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明珠不识君》第312章


身首异处,死得那么悲壮活得那么惨痛她本来就是个随机应变的机巧女子啊。她和凤景仪从某种方面来说是一类人。都是见机行事,心性豁达,执著时执著得欲生欲死,一旦放开又会异常得干脆坦荡。
所以凤景仪替董太后来提条件了。他们都命令她退出。但是明前凝神蹙眉,紧咬牙关,声音堵在喉咙里说不出来。她始终说不出一个字来!心里充满了一片无言的悲凉。
还是这般不情不愿啊。她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对自己这种别扭到死的执拗性子痛恨极了,被自己这种无聊得执著和偏执弄得泫然欲泣了。
她所苦苦追求的东西是什么呢!她所牵挂放不下的东西在哪里呢!支撑了她这两年、这十年的飘零中原、京城和北疆的勇气快崩溃了。
谁能告诉她该如何选择谁能告诉她等待、执着得值得
天空渐渐黑下来了,时光一点点地过去,她始终咬紧牙关沉默不语。
凤景仪看着她沉默的倔强模样,心里万分绞痛。他被她这种情绪感染着也变得痛苦和悲凉极了。是的,悲凉,他知道自己在做帮凶,逼着一个心地纯白的少女向世俗和权势低头。原来他也变成了这种最令人厌恶的人了。其实他的内心最欣赏她的就是她对一切抱以执著热忱和希望的勇气啊。他现在却在不知不觉得亲手去毁灭扼杀这种热忱和希望了。
人,总是会变成自己最厌恶最痛恨的模样吧
他在这个寒风劲吹的阴天也忧郁极了。觉得自己又要面临失败了。这个少女外表柔弱得像空谷幽兰,内心却刚健得如青竹劲草。如劲草随着风雨千变万化,如韧竹在风暴过后再度不屈服得直起了腰。他觉得她像这满园的白雾。虚无缥缈,坚忍莫测,空灵优美,看不透摸不着。
凤景仪轻声叹息着:“明前,我求董太后给你最后一个机会,你再好好斟酌一下吧。人活在世上,向权势、贵人和天下低头认错并不是战败,只是一种生存方式。这件真假相女的案子也没有单纯的正义和邪恶,只是一种选择罢了。何不随波逐流呢?!明前,我爱你,我希望你这样做,这是对你最好的路了!你可以选择我的!我一直都在爱着你啊,明前。”
年轻的内阁大学士说完话垂下脸告辞了,带着董太后的暗令和他的深切心意走了。
更浓密的厚云笼罩住了整个宫殿花园和少女,直到湮没了她。
第二百七十三章乱相() 
明前拒绝了凤景仪的提议,没有向董太后认错退出这场旧案。她始终咬紧牙关,拒绝说出自己是假冒范瑛和认错的话。她沉默又倔强,孤单得居住在旧梁王府,谁也不见谁也不多话,等待着朝廷翻案重查。她执拗、清高又自傲得等待着一个谁也无法预料的结局。
消息立刻通过各种途径传回了相关人士们的耳朵中。人们对她任性得拒绝“认错退出”都很吃惊。京城里暗流翻涌,局势更混知了,像是给原来就点燃的大油锅又添了把火。
董太后如意料中的震怒了。她冷淡得训斥了内阁大学士凤景仪,命人用加急懿旨催促崔悯回京。不允许人们再拖延这个案子。无论能不能审出真相她都要以雷霆万钧之势解决了这事。这个姑娘太不知好歹进退了。把她的慈悲当软弱,敢拨她这位皇太后的面子。她要给她个永生难忘的万劫不复的教训。凤景仪苦笑地请罪,他厚着颜面使尽交情和手段,求董太后再给那个可怜女子一次活命的机会。太后却决绝得拒绝了。凤景仪满心怅然,觉得自己也许拖不回她或“胸有成竹”或“听天由命”得任由这件事发展下去的进程了她真得是倔强得赌气还是绝望了?
王太后则含笑对他们说:“也许她真的相信自己是范丞相之女,才拒绝了董太后的好意吧。小姑娘总是心气太高,又年轻气盛,太相信自己总是正确正义的,在占尽上风时也不留退路,总想着去赌一把所以她才不肯认错放弃争皇后位子吧。也只能由她了,人在一帆风顺时是不会理解我们爱护她的心的。”
益阳公主面容端庄,心里气得直冷笑,更痛恨这个手狠手辣无耻至极的范明前了。谁说她心地善良、爽朗直率得不适合后宫的。她这种豁出命也要争抢皇后之位的架势,简直是天生的蛇蝎女子啊。她知道女老师被她抓住后,看似很愤怒,却还是梗着脖子,死也不肯交出四百万两银子买老师的命。好一个口蜜腹剑、翻脸无情、要钱不要命的死女人!哪有一点仁义品德。崔悯和小梁王真是瞎了眼!竟然被她蒙蔽住了。莫非,这个范明前还想赌一把,想趁乱当上太子妃,再跟她翻脸扭转局势?益阳公主暗下决心,马上通知金陵府尹早点定下于秀姑的罪,把她处以极刑。看看范明前是不是看着于秀姑死也不交出银子,她要在她被董太后判明案子打败之前榨出巨款。
太子和杨皇后却又惊又喜,对明前的坚决不服输都很感动。太子立刻命人抢先去北疆通知崔悯回京,杨皇后也尽量得与董太后和内阁大臣们周旋。希望他们能多少改变些立场,不再纠结范瑛的身份拥护太子婚事。至于他们是如何通知崔悯如何与太后大臣们协商的,就不为外人所知了。不过臣民们都估计董太后和内阁不会轻易改变立场的。
另一个自称是“范瑛”的小丫环程雨前,也从攀附太子和东察公主转向投靠了京城旧大臣们。她抓紧时间,到处奔走,向京城里的各位名臣文人们哭诉着自己的不幸和委屈。也在好事的名臣文人们的支持下向刑部和三法司告御状,要求翻案重审。弄得刑部官员们大为恼怒。这案子早在十年前就审判清楚办成了铁案。现在居然又冒出了苦主要翻案重查,还牵扯到了未来的皇后之争。小小的刑部怎么敢得罪皇上、太子、董太后和内阁清流大臣们真是个要人命的大案啊。更不巧的是,范家仅存的亲戚范勉的亡妻王玉贞夫人的妹妹王候爵夫人,在一年前患急病去世。范王两家的直系亲属全部死绝,连个出面认“人”辨“真假”的亲戚也没有,只把这案子变成了无头官司,把刑部官员变成了“制造冤假错案”“草菅人命”的昏官蠢吏了。简直气杀刑部了。
皇上朱堪直却没理会这件荒唐案子,也没有理会京城里的各衙门被迫翻案重查的动作。他全权把大奇案交给了董太后、内阁大臣和太子杨皇后这几派人自己处理了。要么他们真的找出证据重新判出真范瑛,要么这就是一场“混乱厮杀”的糊涂案,他可不看好能解决这件事。只是在背后悄悄得安慰着两位没嫁成太子,也舍不得回家的蒙古公主。让她们稍安勿躁,坚持等到最后。大火上的油锅要再添一把柴,才能把这锅油彻底烧爆了。池塘的水要搅得更混些,外人才有可能“混水摸鱼”了。
——万事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第一缕春风吹拂到京城时,接到各方面人马多次催促的锦衣卫指挥使崔悯回京了。
第二百七十四章御前会审(一)() 
崔悯回京了。
他是在正午时分进了京城的正春门的。带着五百位锦衣卫和少量的北方军护送队伍,风尘仆仆得回到了京城。在城郊二十里外,就被恭候在长亭外的内宫太监拦住领进了皇宫。
满京城的文武百官和平民们几乎是翘首以盼,盼望着他赶快进京了。人们对他都很好奇,听说这位少年高官在两国大战中立下了绝世大功,一箭射死鞑靼北院大王,又亲手救过太子的性命,成为了这场大战最声名鹊起的大英雄。代宗已决定为他的祖父冠军候崔盈平反,撤除掉先先皇颁布的崔盈通敌之罪和对清河崔氏的灭门惩罚。那么,这位二十余岁的锦衣卫指挥使就要恢复爵位,成为武勋之首的“冠军候”了!他也摆脱了旧帝的影响,变成了新帝的大红人了。
未来的少年侯爵骑着金马经过大街进宫时,百姓们纷纷驻足围观。人们大吃一惊,这位立下赫赫战功的“冠军候”,不是个凶顽粗蛮的悍将武夫,而是一个面白如玉娟秀文雅的书生。他眉眼秀丽,脸色白嫩得过份,纤瘦的身体披着厚厚的裘皮斗篷,骑在浅金的高头大马上,宛如一个赢弱娇柔的病弱美少年。这就是在战场上取得了赫赫威名的锦衣卫指挥使?
宦官们肃穆得领着锦衣卫指挥使穿过了禁城外城,进入了皇宫。引进了“大正殿”后的小春阳阁。
小春阳阁是禁城三大正殿后面的一个单独小楼。四面明窗,两层石楼雕阑玉砌,大堂也宽阔明亮。里面放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