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改变了大明》第174章


叛逆,总有一日能再杀回来的。”
阿敏等人听了后,脸上的表情都是一松。他们也不想面对明军的火炮,那些东西太恐怖,他们也暂时想不出什么破解的办法。
黄台吉闻言后,半天后才无力地点了点头,随即就像用尽了所有的力气一般,呆坐了良久,半天都没有再说一句话。
尽管建奴花了一个月时间,把从辽阳搬运的物资,搬走了一半。这一次他们也没准备带走太多东西,不过这一次的撤退,对于建奴来说,依旧成了一场灾难。
大军行军,可比在城池驻守时更难控制,短短三天时间,就又有两千多旗丁逃得不知去向。
第195章 56。拆分辽东都司?() 
当熊廷弼和沈有容带着大队人马来到沈阳时,沈阳城已经被先锋曹文诏与赵率教拿下。
他们早就知晓,东虏的都堂乌尔古岱从撤退的大队中逃亡,带着一百多亲信,回到了沈阳,维持住了这里的秩序。
他们逼近城池十里的时候,就看到赵率教带着一个已经脱了盔甲,卸下了武器的鞑子前来迎候。
见到两人后,这个鞑子很快老实地跪下,伏地向两位大佬问安:“罪臣王世勋,叩见经略与军门大人。”
熊廷弼看了看他光秃秃的脑袋,满意地点了点头后说道:“如今你能改邪归正,也是善莫大焉。你的罪行,自有朝廷定夺,圣天子仁慈自会看在你祖与你肯及时醒悟的份上,从轻发落。你祖王台,一向有功于朝廷,总还有一份香火情。”
乌尔古岱的祖父汉名叫做王台,所以他的汉名是王世勋。王台统治哈达部的时候,哈达部也是盛极一时,海西女真的其他三部叶赫,乌拉,辉发以及建州女真所属的浑河等部都尊他为首。那个时候,大明还算是强大,所以王台也一向十分恭顺,一直都是辽东边墙的屏障。
熊廷弼和沈有容好言宽慰了几句后,也没为难这个降夷。
朱皇帝这会也是不会拿这个投降的鞑子怎么着的,总要赦免他的罪过,给个闲职养起来。作为建奴一方此时投降的最高级别的贵族,此人算是一根重要的马骨。
打仗总是耗费巨大,还要死不少人,能用更小的代价解决当然是再好不过的。
等解决了建奴,这些鞑子没用了,大伙都忘了这种小角色的时候,再随便找个借口杀了便是。就这些人犯下的罪行,不罪及他们的家人,在朱皇帝看来已经是算是宽大无比。
大军收复辽东之后,面对众多的要守卫的据点,熊廷弼和沈有容很快就面临了兵力严重不足的窘境。
同时,伴随着兵力空缺问题,很自然的,重建因战争彻底崩溃的卫所体制也被提了出来。大明的官僚们,也只有屯田以军养军,应对兵力不足这一个套路。
这么一大块的肥肉,早就被众多武官家族盯上。
就是东江镇内部,希望成为一个世袭农奴主的,也同样是不少。
对于这样的状况,朱皇帝当然不能容忍。在他看来,继续搞不严管就会沦为农奴制的卫所,还不如直接设州县算了。文官们再没有节操,也不至于在治下复辟农奴制。
卫所制度下的生产积极性太低,让辽东这么个原本可以粮食自给的地方,粮食始终都有很大的缺口。光是时不时就坐上过山车的粮价,就让朝廷背上极为沉重的包袱。
在收复沈阳的时候,朱皇帝就召见了叶向高,讨论辽东的卫所问题。
“太祖尝言,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粮食。以朕看,却是大误。卫所军政合一,军户世袭,稍有管束不力,军官必侵占田地,大肆役使军户,将籽粒粮额度全摊派给军户。如今各处军户怕是都已经逃亡过半,屯田荒废的程度,从国初之时籽粒粮征收便可窥见。”
朱皇帝这么一说,叶向高马上就吸了一口凉气。卫所这些问题,大伙们都清楚,但是没有一个人敢动。皇帝是失心疯了,这卫所制可是根本动不得的。
这位首辅马上就急了,不由提高了声音说道:“皇上,军屯废弛也不是一日两日的事,只可徐徐图之。”
“元辅的顾虑,朕自是知晓,如今辽东新复,军民伤亡甚重,卫所体制全然崩溃,正是革除辽东弊政的最好时机。朕以为,可将辽东都司分拆,出山海至于广宁,设立辽宁都司。三岔河以东,可新设辽东布政使司。至于其他实土都司,自是应当徐徐图之。”
叶首辅一听,冷汗就冒出来了。辽东军官死了一茬又一茬,没死的不是投鞑,就是在最近几个月,被陆续干掉了一批,原来这位皇帝早就在琢磨着把辽东都司肢解掉。大明这一位天子,貌似谋划甚大啊。
“只是,辽东毕竟地处边地,总要有大军镇守。若无卫所,朝廷如何养得起那般多的营兵?”
“兵贵精不贵多,若都是些吃不饱穿不暖的乌合之众。一旦遇到东虏这样的强敌,弱兵越多,口粮消耗越大,朝廷负担反而越重。我大明岁入,耗费在千里运粮之上的都不知有几多,还不如只布置少量精兵。再则,待平灭了建奴,朕自会新设军镇,将战线外移,届时,辽东都司故地,便可成为后方。”
叶向高闻言,很快想起,这位是打算消化掉渤海国故地的。
“只是,如今东虏未灭,此事还得从长计议。”
对于这件事麻烦事,叶向高还得好好想想,皇帝展现的蓝图很美好,但是要实现,真的是很难。
随着皇帝与首辅谈话的风声放出,朝堂上立刻吵成了一团。拆分辽东都司,新设一个布政使司,进军海西女真的地盘,这事实在是太大,利益相关方也实在是太多。针对这个事朝野上下,说什么的都有。
看到多了许多官位,马上就跳出来支持的有。
担心冗官,以及对军事产生不利影响的也有。
还有纯粹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扯淡祖制的也有。
和辽镇关系密切,站出来为辽镇剩下那些军头家庭鼓噪的也一样有。
这也正是朱皇帝要的效果,也不是真打算在辽东设立布政使司,他就是抛出一个争议,让想多几顶官帽子的文官们去与武官们去争斗一番,然后就让辽东都司这么维持现状一段时间。
然后,他就先把辽东的土地平分下去,继续搞一段时间的配给制。
一场大乱之后,辽东没有个两年以上的休养生息也是缓不过来的。出现巨大的粮食缺口是必然,实行配给制也是必然的。
反正这帮人在老奴治下,更苦的日子都熬过了了,非常时期的配给制,他们也是能忍受下去的。
等实力够了之后,朱皇帝就要掀桌子,把因巨额的军费开支造成大明财政支出居高不下,军事上却依旧孱弱无力的卫所制和军政体制问题一并解决。那时候,辽东的问题,就不再是一个问题。
第196章 57。平东伯() 
整个辽镇除了辽西到广宁一带的军头们,大部分不是获罪,就是战死。即便朝廷真要把辽东都司分拆,对辽镇其实也没有多大的影响。朝堂上的争端,也没有怎么影响到前线。
前线的塘报正式传回后,除开拆分辽东都司的争论。有关封赏的问题,再一次被提上了案头。
本来,朱皇帝还以为,东江镇这次又能歼灭一股鞑子,封爵自然就可以提一提,不过建奴直接跑了,也让他的计划遇到了一点的麻烦。
对收复辽东大部的功劳,朝廷的封赏,当然是要有的。
“收复辽沈,斩获敌军精锐上万,在国初早就可以封爵。如此大功,若是不得封爵,往后,武臣如何能出力死战?朕以为,多年未见封爵,方才有萨尔浒的大败。”
叶向高看了看这少年皇帝,最终还是服软了,“皇上所言甚是,臣以为,辽东总兵沈有容,劳苦功高,为国征战多年,从无劣迹,理当封爵。”
首辅都同意了,下面的大臣们,很快就开始站队。
“臣附议。”
沈有容终归和李成梁不一样,这位没什么劣迹,他封爵大伙多数人心底还是服气的。
更重要的是,收复了辽东,连续击败东虏,让朱皇帝的个人威望大幅度上升,如今他年纪在此时也是完全成年,也没有人再敢认为皇帝年少不靠谱,皇帝也把这事提高到了政治高度,再反对肯定会让皇帝记恨,最终文官们也无法违背皇帝的意志,还是起草了封爵的诏书。
礼部在皇帝的督办下,很快确定了爵位名称,按惯例,应该是以沈有容家乡地名封宣城伯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