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禅录影》第54章


矗衷谑鞘裁词奔溧叮∥以诘厍蛏鲜裁吹胤洁叮∈裁吹氐惴较蜞叮∥蚁衷谝丫蜃税敫鲋油粪叮∫桓鲋油粪兜鹊日庑┕勰睿嬲笨展勰疃粢院螅腿缤芽俏诠攴缮咸欤腔凵裢ㄗ匀痪屠戳恕U嬷腔郏攀钦嫔裢ǎ⒎峭媾庥暗纳裢āI砑⑹笨盏墓勰疃际亲钅寻谕训模浴督鸶站匪凳迪喟闳羰保巳コ砑⑷コ奔淇占涔勰睿蛔乓坏阆啵磺杏形ㄈ缗萦啊⑷缏兑嗳绲纾坝Α弊魅缡枪邸S帧坝Α蔽匏《湫摹SΩ玫挠ψ质欠椒郏缫辣咎迓劬鸵囊桓鲎郑氨尽蔽匏《湫摹4诵淖饔茫纠词俏匏〉摹A倬泶蟀闳艟闹行脑谝痪怼督鸶站罚鸶站衷诹桨倭值摹缎木罚缎木肪辉谒母鲎帧罢媸挡恍椤薄Gд嫱蛉返馗嫠吣悖嗫谄判模蛔坏囟V瞿悖侨酚衅洹笆隆钡模?br /> 般若说心性之体是空,是空一切的相,空一切的现象,不被现象所转,不被现象所迷,则自性的体,孤零零的光明之体即会显现。所谓无我,是说不要认生灭妄念的小我作“我”,对此生灭妄念的小我不加执著,则孤明心性之体,菩提真性的“大我”就显现了。以庄子的话来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我即是大我,此是说真空。至于“妙有”,认识万有历然之相即是有;由般若自性的体上所显现的现象即是妙有。譬如植物:稻子和麦子各有不同之性,稻子麦子之性固不在其枝叶花果上,但枝叶花果之全体也就是其性体的作用,故此不能光认一边为其用,以“空”为究竟,还要认“有”为其用。以哲学言之,佛学的形上学本体论,其心性根源所穷的理最高明,绝对没有一家能比得上。
至于这一层属于教育感化之理,若用之于人事、为政,只可作为政治哲学的大原则,很少有人能加以圆融地运用。无可讳言的,这两重修养很难同时兼备。但亦有之,即为政者有此一套圣贤的修养,起而为政,天下也就受影响,而得享太平。如《大学》所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可见都是以修身为最根本,然大人之学,说明德之理,在形上学而言,仍以佛学最高明。除此以外,全部佛法概括言之,与道家儒家有同样趋势,极注重人生。其人生极重日常行为,其所要求人生行为的标准,是纯美至善的,有内在道德观念,由各人内心自我的约束,自我的改造,乃至起心动念,念念反省,由此道德的涵养,到人生的解脱,即超越现实,升华到人生的另一面,故其人生观将普通人生看作是恶的(并非指人性之善恶而言),人的所有的行为都是恶的,应该彻底改正,是以现有生命是苦的,只有寂灭涅槃是真正人生小我大我依归的真谛。
佛法是绝对出世的思想,如果我们以人类现有的思想习惯来研究,它是否为绝对的真理,是否有其绝对的价值,很成问题,这是价值标准、立场观点不同之故。如佛经所说身口意三业,身业三种:杀、盗、淫;口业四种:虚诳语、离间语、粗恶语、杂秽语;意业三种:贪、嗔、痴。换言之:人生开口、举步即不对,人生简直不能行动了,只能在山林闭口,默然不语去了;除非开口即说真理,动手举足即作善行。但其中行为的标准,又牵涉到价值的问题。善恶无法肯定地订下一个标准来,这是一个问题。以上所说,佛法对人生行为的看法如此,但一言以蔽之,无非心的作用。所以佛法注重了此一心,一念达到无我,对生灭妄念之小我不再执著,则自然归于圆满寂静的大我。
至于说到人生以外的宇宙,是彻底地说明此宇宙及人类心性之体,原是一体。而现在的知识,会此为二,即心与物,心物二元之争辩,盖由西方哲学观念而来,但佛学中则不分开。佛法所说三界是将宇宙的时空,三界万有,一切有情皆包括在此一心的范围内。以此标准言,人类所争辩的心与物,不过此三界中重要的两环而已。所以若以心物二元来讨论佛教的宇宙观是不够分量的。我个人赞成佛家观点。一般人见佛法说三界之宇宙观极少谈到物。而说它是唯心,殊不知三界将“物”包括进去了。在现实人类活动之地球及其以外的星球中,凡人类及其以外之一切众生,其生命基于男女(或阴阳)两性之爱欲而来者,统属于欲界之范围。超出欲界则为色界,其中只有光和色,生命的存在只是情而无爱欲,此点吾人已难于体会。超出此色界外,是既无欲又无色的精神领域里的无色界。以上为三界。
现代无论科学、哲学或宗教,主要的两个问题:时间与空间,在佛学中不成其为问题,认为时间空间都是相对的,在某两个不同空间中,时间计算的标准是不同的。色界时间与欲界者不同,欲界中又分很多层。欲界之下层为地狱,上层为欲界天,其间的时间观念各异。故说时空观念在其三界观中是相对的。但三界中到底主宰者是谁?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能为主宰者,仍为这个“我”,所以成佛成道者为天人之师。
现在来简单扼要地讨论一下,以佛学立场来看人类的“知识论”。研究知识论的价值问题:即人类的知识是否正确呢?曰:否!否!人类知识皆妄念所生,非证般若后所得之正知正觉。当然,妄想的力量与觉性的力量同样伟大,妄想思维所研究出来的知识,和佛法同样的可观,但是它不是绝对的真理。其中牵涉至为复杂,因非主题,容俟异日另行讨论,然主旨固不出此也。
唯识法相………习禅录影
从佛开始,及其后世弟子之努力,归纳出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了心理、生理、哲学、逻辑各种精神观察法,即唯识法相学。注意啊!何以要说唯识给你们听,有大作用,尤其是有功夫有见地者,不能不了解,否则用功知见不会透彻;但未发明心地者,我并不赞成你马上搞这一套,不然这种知见的束缚太厉害,困在知见上,来生都成问题。八识即心王,即般若所说的心,分为八部作用,然何以不说心而说识?禅宗叫人参话头,要离心意识参,这个“识”是极难解释的。前辈大菩萨分析:有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学佛应依心不依识,即不依妄想分别。这句话在文字语言上的解释是够了,但我们不应该就此满意,现在应提出来问:何谓分别?何谓不分别?
现在分析给你们听,普通经典说除精神因素外,生命中的身体是地、水、火、风四大所构成;《楞严经》则说:地、水、火、风、空、见、觉七大所构成。
前面四大是生理,在宇宙说是物理;空是一大原素,它的作用非常大;见即所知、所见,当然也包括看见的见;觉指感觉、觉受。人身是七大所合成,非常科学。见、觉即是识,四大与空也都是唯识所变。例如我们打坐时感觉腿发麻,这是身识;同时还在念着“我的腿发麻呀!”这是意识的知觉。识是什么?是妄想性生灭性最强的;智是无生灭,不靠意识思维、感觉、见觉、知觉而来,是历历孤明存在的。换言之,以唯识言:心是王。将心作用分开言是八识。打坐用功者,功夫较好时,如以前五识中的眼识而言,眼睁开,意识未起分别,亦能知道,即眼识。如现在火车声过来,并未意识有此观念,但知此即是声,这是耳识。如在梦中,独影意识与耳识一结合,火车声即误为老虎声。鼻、身识皆如此。如现在你头上架着一把刀,上面有命令强制判决:三天三夜不准动,动一动就要你的命,这么一来,你腿再发麻也不敢动,身识感觉不是没有,根本是吓得忘记了,意识坚强不去配合它了。在唯识学而言,凡是呈现在前的,谓之现量境。比量者,意识起分别之谓。前五识也有三性,即善、恶、无记之性。文光问意识有三性,当然有!但何以前五识还有善、恶、无记?譬如你现在,眼睛习惯性瞪得大大的,其实并不是生气,但好像起嗔恨相,这是很微妙的,系根据意识习惯性引起的,是现量而非比量。又:前五识的善、恶、无记,乃与意识助伴作用而俱转俱变。
“三性三量通三境”:依他起性,指心意识因现象物理界而引起作用;依他起惯了,即成遍计所执性,执蓍了,变成妄想烦恼。如在依他起时,最初现量境的觉照上,觉知一念空相,不形成遍计所执,即是圆成实性。
“眼耳身三二地居”:眼、耳、身体此三识,在欲、色界的禅定境中,仍起作用。鼻舌两识已不需要,只有在凡夫定中才用得着。如打坐入定者,气息已伏,鼻识不起作用。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