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娱乐大明星》第611章


、书法等文化艺术硕果累累。
折叠民俗风情
摆“祭祝”:鹿河镇解放前一年一度在农历正月二十举行一个以祭祀火神为主的盛典,相传火神为祝融氏,故称“祭祝”,因祭祀要摆放不少斋供神仙的祭桌,“祝”与“桌”同音,所以称其为“摆祭桌”。有扶乩者称这一民俗始于明代,那时倭寇出没于长江,不时上按掳掠,杀人放火,镇上百姓祈求于神保佑施恩,免降火灾等大难,以保一方平安。鹿河镇有四条街,摆“祭祝”日期选择和规格也不一样。西街、中弄、北弄三条街摆“祭祝”要拣农历正月里的非“火”日,且只搞一天祭祀仪式,祭桌供品比较简单,宫灯也不挂,当天就结束。惟独最热闹的东街不忌“火”日,在正月二十摆“祭祝”,风雨无阻,而且从正月十五就开始,连续数天,祭桌供品花样多、规格高,祭祀仪式庄重热烈,颇能吸引群众。
走盛灯:在鹿河农村,解放前正月半元宵节,农户习惯买盏“状元灯”,点上蜡烛挂在树上,一直要挂到正月二十,谓之“牵高灯”。还有放大鸢子(风筝),鸢子上安装用薄竹片做的鸢琴,并在鸢线上挂上一二十盏小灯笼,称“牵鸢灯”。晚上环顾鸢灯如一串串明珠高悬,又耳闻鸢琴忽高忽低的嗡嗡声,另有一番情趣。再有调(舞的意思)龙灯。东村调,西村也调,互相比赛谁的龙灯扎得好,调得好。后来又有耍滚灯,滚灯是用厚竹爿扎就的球形灯,高与胸齐,外层用纱布蒙着,中间有个使点着的蜡烛不管滚灯如何滚动始终不熄的装置。耍滚灯的都是有点“三脚猫”(技巧、本领的意思)的小伙子,他们像舞狮子般一路翻滚耍弄着滚灯,动作非常灵活、惊险,颇受人欢迎。但是调龙灯、耍滚灯的因为都是年轻人,血气方刚,争强好胜,有时互不相让,发生争吵,有一年竟打起架来,并赌气相约,分局走盛灯,比赛别苗头。
划龙船:太仓与邻县相同,旧时端午节常有龙船竞渡。有些乡镇在四月间举行,此亦“麦熟就做戏”的遗风,并无定规。往时城镇共有龙船七八只,分青、红、黄、白诸色,并各有嘉名。龙船属于庙社,或为各行业所捐建。每只龙船船身伞颜色各异。并配有鼓乐,当时所费不下一、二千金。城厢镇龙船,因各桥洞不高,上翘之船尾不能通过,构造上可以装卸自如,名曰“断艄龙船”。乡谚“太仓划龙船缺艄”,隐喻穷汉没钱使之意。
折叠名优特产
新毛芋艿:是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的特产。新毛香籽芋是著名地方品种,以其香味纯、质地糯、品质优的特色,深受上海、浙江和江苏等国内市场的欢迎。新毛芋艿是太仓的传统农产品,经新毛区农户通过对本地品种改良、系统选育而成的“新毛”香籽芋是著名地方品种,以其香味纯、质地糯、品质优的特色,深受上海、浙江和江苏等国内市场的欢迎。芋艿营养价值很高,含有各种营养成分,主要是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每100克中含淀粉17。5克,蛋白质2。2克,比一般蔬菜高,因而芋头既可当粮食,又可做蔬菜,是老幼皆宜的滋补品,秋补素食一宝。芋艿还富含蛋白质、钙、铁、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多种成分。祖国医学认为,芋艿性甘、辛、平,入肠、胃,具有益胃、宽肠、补中益肝肾、添精益髓等功效。对辅助治疗大便干结、甲状腺肿***腺炎、急性关节炎等病症有一定作用。
猪油米花糖:是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沙溪镇的特产。太仓猪油米花糖这一沙溪传统土特产,受到越来越多的游客青睐。光绪年间(1900年)沈缓之在沙溪开设了“鼎盛祥”糕饼店。产品以桃片、麻糕、酒酿饼、肉饺为主。第二年(1901年)在爆米花的启发下,独创了猪油米花糖,并且成为太仓一绝。后来成了太仓人探亲访友的送礼佳品。其后,沙溪也有做米花糖的糕饼店,如紫阳馆等,但其口味还是以“鼎盛祥”为最佳。
太仓肉松:太仓肉松为著名地方特产,已有百余年历史。清乾隆年间,太仓城内作坊李梧江,注意调味与烹饪相结合,将猪腿肉炒制成松,或自食或赠客。因无专名,故称为肉松。后被流动厨师倪德悉心钻研,加以改进,其肉松味道胜过李家,且货精物美,很受欢迎。因此倪德便在城中开设倪鸿顺肉松店,专营肉松,遂有盛名。太仓肉松选用上等鲜猪腿肉原料,采用传统配方,先进设备,经精细加工而成。其特点:酥、松、香、鲜。据测定:每百克肉松含蛋白40%以上,脂肪7%以下,糖份5。24%,有17种氨基酸。是产妇、婴儿和老、弱、病者上等保健调补营养佳品,也是旅游和馈赠亲友的理想食品。1915年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甲级奖,1982年获江苏省优质食品奖,1984年被评为商业部优质食品。
太仓糟油:清代袁枚《随园食谱》云:“糟油出太仓,愈陈愈佳。”《太仓州志》云:太仓糟油太仓糟油
“色味佳胜,他邑所无。”糟油创制人为清乾隆年间的李梧江。他在太仓城内开设多家经营酱铺业的作坊与铺子。平素喜钻研食品调料。他用酒浆配以各种香料入缸封藏,数月后,开缸启封,发现这种液体调味品具有酱色、糟香、鲜美等特点,经自己家中与馈赠亲友尝试后,一致反映味道极佳。于是李梧江再选择香料搭配,再次改进,遂制出了能解腥除异味、提鲜增香、开胃增食的新调味品——糟油。据记载,糟油由老意诚秘方制造,每次投料后还要渗入适当的糟油底子,即糟油脚。有人谓糟油之妙,在于它的底子,此乃百余年来长期累积的精华,没有它就没有老意诚的糟油。太仓糟油,于1816年正式酿制发售,渐各传四方,成为官礼。因慈禧太后爱吃糟油,常派人来太仓采购,故太仓老意诚糟油店中曾有一块“进呈糟油”的金字招牌。太仓糟油在1914年、1921年、1925年举办的江苏省一二三次地方物产展览会上,均获奖章奖状;1915年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时曾获超等大奖和金质奖章一枚。百余年来,太仓糟油名声日隆,畅销海内外,深受美食家喜爱。
太仓蒜:“太仓白蒜”与上海嘉定白蒜、山东苍山白蒜、新疆白蒜齐名,并称为我国四大白蒜。太仓白蒜始种于清代。因太仓土质适合种植大蒜,加之出口需要,于六十年代大面积种植。太仓白蒜的特点是蒜头肥硕结实,蒜瓣大而匀称,色泽洁白,味道辛香,尤以辛辣味浓重而成为白蒜之最。大蒜的故乡据说在地中海沿岸地带。据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载:白蒜乃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中国。为与我国古已有之的泽蒜,亦即小蒜相区别开来,叫大蒜,亦称葫。太仓白蒜乃威尼斯蒜类,属蒜中精品。太仓白蒜含有适量的维生素C、磷质、铁质和丰富的钙质以及糖和质白糖。不但是家庭必备的调味品,还有多种医疗作用。这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详细记载与高度评价。白蒜可以促进肠胃分泌,有助消化,并且发汗利尿,又具有除菌清毒作用,可以用来预防和治疗流行性感冒、乙型脑炎等症。出门在外,食之还能防止腹泻拉肚。据海外科研部门研究发现,白蒜还具有防癌治癌的特殊功效。
双凤爊鸡:太仓的双凤爊鸡是当地著名的传统食品。此名菜出自具有1600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镇双凤。从地方志记载可知:相传在晋咸和六年(331年),僧人支道林因建寺掘地,得石龟两座,后化为两只凤凰翩然而去而得名双凤,沿用至今。双凤古镇素以“俗尚儒风,人知礼仪”而著称,明清时,园林庙宇众多,文人墨客,常爱到双凤踏青观光、雅集小酌。相传明弘治年间,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称的唐伯虎与大书法家祝枝山结伴来双凤拜访当地名士芭蕉国主周榆庵,周为尽地主之谊,特命家人以祖传秘方烧制的双凤爊鸡待客。唐伯虎与祝枝山都是有名的美食家,口味极刁,一般食品很难得到他俩的赞誉,没想到两人品尝双凤爊鸡后,被其香嫩鲜酥的肉质、芳香扑鼻的卤汁、不硬不烂的上口、不浓不淡的口味所征服,一时食欲大振,赞不绝口。食罢,依然感到齿留余香,回味无穷,由于对双凤留下的印象太美好了,唐伯虎遂援笔赋诗,其中有“十景风光似建康,物产丰富名外扬”之句。然而,作为江南食品一绝的双凤爊鸡500年来只是作为一种小镇名吃、传统熟食,并未流传出去,但所幸这种烧制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