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南北灭隋唐》第727章


斥候四散而出,绘制出伏尔加河流域大片土地的地图。
因为后世的乌拉尔山脉已经在去年被秦翰命名为烛龙山脉,因此乌拉尔河也就成了烛水,所以王睿也对烛龙山脉以西的江河大肆命名,后世的伏尔加河成了华江,第聂伯河则是成了夏水,以纪念自己这些人是从哪里来的。
更让王泽后来感慨的是,王睿为了表示对自己母亲的思念之情,干脆将后世的顿河改名为青水,为此知道这件事的朱青青不知道背地里流了多少泪水。
这时的王睿还年轻,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充满了征服世界的野望,当然不知思念亲人的味道,这时的他正野心勃勃筹划着接下来一个阶段的军事作战任务,以便早日实现自己成为整个泰西洲共主的雄伟想法。
王泽准备将后世的整个泰西洲东部都分封给王睿,并不准备再分封其他的诸侯国,甚至如果王睿自己有本事将整个泰西洲各国都全部灭掉,那么也是他自己的功劳,自己也认可他对泰西洲的占领。
王泽的这个命令传开后有不少夏国大臣认为非常不妥,泰西洲哪怕面积再小也毕竟是一洲之地,面积还是非常辽阔的。
让这些夏国大臣更反对王睿独占泰西洲的关键理由,则是泰西洲跟夏国目前占据的领土仅仅只隔着并不高险的烛龙山脉,还有一条不宽的烛水,因此日后王睿的封国一旦强大起来与夏国必然会成为相互之间的大威胁。
“周之初,武王大封诸侯,初始皆为亲友,数代之后却相互攻伐犹如仇雠!”这是夏国大臣最喜欢说的反对理由,希望借用西周的分封制来让王泽改变自己之前的想法。
在这些反对意见的面前王泽却依然坚持自己的做法,因为王泽认为虽然目前夏国已经很强大,但这并不一定是件好事。
已经迅速强大领先世界数百年的夏国必须有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只有这样夏国才能在以后数百年乃至千年的时间里继续保持自己的强大。
次子王睿继承了他母亲朱青青的性格,有些喜欢争强好胜,因此当他率领新诞生的西秦国的时候,必然会席卷整个东欧地区,甚至北欧之地也在王泽给他标明的必夺之地中。
之前王泽只拨给了王睿五十万牧民和十万骑兵,但是很多有见识的夏国民众已经看明白日后王睿的成绩不可限量,因此哪怕他已经率部越过了烛龙山脉,依然有大量的夏国士民穿过漫长的道路前去投奔。
毕竟一个新的强大国家建立之初你就去投奔,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未来,很多夏国民众都看好王睿的未来。
这就导致在以后短短三年的时间里,王睿麾下的部众数量就迅速突破了百万之众,连骑兵数量也超过了二十万大军,王睿这才得以在数年后击败可萨人占据了整个华江流域,然后继续向西向北扩展。
日后王睿这个帝国被王泽赐国号为秦,所以他的国民骄傲的自称为大秦帝国,而夏国则因为其地处夏国西部,又经常称其为西秦国。
相对于王睿基业的进展顺利,他的其他几个兄弟姐妹都不差,在与父亲一番商议后,大王子王栋自己选择去了相对来说依然很遥远的蓬莱洲(北美),而且是蓬莱洲的东部海岸。
这个位置也就是后世米利坚帝国的东海岸,整个米利坚帝国最初的十三个州就是王栋的封地,虽然名义上分封的土地并不多,但是蓬莱洲东部海岸依然没有夏国任何据点,所以王栋在这里除了当地土着外根本没有任何竞争对手。
后世米利坚帝国被人号称为天佑之国,除了他们拥有两大洋作为天险外,还因为他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不仅全国近半都是可以作为优良耕地的大平原,甚至石油、天然气、铁矿等等各种物资全都是既丰富又高品位的矿产资源。
如今夏国已经开始初步进入工业革命时期,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王栋建立的这个国家也必然会比王泽当初建立夏国更加迅速的发展,他目前欠缺的只是人口数量问题。
王栋面临的情况比王睿还要好的多,当地的土着部落文明还没有兴起,因此王栋随时可以向整个辽阔的内陆大平原地区扩张,这片辽阔的土地以目前的生产力哪怕养数千万人都没有丝毫问题。
后世某些砖家、叫兽总以为华夏十多亿的人口是负担,却不知道庞大的人口更是一笔庞大的财富,等数百年后王栋的国家人口数量增加起来后也必然是一个超级强国,其实这也是王泽为日后夏国培育的另外一个对手。
为了支持王栋的发展,王泽也支持他五十万民众,只是王栋封地距离夏国非常遥远,夏国从北方航线行进的船队要先到蓬莱洲、方长洲的西海岸,然后南下到西望海城(巴拿马运河区)。
然后这些人和物资转陆路到达三百多里外的东海岸东望海城,从这里再转海船才能到达蓬莱洲的东海岸,目前夏国因为人力不足仅仅只是在后世加勒比海群岛占据了少数的岛屿作为研究基地。
另外这时夏国还需要率先保证瀛洲南部东海岸三十多个诸侯国国民迁移的需要,因此王栋封国的这五十万人就需要五年以上的时间来给他运输过去。
为此夏国的远航船队不断的探索新的航路,就在不久后居然一支船队在躲避热带气旋的时候意外发现了后世的夏威夷群岛,因为岛上盛产檀香木,还是被发现人命名为檀香山群岛。
有了这么一连串的群岛,夏国最好的蒸汽海船甚至已经可以从东海群岛的平阳郡海港出发,经过南鸟岛和威克岛的暂停补给,安全到达檀香山群岛,这样从夏国达到蓬莱洲的时间又能得到极大的缩短。
相比王栋、王睿两兄弟的庞大封地,裴秀所生的三儿子王颁待遇也不差,后世的几乎整个巴西东海岸都成了他的封国所在地,基本上与王栋两人一南一北保持后世美洲地区的势力平衡。
因为王颁这里的自然条件稍微差一些,王泽只支持了他三十万民众,不过其他的武器、生产资料却比王栋要多出来不少,也算是王泽对他的补偿了。
除了这三个儿子外,四子王耀和六子王珂因为自身的能力有些缺陷,因此都被分封在天竺的东海岸地区,只等他们年满二十五岁后就要就国,有了这里南北十余万夏军的照顾他们也能保证自己领地的安危。
这一轮庞大的封国举动并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事件,以先后三批一共一百四十多个诸侯国为动力,日后整个华夏文明都能够得到保障。
光是昆仑洲目前就已经有了五百多万汉民,如果新分封的数十个诸侯国的民众全都到齐后,昆仑洲的汉民人口能够在数年之内就达到一千万以上,这已经是一个很庞大的数据。
以为这些诸侯国运输人口和物资为契机,夏国也正式开始全球布局,将全世界海路上一个个战略位置非常重要的岛屿收到自己的名下,原本只是作为流放犯人的地点,也因为新航路的不断开通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新兴城镇。
尤其是阎浮洲(澳洲)和新青州(新西兰)两地,在大洋南部航线开通后,他们这里的人口在短短三年内就翻了一倍,是过去数十年中人口增加数量的总和,这就是很大的变化。
在完成了这些大动作之后王泽将迁徙百姓、运输物资的事情全都丢给政务院处理,他一下就清闲起来。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一边锻炼五儿子王振的施政能力,让四子王耀和六子王珂学习这些处理国事的事情,一边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到各大研究所中去,不断地引导夏国产业整体攀登科技树。
第594章 产业调整() 
夏国目前的工业技术体系存在着很严重的拔苗助长状态。
哪怕之前已经有了数十年持续不断的积累,也形成了初步的工业发展体系,可是夏国在这个社会文明发展过程冲被王泽干预存在很大的偏差,各行各业的发展非常不平衡。
比如在工业生产、军事工业以及造船业等上面,在王泽的干预下几乎已经有了十八、十九世纪初欧洲的科技水准,但是在其他行业上面的发展依然存在很大偏差,为此王泽非常担忧。
在将几乎所有的政务都交给以冯静为首的政务院来辅佐王振处理后,王泽就将自己的精力全面投入到了对夏国整体文明提升的工作中。
这一次他并没有太过好高骛远的研究什么内燃机、电报之类的东西,虽然夏国已经开始通过蒸馏煤炭获得煤油,蒸馏石油获得汽油和柴油?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