,在家里啃窝头,凭什么?利益是大家的,让少数人做出牺牲,他们肯定有想法。这不是群众思想觉悟低,你得允许群众有对自己生活的考虑,允许他们有私心。所以呢,政府给点补贴,拿公共资源来解决公共问题,把清洁煤那200块的差价给补上,给环保炉具一部分补贴,然后耐心地教他们怎么弄,尽快把事情改善,让大家可以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共同享受点成果,事情就好办了。 
这是两头,群众不要一说污染就是政府的问题;从政府角度来讲,工作难做,也不要怪群众,他们也是实际利益导致的。 
人物周刊:现在的雾霾天里,大家讨论比较多的还包括APEC蓝,为什么当时可以做到,之后就做不到呢?我刚才看文件,发现为了APEC蓝,廊坊停产的企业有两千多家,你觉得这个有可能成为常态吗? 
李春元:不可能,那只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不是常态。天天这样,谁受得了?最终还是要从能源结构调整上找办法。 
人物周刊:我刚才读廊坊今年的资料,发现你们在2014年拆除了28家水泥和矿粉企业,确实是下了血本。但那些企业原来的员工怎么解决的呢? 
李春元:这些事情应该仍在解决中。要扶持一些新的企业,开辟新的就业渠道,有良好的就业出路,保障工人有新的就业渠道……确实是做出了很大的牺牲,肯定要受一些损失,但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区域环境中,(也只能这样了。)保障民生的前提下吧。 
人物周刊:是不是这样,刚才你们局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跟我讲,治霾跟反腐一样,“先治标后治本,治标为治本赢取时间。” 
李春元:嗯,少发牢骚多干事。包括燃煤的问题、石油的问题,但今天说完,明天就落实到位,国家没那能力,地方没那能力。所以,还是得循序渐进。霾不是一两天形成的,也不可能一两天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