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第445章


鲁西,穿过鲁西南,突入苏北,然后又折回鲁西,在曹州县设埋伏。僧格林沁尾追不舍,向捻军寻机决战。终于陷入捻军埋伏圈,大部被歼,僧格林沁被击毙。
清廷闻讯后大震,急忙派曾国藩督师剿捻。曾国藩针对捻军流动作战的特点,提出以静制动的方针,以点和线,来围困捻军,制止捻军的运动。他调集十万重兵,配以新式枪炮,在淮水北、运河西、沙河及贾鲁河以东,沿岸设防,想逐步收缩,把捻军消灭在包围圈中,还成立一支机动部队专供往来游击之用。但赖文光等所率捻军,以机动灵活的运动战术,多次重创清军,纵横驰骋于豫、鲁、苏、皖之间。
避署山庄烟波致爽殿同治五年(1866年)九月,赖文光部与张宗禹部在开封境内会师,一举突破曾国藩设置的沙河及贾鲁河防线,大败河南巡抚李鹤年的河防军,乘胜东进,又打破运河防线,进入山东水套地区。然后又自山东回师,再破清军河防,重入河南。曾国藩苦心经营的合围“剿捻”计划告以失败。清政府只好改调李鸿章为钦差大臣,负责“剿捻”。
第283章 清朝(37)() 
是年十月,捻军在河南许州,分兵为东西两支。一支由赖文光、任化邦率领东入山东,是为东捻军;另一支由张宗禹、张禹爵为首,西走陕西,是为西捻军。分军后,东捻军由许州东向,越黄河直奔鲁西,试图抢渡运河进入山东。由于清军严守运河各渡口,只好折回河南,转进湖北。连克应城、云梦等县,夺取安陆府的臼石镇,驻守尹隆河一带。同治六年(1867年)一月,东捻军运用运动战术,向淮军进攻,大败淮军悍将郭松林,打死总兵张树栅。这时清军援兵四集合围,捻军腹背受敌,终于大败,损失二万余人。尹隆河战役失败后,捻军放弃了进兵川、陕与西捻军会合的计划,反被引入淮军战略圈套,进入山东地区。十一月,在潍县松树山之役,三败于淮军。接着,在赣榆之战中再次受挫,任化邦在作战中被叛徒杀害。此后,东捻军又在山东寿光受到淮军层层围击。突围中伤亡二万多人,被俘近万人,主力损失殆尽。赖文光率余部南入江苏,经淮安、宝应、高邮、邵伯等地,力图甩脱追敌。行至扬州东北瓦窟铺,遭到袭击,伤重被俘,后遭杀害。
由张宗禹、张禹爵、邱远才等率领的西捻军六万人,与赖文光分兵后,进入陕西,去联络回民起义军。回民起义军迅速东归,接应西捻军。正在镇压回民起义的刘蓉所率湘军,闻讯后匆忙东下,同治五年(1866年)十一月赶至华阴前线,想一举击溃西捻军,然后回军去镇压回民起义军。西捻军弃营突然西趋,直取陕西省会西安。湘军绕道咸阳,回援西安。但等赶到,西捻军又折回蓝田,再次东下至临潼。刘蓉部紧追不舍。西捻军即由临潼虚张猛扑西安的声势,而以三万精锐埋伏于西安外围灞桥之十里坡。湘军追进包围圈,捻军伏兵四起,不到半天,全歼湘军14000余人。
十里坡之役后,清廷派湘军刘松山部赶至陕西,解救正被捻军、回民起义军围困的西安,但被捻军击败。同治六年(1867年)底,西捻军为了救援被困于山东、苏北的东捻军,东渡黄河,进山西,绕过王屋山,进入河南,次年初北折河北,越过保定,逼进北京,吸引围困东捻军的清军撤围来援。但时机错过,东捻军业已失败。三月,直隶饶阳一战,邱远才、张禹爵牺牲。接着,西捻军又突击淮军防线,南下在河南封丘、滑县等地击败淮军。但西捻军于四月中在山东东北部渡运河东走,酿成大错。五月,西捻军多次抢渡运河,均为清军河防军所败。从此,被清军围困在天津以南、黄河以北,运河以东的狭窄地带。捻军战士奋力作战,但清军又越聚越多,并配以精良火器。同治七年(1868年)八月,西捻军全军覆没于山东荏平,张宗禹以十八骑突围,不知所终。
捻军坚持斗争十八年,活动范围达安徽、山东、河南、江苏等十省区。有力地配合了太平天国和北方各地的人民起义,给予清朝统治以沉重打击。
八国联军侵华
清光绪二十五年至二十六年(1899—1900年),在中国北方爆发了大规模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波及全国,西方列强见清政府镇压无效,极其恐慌,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三月开始,用各种手段不断恐吓清政府,一步步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各国外交使团先是警告清政府必须明令禁止义和团的活动,否则各国政府将采取“必要手段”保护外侨生命财产。随后,英、美、德、法四国公使又照会总署,要求清政府两月内“剿灭”义和团,否则将出兵“代剿”。随后,英、美、德、意、法、俄军舰在大沽口外举行联合示威。五月二十一日,外交团照会总署,勒令清廷将参加习拳,传布揭贴恐吓外人者,一律查办;将拳众聚会之住处屋主,一并收监;将查办拳众不利之员一律惩办;将为首焚杀之拳众,一并正法;将纵拳助拳之人尽行诛戮;直隶与邻省有拳团之处,地方官出示严禁。否则各国将自行调兵办理。二十八日,公使团议定调兵来京,武装干涉义和团运动。三十一日,美、英、法、意、日、俄六国公使借口“保卫使馆”,调兵三百多人侵入北京。随后,德、奥又派军队八十名侵入北京,进驻东交民巷各使馆,建筑工事,枪击义和团民。俄、英、德、日、美、法、意兵船二十四艘停在渤海湾和大沽口外示威,并派一部分军队在大沽口强行登陆,并且进驻天津租界。
圆明园遗址六月十日,英、美、德、法、俄、日、意、奥等组成八国联军2100百多人,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的率领下,乘火车由天津向北京进犯。为阻挡八国联军进犯,义和团和清军拆毁了通往北京的铁轨,沿途阻击敌人,使联军三天才走了130里。在落垡和廊坊,义和团在董福祥的甘军配合下给八国联军以重创,联军“进京之路,水陆俱穷”。迫使联军逃往杨村,又向天津方向节节败退。沿途又遭到团民袭击,在西沽武库又被清军和义和团层层包围。直到二十六日,才在大队援兵解围之下回到天津租界。在西摩尔联军进犯期间,北京的联军经常开枪射杀义和团民和普通群众。六月十四日下午,德国公使克林德带领一排德国兵外出,命令士兵开枪,打死正在练武的团民约20人。当西摩尔联军在廊坊车站受阻时,沙俄海军中将基利杰勃兰特与各国海军头目合谋夺取大沽炮台,作为大举进攻中国的滩头阵地。十六日下午八时,联军向大沽炮台守将提督罗荣光发出最后通牒,限于十七日午夜二时前交出西摩尔旧照,炮台,被罗荣光断然拒绝。于是,联军先于通牒限定时间轰击大沽炮台,正式挑起了八国联军大举入侵中国的战争。罗荣光率领将士与敌激战六小时,毙伤敌军130余人,击伤敌舰六艘。但是罗荣光孤军无援、腹背受敌,导致大沽口三个炮台失守。随后,联军从大沽登陆,强占了塘沽等地。经过三天的烧杀,塘沽变成一片废墟。清政府于六月二十一日颁布谕旨向联军宣战。大沽失守后,义和团和清军开始了天津保卫战,在老龙头火车站、紫竹林租界地等处与联军展开浴血奋战。六月三十日从大沽登陆的联军增至18000多人,其中日、俄军队最多。七月九日,联军在天津城南发起总攻。直隶提督聂士成率部4000多人,在城南八里台与敌遭遇。聂士成冒着枪林弹雨一马当先迎战来犯之敌,聂士成中炮,腹裂肠出,壮烈牺牲。七月十四日天津失陷。八国联军在天津城内抢劫、纵火与屠杀,致使天津“积尸数里,高数丈”,河上浮尸“阻塞河流”。官署、钱庄、商店、工厂、仓库、民宅均被抢劫一空。七月二十二日,由列强主持的天津都统衙门成立,对天津、静海、宁河等地实行殖民统治。沙俄率先在占领区成立俄租界,各国纷起效仿,已占有租界的英、法、日、德则扩大地盘;未占有租界的意、比、奥也各占一块,形成列强分割天津的局面。
英法联军占领大沽炮台旧照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后,兵力增至二万人,八月四日自天津沿运河两岸分兵两路向北京大举进攻。两天后,直隶提督裕禄在杨村兵败自杀。清政府不但不全力抵抗,反而于七日任命李鸿章为议和大臣,乞求停战,但联军对此置之不理。八日李东衡率领的“勤王军”,在京津之间的河西务一触即溃,退走通州?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