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华记》第700章


这八封信函有一封是谢纾留给谢涵的,信里先是回顾了他这些年的经历,从他少年求学到他蟾宫折桂再到他被榜下捉婿,原本以为他的人生就此改写,可以利用自己的所学为国为民做些实事,毕竟他是从最底层的农村走出来的,肯定比一般的官员能更体谅百姓们的不易,因此他也的确向皇上提了不少建议。
而他那些治国的理念又多半是从明远大师那学来的,因而皇上听了自是耳目一新。
有皇上的欣赏,又有顾家的扶植,谢纾的仕途不是一般的顺畅。
可谁知就在他春风得意放松警惕的时候,顾家开始索要回报了,一步步的,他步入了顾家的陷阱,他不是没想过抗争,可说白了他只是一个书生,不管是拼武力还是拼计谋,他都不是顾家的对手,因而,他的抗争也就显得那么的苍白和可笑。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顾珏的落胎和病死,他明知道这一切可能是顾家做的局,可他什么也做不了,非但如此,他连自己最宝贝的女儿都从顾家带不出来!
因此,预感自己时日不多的谢纾留言,若是谢涵有幸长大成人,有幸看到这封信,就请她一定远离顾家。
此外,还有一封信是谢纾写给皇上的,信里他也坦承了这些年他做过的错事。
其实,正经说起来,一开始谢纾也无非是在顾家的授意下贪墨了些银两,提拔了几个顾家的门生,算不上是大过,真正错的离谱的是那次顾家不仅向他开出了二百万两银票的天价,同时还让他把何昶贪墨的那笔银子想法换成银票送回京城,这对他来说太难了。
同时,这笔数目也太大了,实在是拷问他的良知,可如果他不照做的话,不但他,连他一家子都逃不出顾家的手掌心,于是,他和何昶商量了一下,然后给顾霖回复了,说是最后一笔,为此,他和顾霖讨价还价,一手交银票一手交顾霖的手书,可惜,还没等到他把那些银锭换成银票,何昶出事了。
何昶一出事,谢纾也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他觉得自己是罪有应得,死不足惜,唯一放不下的便是谢涵,故而在信的末尾恳求皇上放过谢涵,说她还是一个六岁的孩子,幼年失怙失恃就够可怜了,能不能平安长大都不好说,因此求皇上看在他们君臣往日的情分上对谢涵网开一面,这些银两他全部上缴。
其他的六封书信有顾霖和谢纾的,还有何昶和谢纾的,何昶给谢纾的信里比较直白些,直接提到这笔银子如今送往扬州,也提到这笔银子有一百万是他自己预留的,希望谢纾换好之后直接送回杭州。
而顾霖的信则含蓄些,催问事情办的如何,嘱咐他如何小心应对上面的盘查,提点他官场的人脉关系,同时也给他介绍了几个熟人,其中也提到了手书。
不过顾霖有一封信很直接,那是何昶出事后,顾霖直接问那笔银子是否已经兑换好,让他把兑换好的尽快送到京城,没有兑换好的一定要找个妥善的地方埋好。
至于这些银子要做何用,这些信里一个字都没有提。
不过看到谢纾给谢涵留的那封信,朱栩倒是相信了一点,谢涵应该是不知情的,否则的话谢纾不会给她留这样的一封信。
这个问题朱泓倒是也和谢涵探讨过,谢涵猜到了父亲的深远用心,一来是怕他见不到谢涵最后一面;二来即便见到了,谢涵也才六岁,肯定不足以承担起这么大的一个秘密,一个弄不好,肯定会被顾家灭了口。
因此,谢纾只能留下这封信,叮嘱陈氏等谢涵成年后再交给她,同时为了引开别人的视线,特地准许了陈氏改嫁。
不得不说,谢纾此举也是相当的冒险,幸好,他托对了人,陈氏没有辜负他。
第九百七十三章、撞上来(一)() 
?? 高升是在四月初的时候进京的,随着他一同进京的还有那二百万两的银锭和十万两的金锭。
由于朱泓想把谢纾从这次的贪墨案中摘出来,故而幽州带来的那二百万两银票朱泓便没拿出来。
如此一来,谢纾的罪过便是替顾家倒换这些银锭,又因为这件事谢纾没有做成,且又有谢纾与何昶、谢纾与顾霖之间的书信为证,因此谢纾的罪名定性为包庇和窝藏,他包庇了顾家包庇了何昶,同时也窝藏了何昶和顾家贪墨的罪证,而包庇罪和窝藏罪显然比贪墨罪要轻多了。
有这几百万两银子的实证,再加上谢纾留下来的那几封信函,朱泓命人把顾琰从大牢里接了出来,他要当着这些群臣们的面公开审理顾琰,一来是不想落人口实;二来也是给大家一个交代;三来是立威;四来就是顺便收拾一下沈家。
因着朱泓事先公告了要审讯顾琰,因此除了正常参加朝会的大臣外,朱泓还特邀了朱氏、顾琦、顾珉、顾玡、沈琛、顾瑜等一干人参加,就连顾老婆子也暂时从牢里放了出来带到了大殿。
“今天朝会的第一个议题是公开审理定国公顾琰犯罪一事,各位勋贵大臣们曾经不止一次问过小王,顾大人到底犯了什么罪,为什么关了这么长时间还没审判,甚至有不少人以为小王是在公报私仇排除异己。今天,我们就一件件一桩桩地扒开看一看,顾琰到底犯了什么罪。”说完,朱泓看了身边的太监一眼。
太监见此尖着嗓子喊道:“带人犯顾琰。”
话音刚落,几名侍卫押着顾琰进殿了。
因为顾琰被关押了两个多月,这两个多月一直不让亲友探视,故此,顾琰也不清楚外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不过有一点很肯定,这两个多月对他来说简直是度日如年,而且他被关了这么久皇上都没有什么旨意,因此顾琰也预感到这一次他是凶多吉少了。
换句话说,这两个多月的监牢生活几乎把顾琰的生存意志完全摧毁了,因此,站在众人面前的是一位形容枯槁、面色青灰的老人,之所以说老人是因为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大一些。
尽管如此,顾琰进殿时的脊梁还是挺直了,眼神也逐渐清明并犀利起来,他知道,最后的博弈来了。
只是当他看到龙椅上坐着的依旧是小小的朱渊,而朱渊的身边坐着的正是他噩梦的源头朱泓时,顾琰的心渐渐沉了下去。
同时沉下去的还有顾老婆子、朱氏、顾琦、顾珉、顾瑜、顾铄等人,顾老婆子伸出了颤颤巍巍的手,想要上前几步摸一摸自己的儿子,可惜,没等她挨到顾琰身边便晕了过去,幸好身边有两个小丫头子扶住了她。
“赵王,你这是什么意思?明知道我母亲年龄大受不得这刺激,你把她找来,你还不如直接给她一杯毒酒或者是一把刀子呢,我们母子黄泉路上也好有一个伴。”顾琰怒目向朱泓问道。
“毒酒?那是你们顾家惯用的招数,小王不喜欢,小王做事喜欢做在明面上。不过你说的刀子倒是可以考虑,只是现在还没到时候。”朱泓冷笑道,随即又朝身边的小太监说了一声:“去传太医,给顾老太太治病。”
小太监听了又尖着嗓子喊了一声,大门外立刻有一个太医躬身进来,门口站着的太监把他领到了顾老太太身边。
这时,朱泓对身边的小太监低语了两句,对方转身出去了,不一会便和另一名太监抬进了一张软塌进来,而这时顾老婆子也在太医的针灸下醒过来了,两名太监把她扶到了软塌上坐着。
“母亲,儿子连累你了,儿子不孝。”顾琰热泪纵横地跪在了软塌前。
顾老婆子搂着顾琰呜呜地哭了起来,顾琦、顾玡、顾瑜、顾铄几个都围了过去哭了起来。
见此,大殿上的群臣们也都唏嘘不已,沈琛颤颤巍巍地走出来跪了下去,“太子殿下,太子殿下,还请太子殿下看在顾家世代忠心耿耿一心为国为君的份上,饶了顾家吧,你们这样对待功臣,是要遭报应的啊,太子殿下,老臣恳请太子殿下给皇上带个话,赵王这么做会寒了我们这些功勋世家的心啊,倘若以后再起战事,谁来冲锋陷阵,谁来守卫国土?”
朱渊的确见不得这种场面,只得眼泪汪汪地看向朱泓。
朱泓站了起来,走下了高殿,走到了沈琛面前,围着沈琛转了一圈。
“忠心耿耿,为国为君?看来小王所言不假,人老了,脑子果真是不中用了。沈老大人如今糊涂了不说连是非也分不清了。哦,不对,沈老大人本来也没有什么是非,否则的话,你也不会伙同顾家一起来拦截小王拦截小王给太子殿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