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第391章


马士英向弘光帝上一道奏折:清兵即将南下,为确保南部安全,推荐史可法去扬州督师。弘光照批。马士英设计调走史可法后,又陆续将高弘图、姜日广、吕大器等一一调离南都,使整个南明王朝的大权都落在了马士英等奸人手里。
马士英此举引起一片哗然。但史可法以大局为重,决心“鞠躬致命,克尽臣节”,径赴扬州。
史可法,河南祥符(今开封)人,生于1601年。青年时代,他发愤读书,其间受东林党影响颇深,立志报国。今日国事艰难,清兵压境,他认为报效祖国的时候到了。
他驻守扬州,积极作好迎战准备,昼夜不懈。他派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率十余万明军严守庐州、泗水、淮北、临淮“江北四镇”,作为保卫南京的屏障。
弘光帝以为北方有史可法督师,清兵又在陕西一带围剿李自成等农民军,而南京又有长江天险。他尽可以在南京享半壁江山之乐,做一个太平天子。每天纵欲饮酒,不理朝政。国家大事全交马士英处理。马士英向弘光帝推荐阮大铖,弘光照准升他为兵部尚书,此时南明小王朝已成为马士英天下。他安插亲信,收罗党羽,卖官鬻爵,一时间南明小王朝上上下下一片乌烟瘴气。当时流行一首民谣很能说明问题:“中书随地有,都督满街走。监纪多如羊,职方贱如狗。相公只爱钱,皇帝但爱酒。荫起千年尘,拨贡一呈首。把尽江南钱,填塞马家口。”
弘光的美梦很快就破灭了。在他继位的第二年,也就是顺治二年三月清军平定陕西后,挥师东进,直向南京攻来。
小朝廷一片黑暗,军阀之间还不断内讧。这给史可法调动、指挥,带来了很大困难。他只好千方百计协调各方关系,以增强抗清的力量。兵马未到,第一封劝降书已到史可法手中,多尔衮致书史可法,信的意思是说,清兵已剿灭农民起义军,为崇祯皇帝报了仇;清军是顺天意合民心的,你们不应擅立弘光小朝廷,识时务者为俊杰,应削号就藩以降清朝;否则大军压境玉石俱焚等等。
史可法立即给多尔衮回了一封信,义正词严地拒绝了他的劝降,郑重声明弘光朝是合法的,揭穿了多尔衮劝降的目的。
当时镇守武汉三镇的左良玉拥有七八十万明军,系明军主力所在;但他调转矛头,直指南京去“清君侧”。
马士英、阮大铖惊慌失措,忙调各路兵马——包括史可法在内,与左良玉对抗。好在左良玉在九江病故,内战才告停止。
这给清兵可乘之机,轻而易举地攻下淮安、泗州。
史可法急忙奔回扬州。
十月十五日,清兵兵临扬州城下。
此时此刻,史可法守的是一座孤城。城内仅有守军数千,而他发出的援救重镇扬州的命令,却没有一将一卒来援。
扬州城被豫王多铎包围似铁筒一般。开始,多铎围而不攻,以为大兵压境,史可法只有投降一条路可走。但他派出的使者都被史可法赶了回来。
史可法带给多铎的信息是:“城存与存,城亡与亡。我头可断,而志不可屈!”
多铎遂下令攻城。
但史可法与军民一起昼夜守城,把清兵一次次攻势全挫败了。清兵在城下丢下了不少尸体。
多铎大怒,又派使者入城,声称:如不投降,将以重炮攻击,城破鸡犬不留!
史可法一如既往,大义凛然地回复了多铎。多铎也暗自钦佩,说:
“吾出师以来,史可法是吾所见的真正的大丈夫也!”
多铎纵马围城而行,发现西门防守严密,决定以炮火轰击;西门若破,其余自然土崩瓦解。
在炮火不断轰击下,城墙出现了一大缺口。清兵蜂拥而入。
史可法亲自到缺口与清兵拼杀。由于他身先士卒,大大地鼓舞了士气,士兵们同仇敌忾,一鼓作气,把清兵挡回去一小半儿。
史可法作为最高军事统帅,自然会料到战局将会如何。因此,他早已把给妻儿的遗书写好,并托一史姓结义兄弟军官抚孤。
接着,大批清兵从缺口冲进城来。
第249章 清朝(3)() 
史可法明白,此城即将被清兵攻陷,于是他抽出宝剑,准备以死殉国。当剑锋刚及颈项之时,被几个军官夺下。军官们搀扶着史可法向小东门遁去,准备从那里突围逃走。
可未等他们走多远,就被一群清兵包围。
史可法神色自若,对清兵说:“我是督师史可法。告诉豫王,请他来杀我好了!”
史可法被带到多铎面前。
多铎用一把腰刀指着五花大绑的史可法说:
“就因为你史可法顽抗,使我大清死了不少将士!今日被俘,你还有何话说?”
史可法面不改色,声如洪钟,说道:
“城存与存,城亡与亡。我头可断,而志不可屈!请杀我头好了!”
史可法这副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使多铎与清军兵将油然而生钦敬之情。多铎沉思有顷,感慨系之道:
“阁下是我所见明朝第一忠臣也!我大清正需要你这样的忠烈之士。你只要投降,我可保你高官厚禄”
“你不是说了么,我既然为‘明朝第一忠臣’,当然不会降清;降清,也就不是‘明朝第一忠臣’,我史可法,临终能有‘第一忠臣’头衔,其愿已足矣!”
史可法多铎深知无法说动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遂一刀向史可法头颅挥去民族英雄史可法英勇就义。
军民在史可法精神鼓舞下继续巷战,据说无一兵一卒投降。
清兵入城以后,烧杀十日,有八十万军民被屠杀,遍地尸体,血流成渠,惨不忍睹!
扬州失陷,南明小朝廷也随之灭亡了。
豫亲王多铎事后在其腰刀柄上,镌刻了八个大字:“此刀曾杀第一忠臣。”
清军攻陷南京后,又分兵向江南、东南、西南围剿反清复明义军。
清军入关后,在北方圈地引发了无数次反清斗争,清军所颁发的剃头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又在江南激起万民愤怒,反清复明的斗争,此起彼伏。
在江州,以阎应元、陈明遇为首反清义军与清军血战81天,杀死清军3名王爷、18名大将、六七万士兵,重创南下的清军,最后城破,青壮年全部战死,余者又遭清军屠杀,全城仅剩老少53口。
侯峒曾、黄淳耀领导的嘉定抗清义军,声势更大,给前去攻打的清军迎头痛击,使清军一败罗店,再败仓桥,损兵折将,狼狈逃回。降清明将李成栋,在六月底、七月初再次纠集大批清军卷土重来,把嘉定围得水泄不通,七月四日清军趁滂沱大雨,攻破嘉定城,侯峒曾及全体将士全部殉国。
继侯峒曾之后,嘉定又欣起朱英、吴之蕃的反清斗争,沉重打击了南下的清军,使清军十分恼火,攻下一次屠杀一次,嘉定被清军屠城三次,造成历史有名的“嘉定三屠”。
当权误国的马士英
马士英,贵阳人。万历四十四年,与怀宁人阮大铖一同通过会试。又过了三年,马士英成了进士,授官南京户部主事。天启年间,迁官郎中,历任严州、河南、大同的知府。崇祯三年(1630年),迁官山西阳和道副使。五年,擢升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化府。到任只有一个月,他便用公文提取公款数千两黄金,赠送给朝中显费,结果为镇守宣化的太监王坤所揭发,坐罪流放戍边。不久,他就流寓南京。当时阮大铖列名于逆案之中,丢官后一直未被起用,因为逃避起义军而来到南京,与马士英相交,甚是投合。
阮大铖机敏奸猾,有文才。天启初年,由行人升为给事中,因居丧而告归。同县的左光斗提任御史,有名声,阮大铖倚为靠山。天启四年(1631年)春,吏科都给事中空缺,阮大铖按次序该迁此官,左光斗就招他回朝。而赵南星、高攀龙、杨涟等认为,阮大铖轻狂浮躁,不可信任,想任用魏大中。阮大铖到京,让他补工科。阮大铖心中恼恨,便暗自勾结太监把推荐魏大中的奏疏压下。吏部不得已,只好改上阮大铖的名字,很快得到批准。从此阮大铖就依附魏忠贤,与霍维华、杨维垣、倪文焕为生死之交,造百官图,通过倪文焕呈交给魏忠贤。但他害怕东林党人攻击自己,未过一月,突然请假急忙告归。于是魏大中又掌管了吏科给事中。阮大铖气坏了,私下对亲近的人说:“我还能安然归乡,不知他姓左?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