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潘金莲怎么破~》第486章


赵佶何曾被人如此颐指气使,眉毛一抬,顺口就想叫“来人”,嘴巴张到一半,才想起来自己的处境,再看到蔡福蔡庆往他身边一站,泄了气。
微微讨好地对她说:“也不全是奸臣……蔡相忠心为国……钱财问题,他已经给朕解决了。卿……那个,娘子请移步去印造局看上一眼,新钞马上就能印出来使用……”
不说还好,这话一出,潘小园心里头火冒三丈。居然把这个定时炸‘弹给忘了!
原来蔡京解决财政问题缺口的方法,就是印钱!
“你知不知道滥发钱钞是什么后果!——算了,谅你也不知。传我的话,印造局马上停止印钞。”
赵佶一头雾水,委屈得不得了。印钱这种空手套财之事,也算错?
后面蔡福蔡庆兄弟也不明觉厉,轻声问:“嫂子,滥发钱钞是什么后果?”
“钱不值钱——回头再和你们细讲。”
潘小园看看身边一脸惶恐的十几个小吏,迅速衡量了一下自己现有的“职权”,吩咐:“重新普查禁军人口,多余的空饷一律停掉,已经发了的,让各级官吏吐出来……”
当然可以以此为契机,将所有贪污军费的官员一刀咔嚓。但她毕竟不是热衷杀人的“绿林好汉”,眼下国家危难,用人之际,“兵谏”当天已经落了不少人头,现在再把剩下的官员全都砍了,谁来跑腿办事?况且,国难当头,若是真的效仿李自成,营造一个“打土豪,均贫富”的氛围,不免落得人人自危,再无人肯给大宋出力了。“鞑兵入关”指日可待。
于是只得先把浪费的钱财一点点找补回来。至于处置责任人什么的,等“宪法”修出来,再让那些智囊老夫子们去掂量吧。
………
国库的清点非一日之功。忙了大半天,也只不过是将军费相关的部分粗略处置了一下。到得下午,匆匆吃口饭,又有人被遣来,说是萧让萧秀才找她商讨立法事宜。
作者有话要说: 考据:关于艮岳

是北宋时期一座位于京城汴梁东北部的大型人工山水皇家园林。这个园子相当于宋朝版的圆明园。

艮岳修建之时,正值金兵北伺、内变频仍、内外交困之际,这项浩大的工程也加速了北宋的灭亡。

金人围攻汴梁时,钦宗下令取万岁山禽鸟十万,尽投入汴河。为据守京师,市民拥入此山中,“拆屋为薪,凿石为池,伐竹为笆篱。大鹿数千头,悉杀之啖卫士”。

金人占领汴京城之后,命取艮岳之土为北面城垣,改景龙江为城濠,池沼被平,遗址无存。遗石多数被毁,一部分运往北京。北京的北海公园、故宫、中山公园、中南海都有艮岳遗石,有兴趣可以去找找。

艮岳里的石头都是从江南千里迢迢运来的,就是杨志丢过的“花石纲”。上海豫园里至今存有花石纲遗石“玉玲珑”。

——————

关于宋朝的禁军:北宋大量养兵,军费开支约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六分之五。蔡襄(1012—1067)在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任三司使(称计相,为最高财政长官)时,因其掌管全国钱谷出纳、均衡财政收支,所以对北宋的军费统计了如指掌。当年他写有《论兵十事疏》16,其中论《养兵之费》,具体细致地详列了军费统计资料:

“禁军一兵之费,以衣粮、特支、郊赉通计,一岁约费钱五十千;厢军一兵之费,岁约三十千。通一百一十八万余人,一岁约费四千八百万缗。此其大较也。

根据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枢密院(相当于总参谋部+国防部)报告,禁军缺额24万,新招兵10万,仍缺14万。按照北宋亡国后,李纲的反思(1127年),徽宗朝禁军中往往只有名额,却宁可空缺不补充兵员,军中连一半的人都没有。到了政和年间,宋徽宗的宠臣童贯统兵,河北地区的军队只剩下20…30,留下的名额拿来吃空饷,攒出钱来送给皇帝挥霍。80万兵马,吃掉70…80,所剩不过20万左右。

不仅如此,就连这些留在军中的“男儿们”,也是蛀虫们下口的食粮,根本不足用了。徽宗朝总管军政的太尉高俅,即“多占禁军,以充力役。其所占募,多是技艺工匠……凡私家修造,砖瓦、泥土之类尽出军营。”高太尉拉野战军干工程,已经不同凡响了,到了亡国前后,更是变本加厉:“帅臣、监司与夫守、倅、将、副多违法徇私,使禁卒习奇巧艺能之事。或以组绣而执役,或以机织而致工,或为首饰玩好,或为涂绘文缕,公然占破,坐免教习,名编卒伍,而行列不知,身为战士,而攻守不预。”

国家的中央军主力,招兵之后,不是练兵习武,而是做保镖、学手艺,比例竟能占到总数的30…40。

据说金军渡河时只找到能坐6、7个人的小船10多只,一**渡黄河,花了6天,才把骑兵运过去,事后金人军官感慨:“南朝可谓无人矣,若有一二千人,吾辈岂能渡哉!”
(资料来源网上)
——————
怎么样,是不是比当年梁山的摊子烂多了╮( ̄▽ ̄〃)╭
第268章 宗泽() 
萧让本是渊博秀才; 因为怀才不遇、屡试不第; 这才逐渐变得思想愤青; 走上了反动落草的道路。眼下虽然没能“招安”; 但因着他的一肚子才华; 直接被指定为御史台主簿,完全实现了他多年的夙愿。
因此他工作起来也格外积极。那日从武松处听得潘六娘提议“修宪法”,他虽然没听过“立宪”这个名词,但略略一思考,也马上明白了这个概念; 当即醍醐灌顶; 眼前出现一片新天地。
虚君共和,限制君权; 同时写就一部凌驾于君权之上的“法典”,便如四书五经一般; 不管皇位归谁,我自流芳百世!
读书人清高,多有瞧不起当权肉食者的,你若让他选择,是荣华富贵一生; 死后尽归尘土;还是安贫乐道,大笔如椽; 把思想写在纸上流传后世——真有文人风骨的,多半会选后者。
萧秀才当即兴奋得睡不着觉。翌日,把吴用、朱武、裴宣、吕师囊、一干朝廷大员; 还有“聚义司”统战部的兄弟们请到一起,大伙一拍即合,开始张罗起了宪法的起草。
当然“宪法”这个名字是用不上的。几个老夫子捋着胡须说:“这是效仿汉高祖 ‘约法三章’,应当叫‘约法’。”
潘小园心中迅速闪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名称,对这种跨越古今的智慧五体投地。
当然也少不得参考她的意见:“娘子,这个……‘约法’,和现有的不少律法都冲突……”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是国家的总章程,“冲突的部分以‘约法’为准,以后再慢慢修补。”
赵明诚也在“约法起草团队”里,此时微笑补充一句:“但不用规定得太细致,制定基本原则即可。具体实施下去,还需参照各级法案,以及地方官员的酌情衡量。况且言多必失,咱们做的是前无古人之事,当以谨慎为妙,以免落人口实。”
潘小园对此人刮目相看。还以为他只是个考古宅男呢。把他请进团队,也只是为了文字方面的精益求精,没指望他能做贡献。
谁知赵明诚下一句话又透了底:“是贱内听闻御史台要修新法纲,她多有关注,连夜遍阅典籍,涂鸦些许议论,非要下官呈上娘子……”
说着袖子里掏出薄薄一本,李清照的娟秀字迹,整整齐齐一行行,都是对“新法”的意见建议。
潘小园略略一翻,又惊又喜:“哇。”
太上皇昏庸多年,上至朝廷大员,下至平头百姓,私下里都积攒了一肚子意见牢骚,看来李清照也不例外。
赵明诚颇为不好意思:“贱内也知身为女流,本不该参与政事。但潘氏娘子都已经……那个、担起重任……她便也就……那个……”
吞吞吐吐的难为情,但意思很明显了。修宪负责人之一潘六娘都是女流,又跟自己两口子关系好,怎么也得通融通融吧?
潘小园眉开眼笑:“当然没问题!几位先生,烦你们先看看。”
在场众人除了她认识的梁山文化人,还有明教代表方金芝——并非热衷国事,只是过来监督提醒,防止有人暗中做手脚,让新法对明教不利——再就是国子太学正赵明诚、尚书右丞李纲、开封士曹赵鼎、太常簿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