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第360章


指不言自明。
太祖旧时的意向,属僚不断的劝说,朝廷传来的消息,都在推动朱棣起而争夺帝位。如果说还有什么疑虑,那首先就是他的3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被派去南京,参加太祖周年祭。有此掣肘之忧,他不敢轻举妄动,只能在府中装病。而朝廷对此事也感为难。齐泰要朱允把他们扣留下来,作为人质;黄子澄反对,怕引起朱棣的猜疑。他对形势又一次作出错误的估计。朱允采纳黄子澄的意见,把朱高炽兄弟打发回北平。朱棣见到他们,高兴地说,我父子得再相见,真乃天赞。
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朱允发布责备朱棣的诏书,并命令逮捕燕王府属僚。张、谢贵督率卫士包围了王府,并在北平9座城门布置了严密防守。形势十分紧迫。朱棣召集亲信属官商议。燕山护卫千户未能提出,当务之急在擒杀张、谢贵;主将死,其军自乱。朱棣很欣赏他的意见,先在殿中设下伏兵,宣称自己病愈,打算乘官僚入贺时,拿下张、谢贵。张、谢二人相当警觉,不肯入府。朱棣又把朝廷点名要逮捕的官校捆绑起来,作为诱饵,请张、谢贵及朝廷使臣去验收。这次,张、谢二人不能不去了。他们一进王府,就被杀掉。除去此二人,城中官军果然大乱。
朱棣手下有两员可任大帅的武臣。一个是上边提到的朱能,他曾从燕王北征,多次立有战功。另一个是指挥佥事张玉。他曾任元朝的枢密知院,归降朱元璋后,从战有功,后来调至燕山左护卫,成为朱棣的亲信。杀了张、谢贵,朱棣命令张玉、朱能连夜出兵,攻夺9门。黎明时分,已得其8,只有西直门一时难下。朱棣派人到两军对峙处,宣布说,朝廷已经同意燕王自治一方。守门官军闻言而散。接着,朱棣整顿城内秩序,只用3天时间,北平城完全在他的控制之中,成为他稳定的大本营。
第229章 明朝(9)() 
七月初五,朱棣正式誓师起兵。他援引朱元璋“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臣之恶”的训示,以周公自居,宣布齐泰、黄子澄为奸臣,起兵是为了诛杀齐、黄。但同时,他去掉了建文年号,改用洪武年号,摆出争夺天下的姿态。因朱棣称自己的军队为“靖难”之师,史书把叔侄争夺天下的这场战争称为“靖难之役”。也许是受了黄子澄等人的影响,他以为燕兵成不了大事,因而每天与翰林官方孝孺等人讨论周朝制度,试图以文治天下,并没有把军事放在心上。后来,连黄子澄都看出了形势的危机,指出,北兵素来强悍,不早作防御,怕黄河以北要保不住了,他这才匆忙任命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师北伐。
与朱允相比,朱棣对这场战争的态度要认真得多。每次军事行动,他都亲自策划,亲自领兵作战,而且善于用将,使之各尽所能,北平城内稳定以后,朱棣立刻派兵攻占了通州、蓟州、密云、遵化、怀来、永平等处,并控制了北平最重要的关隘居庸关,解除了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有一段小插曲:攻取怀来时,都督宋忠对守城将士说,他们在北平的家人都被燕兵杀害,尸骨积满道路,想以此激励他们死守城池。他没有料到,攻城的先锋队伍正是怀来将士的家人。这是朱棣的巧妙安排。一时间,战场上父子兄弟相呼,官军哪里还有心思厮杀,怀来很快被燕兵攻陷。由此可以看出,朱棣确实很有谋略。
官军与燕军的第一场真正大战发生在北直隶真定(今属河北)。官军主帅耿炳文,早年是一员骁将,被朱元璋列为一等功臣。但他当时已65岁,而且受到朝廷中普遍存在的以老大自居的思想熏染,不以燕军为意。朝廷召集的军队号称30万,实际只有10余万,军中缺少多谋之士和善战之将。这些因素对官军都是不利的。中秋之夜,燕军利用官军饮酒不备的机会,攻占雄县;又伏兵打援,消灭了啵菰5弥酱κЮ南ⅲ⒈陌阉艟踊愫弦淮ΑA骄嵴接谡娑ǔ峭狻U庞瘛⒅炷艿嚷时诱娼ィ扉η茁势姹颖澈蠹谢鳎倬蟀埽勒咧诙啵⒈耐巳氤悄诠淌兀桓页稣健U庖徽蹋嗑谑可洗τ诹邮疲椿竦萌ぁ3⒋笪鸲魉б兹耍谱映瓮萍隼罹奥∽芰炱窖啻缶?br />
李景隆是开国功臣李文忠的长子,19岁承袭曹国公,相貌出众,但并没有带兵打过仗。属下官兵有50万,与燕军相恃了10个月,互有攻守。建文二年四月,他和另外两支官军合于真定,计有60万,号称百万,准备决战。官军如此庞大,加上有几员猛将,像先锋平安、副总兵瞿能,还准备了火器,埋藏地下,杀伤力很强,所以占了上风。交战中,燕军凭借朱棣的镇定指挥,诸将的顽强抵抗,特别是朱高煦的拼命冲杀,双方相持不下。这时突然刮起大风,官军混乱,瞿能父子被杀,平安也被朱能打败。燕军乘机纵火,官军全军溃败,李景隆单骑奔走德州。燕军乘胜攻德州,他又弃城而逃,投奔济南。
从局部来看,官军不乏有才干的指挥者。守济南的山东参政铁铉和参将盛庸合力固守,竟使燕军久攻该城不下。铁铉用诈降计,朱棣受骗入城,险些被城门上的铁板轧死。他疾驰逃脱,怒不可遏,命令用炮轰城。铁铉又在城上悬挂朱元璋的神牌,使燕军投鼠忌器,不敢使用火器。就这样坚持了3个月之久,朱棣只好回师北平。朱允立即升铁铉为兵部尚书,封盛庸为历城侯,命他从李景隆手上接过指挥权。忧心忡忡的皇帝把希望寄托在这两个人身上。
盛庸、铁铉与燕军对阵,有出色的战绩。建文二年十二月,双方战于东昌。军官简选精锐,背城而战。朱棣大概为以前的胜利所陶醉,犯了轻敌的错误。他率轻骑冲入了官军左翼,被围数重,冲击不出。朱棣死里逃生,有赖于朱允的一道死命令,他怕背上杀害叔王的恶名,不许伤害朱棣。这样,朱能才可能像长坂坡救主的赵子龙一样,奋力杀开血路,保朱棣突围。张玉在此役中阵亡,燕军损失惨重。
这以后,两军互有胜负。从总的趋势看,东昌大捷不足以抵销耿炳文、李景隆两次惨败的影响。官军在数量上的优势已不那么明显,惧怕燕军的心理负担越来越重。
为瓦解燕军,朱允发动和平攻势,将齐泰、黄子澄逐出朝廷,希望在这种恣态下与燕王罢兵。这样做,既可在政治上取得主动,又可使齐、黄等坚决的保皇派官员募师勤王,备战于外。谁知效果不理想。派去的使臣说,燕王语直而意诚,连朱允也怀疑是否“曲在朝廷,齐、黄误我”,在思想上造成了混乱。后来还有割地之议,被朱棣斥为缓兵计。
建文三年十二月,燕王朱棣从北平出发,挥师南下。其军从馆陶过黄河,取徐州;渡淮河后,置淮安、凤阳于不顾,直下扬州,大战长江;第二年六月,兵临南京金川门。谷王朱橞和李景隆开城迎降。当天宫中大火,朱允不知所终。一说他在大火中烧死;一说他从事先准备好的地道出逃,跑到西南当了和尚,从永乐到正统几十年间,踪迹均有纪录,最后被迎入宫内,病老而死。朱棣则称辨认出朱允的尸骨残骸,还十分感慨地说了一番“小子无知”的话,按照天子的礼仪把他埋葬。他自己当了皇帝,改年号为永乐。明代皇帝中,只有他有两个庙号,始定太宗,后改成祖。
迁都北京
明朝初建。定都应天府,它是封建王朝在此地区建立都城的开始。此前,所有建都这里的王朝均带有偏安的性质。朱元璋之所以定都于此,主要出于经济原因。应天地近江、浙富庶之地,是全国经济重心所在;同时又有万里长江横卧其侧,是水陆交通四通八达,是全国主要的丝织品和盐业的集散地;更有吴王夫差时的宫阙基础,无须动用多少民力便可建都。同时,其部下亦多江淮子弟,地道的南方人,均热恋故土,乐于安居此地。因此在此地他有人民基础。但从对付主要敌人——蒙古贵族残余势力“北元”复辟危险来说,应天则是偏安江左,距离北方边疆太远,调兵指挥,均有鞭长莫及之虞。因此,他长期一来对定都问题犹豫不决。曾多次征询群臣意见,当时就有长安、洛阳、汴梁、平北等诸多见意和方案。朱元璋曾逐个地进行过考虑和比较,觉得都有其合理之处,但又都失之于片面:汴梁位置适中,原为北宋旧京,漕运方便,但却无险可守,易于四面受敌,其城又低于黄河水面,时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