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第424章


字狱正盛,各处官员对禁书之令不敢怠慢,于是在征书的同时,又大肆收缴禁书,经过十几年的时间,查缴禁书竟达3000多种,15万多部,而且查禁的范围不但包括明末清初的稗官野史,还包括许多学士文人的文集、笔记、奏疏以及剧作曲本,甚至一些宋、元时代有关抗击辽、金、元兵的作品也遭到毁禁。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还根据乾隆帝的指示,对许多古籍中一些“违碍”的章节、段落和字句进行了削删窜改,使得一些珍贵典籍面目全非。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第一份四库全书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正式修成。这部巨大的丛书集古今图书3500多种,共计79000余卷,内容包罗万象。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部下分类,共四十四类,其中十五类下又分为六十五属。其基本分类为经部,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共十类;史部,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共十五类;子部,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家类、释家类、道家类,共十四类;集部,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诗文评类、词曲类、共五类。所收书籍不但包括一般著述,还包括一部分丛书以及如册府元龟和佩文韵府这类的巨型类书和工具书。四库全书“以万千之遗书而汇为一团,以多数之简册而勒成一部,不惟齐整,易于保存,且完备,易于寻觅。吾国先人之宝籍得赖以不坠者,亦斯役之力也。”
在编纂过程中,四库全书的编者为收入全书和未收而存目的书籍共10200余种撰写了提要。每篇提要都开列书名、卷数、采进来历,考证作者名号经历,介绍书籍的性质与内容大要,评论其得失利弊,说明其流播与影响。这些提要由纪昀编排统稿,按四库全书的部类次序编辑成书,即所谓四库全书总目。由于各书提要均出自渊深学者之手,概括明晰又常有独到见解,再配合以四库全书严密精致的分类框架,所收书目又数量宏大,这部四库全书总目因而成为我国目录学中最高成就之作,对后世的学术影响巨大。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最初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由内廷刊刻,后来民间依殿本翻刻,得在全国广泛流传。
四库全书卷帙浩繁,没有刊印本,编成后仅抄写了七份,各装订成三万六千多册,分别贝宁于北京大内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沈阳故宫文溯阁和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抄成后又多次重校、补校。后来由于战乱,文源阁本、文汇阁本和文宗阁本都荡然无存;文澜阁本毁损过半后补抄完整,与文渊阁本,文津阁栈、文溯阁本现在分别珍藏在杭州、台北、北京和甘肃兰州。
林爽文起义
林爽文为福建漳州平和县人。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随其父迁到台湾彰化县大里杙庄。以耕田、赶车为业,曾充当县衙捕役。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福建天地会首领漳州人严烟渡海至台湾彰化,以开设布店为掩护发展天地会组织。第二年林爽文加入天地会,因其结交广泛,在当地有一定声望,遂成为彰化地区天地会首领。台湾地区物产丰富,土地肥沃,清朝官府对台湾人民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均十分严重。时地方官将在台湾作官视为肥缺,无不拼命搜刮;政治上对台湾人民特别是高山族人民的压迫也较内地更甚,“狱有不能结者,则诱杀生番以归狱”。官府的暴行激起台湾人民的强烈反抗,各地抗暴事件时有发生,天地会组织在台湾更是传播迅速,影响广泛。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八月,林爽文与好友林泮、林领、林水返、张回、何有志、王芬、陈奉先、林里生等在大里杙山内车轮埔结拜立会,约誓有难相携,有事相助,积极发展会众,准备举行反清武装起义。由于入会者日益增多,声势渐大,遂引起官府注意,是年十一月,彰知县俞峻、副将赫生额、游击耿世文等率官军六百余人前来逮捕林爽文等,驻扎在离大里杙五里的大墩。他们焚烧村庄,威胁村民,逼其擒献林爽文等人,引起当地农民群众的强烈愤慨。林爽文遂“因民之怨”,以“安民心,保家业”为号召,于十一月二十七日夜率领天地会会众袭击清营,击毙俞峻、赫生额、耿世文等,并释放狱囚,开仓放赈,打开官府武器库武装自己。十二月初一日,起义军攻克淡水,初六日占领诸罗。十三日,台湾南部天地会首领庄大田起义响应,攻占凤山,知县汤大奎自杀。随即,各地天地会组织纷纷起义响应,起义群众发展到十余万人。各地起义军首领公推林爽文为领袖,称“盟主元帅”,以县署为大元帅府,建立“天运”年号,建立农民政权。林爽文以杨振国为副元帅,高麟为总爷,王作为征北大元帅,陈秀英为中南总统大元帅,王芬为平海大将军,温道为护驾大将军,柯春为镇国大将军等等。各路将军分领各旗,每旗二三百人不等。南路起义军庄大田称“洪号辅国大元帅”,部下分设元帅、将军、先锋、招讨等等。南北两路互相呼应,协同作战,沉重打击了清廷在台湾的统治。
第270章 清朝(24)() 
碗口铳林爽文起义军军纪严明,凡缴获物资一律归公,损坏居地财物“失一赔二,焚茅赔瓦”。所获钱粮等物除供应军需外,还分给各地贫苦农民。对殷实富户则强令其出银助饷。另外,起义军非常注意恢复生产和维持社会安定,多次颁布文告,号召军民“军归伍、民安业”,“务宜安分耕农”,故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与支持。在起义军占领区,物价低廉,秩序稳定,人心归附,从者日众,声势越来越大。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正月,林爽文率军南下,会合庄大田起义军进攻台湾府城,但未能攻下。闽浙总督常青闻台湾事变,急派水师提督黄仕简、陆路提督任承恩等率兵赴台镇压。在当地地主武装的支持下,清军夺回彰化、诸罗。林爽文遂放弃七取府城计划,回师北上,再克彰化,包围诸罗。清廷又以常青为将军,江南提督蓝元枚、福州将军恒瑞为参赞,调集广东兵4000、浙江兵3000、驻防八旗兵千人至台湾对起义军进行围剿。常青老迈无能,胆小如鼠,只知结营自保;黄仕简部龟缩城中按兵不动;任承恩也停在鹿仔港畏葸不前。是年二月,庄大田诱总兵郝壮猷入凤山空城,随后派义军战士扮作民人混入城中。三月初八日,庄大田率主力突袭凤山,与城中战士里应外合,一举歼灭清军3000余人,复占凤山。郝壮猷败回台湾府城,被斩首示众。庄大田二克凤山后,约林爽文再次联合攻打台湾府城。五月起义军号称十万。直逼府城外十里之地。城中清军士气低落,因不服水土而病者达千余人。正当城破在即的关键时刻,负责攻打南门的义军败类庄锡舍率所部2000余人投降清军,致使起义军发生内乱,功败垂成,被迫撤围而去。
二次会攻府城失败后,林爽文率北路起义军集中力量围攻诸罗。诸罗地处台湾南北要冲,为双方必争之地。总兵柴大纪以4000清军困守孤城,拼死抵抗,常青先后派总兵魏大斌、参将张万魁、游击田兰玉、副将蔡攀龙等三次往援,谋解诸罗之围,均被起义军击败,只有少数人窜入城中。林爽文以数万人马围城数层,分兵截断诸罗粮道,城中军兵只得以地瓜、野菜充食。义军还多次派人混入城中充当内应,并命人在阵前呐喊喧哗以扰乱敌人军心。但因起义军内部存在着严重弱点:林爽文虽为义军盟主,却不能真正做到事权归一,属下各军多分散作战,各行其是;参加起义者多为失业、半失业的流民,斗志不坚,敌我界线模糊,一遇挫折,或受诱惑,便倒戈降敌。所有这些,造成起义军对诸罗城围攻前后达半年之久,却始终未能攻破。十月,清廷派陕甘总督福康安、领侍卫内大臣海寺察至台湾代替常青指挥各路官兵围剿起义军。福康安等以少数人马进攻大里杙,牵制起义军力量,亲率主力进攻包围诸罗的起义军。十一月初八日,清军7000余人与起义军激战于仑仔顶,海兰察亲率数十名巴图鲁冲入起义军阵中,起义军败退牛稠山,复为清军所败,只得撤诸罗之围,退守大里杙。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