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风流军师》第648章


六山之战,大唐以伤亡四千人的代价歼灭高句丽士万大军,俘虏达到七万多人,只是跟着高延寿投降的就接近四万人。战马是五万匹,牛羊五六万头,粮草无其带数。这一下可是不用担心后勤粮草跟不上了,只要拿下安市城,就可以取得胜利。
李世民一高兴,留下军官一下三千多人,授予他们军职武官,前往内地。封高延寿为三品鸿胪寺卿,高惠贞为司农寺卿,移居长安。其他士兵悉数放回,让他们返回平壤,只是把三千多靺鞨兵斩杀。
因为有程勇这件事,谁也没有说什么,可能李世民也听到流传军中的歌谣,所以杀了三千多靺鞨兵,但谁也不敢提这首歌谣。
“唐军生来贱骨头,挨打封官不知羞,屠杀汉人封高官,铁甲心寒埋坟丘,可怜家中妻儿盼,骨埋异乡恨悠悠。”
当第一次听到这首歌谣的时候,李世民摔碎了两个茶杯。可这不是李彦干的,李彦不在这里。有火无处发泄的李世民,也为了平息士兵的不满,坑杀了三千靺鞨兵。
尽管李世民十分来气,但他也无奈,这些没有远见的士兵,他们又懂什么?大唐哪有能力控制东北这么远的距离,征伐辽东要是不这样干,就会遭到强烈抵抗,自己根本就不可能完成征伐高句丽的战争。
可李世民没有明白他征伐高句丽为的什么?难道就是证明他比隋炀帝强吗?难道就是为了证明他的文治武功吗?说到底还是好大喜功,喜欢四夷臣服的虚荣。可他不认为自己有错,只能告诉自己不和这些没有远见的士兵一样计较。
台湾北部绿城之内,李彦面前坐着十几位将领,大家都是很恭敬。他们也不可能不恭敬,因为在座的是汉国第一师师长张冬亮,参谋长林明。西唐第一师师长李念,参谋长桑格。东南军第一师孔宪臣,参谋长金九。吕宋第一师师长杜荷,参谋长王敬直。台湾陆战师师长李威,参谋长姚军成。
这些人中,都曾经是李彦的手下,都是出自当年骑士团。本来偷偷跑到吕宋的侯君集想来,但是李承乾不让,他还是罪臣身份,只是谁都不说而已。李承乾临时调杜荷和王敬直前来。
李彦还不知道为什么李念跑到西唐当师长去了,他不是一直在搞科研吗?锦儿到底在干什么?难道还想控制西唐?但李念明显对李彦不满,根本不和李彦说话,只是很客气的敬礼就像一个陌生人一样,也根本不给李彦询问解释的机会。在就是台湾舰队司令林祥,吕宋舰队司令魏东升,东南舰队司令乔公旺。
七月初,历时两个月,李彦终于到达台湾。而其他军队却比李彦快,已经集结完毕。
在李彦身边坐着几个黑衣人,其中有两个女人,不知道是什么人。
第444章 左倾产品(一)() 
坐在李彦身边的几个人是什么人,没谁知道,李彦也没有介绍。不过如此重要的会议,却有两个女人参加,让人有些匪夷所思。
这两个人能出现在这里,连李彦都意想不到。有句话叫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李彦在渃真水接到长安方向的报告,知道李世民已在辽东城下被阻挡二十多天,并没有顺利攻克辽东,也根据所报告的情况,弄清楚辽东战场上的情况。
李世民有张亮指挥的四百多艘战舰组成的庞大舰队,为什么不从新罗南部登陆,向北进攻?从而直接平定平壤?而是采取了从陆地进攻,李彦实在搞不懂。按说李世民戎马一生,打过的大小战斗不计其数,连这点眼光也没有?
如果按李世民的方式打,辽东几十座城池,必然是一个一个拔钉子。高句丽是以逸待劳,唐军是劳师远征,再说,时间有限。李世民无论多重视,其实从内心还是轻敌,只有十万军队,还分成两路,陆地方面只有六万,水路方面四万。这样少的兵力是为了减轻后勤粮草的压力。可是,高句丽全国的军队三十多万,有一部分在进攻新罗,那就是可以在正面集中二十万以上的大军。
一个是远来疲兵,一个是以逸待劳,优劣一下就可以看出来。李世民竟然不做冬季作战的准备,什么意思?是不是这一次又是无功而返?
这是李彦不能容忍的,无论是突厥还是吐蕃,他们后来都是中国领土,都是中国的人,所以,李彦那点民族情绪并不强烈。可对高句丽就不行了,这个后来的韩国棒子,动不动就拿出他们当年抗击隋唐时的胜利出来显摆,连李白、杜甫、孔子都是他们的人了。
连朱元璋、屈原也成了高句丽人,就连端午节也无耻的被他们注册成韩国的,对这种不要脸的行为,李彦第一个恨那个岛国,第二个就是棒子。
所以,当他知道这个情况的时候,再也坐不住,反正这边也没李彦什么事,战争已成一边倒的状况,别说李彦,恐怕李靖在这里也没用了。
一个杨师道,一个徐敬业,什么都解决了。再有一点,听说进攻新罗的军队中竟然有日本军队参与,这一下可是让李彦受不,小鬼子是千年之仇,老子终于可以报了。
通知自己能动用的各个势力,每个地方出动了一个师的兵力,三个沿海地区出动舰队,把兵力集中在台湾,李彦这可不是教训一下他们,哪能那么简单?
把信发出去之后,李彦离开漠北,到长安做最后准备。李彦也想快点到地方,不是因为别的,吐蕃也就是西唐军,全是旱鸭子,根本不可能进行水战。西域军队是最强的,但海上战斗,那是开玩笑。所以,他们要进行适应性训练,为此,李彦必须尽快到台湾。
水路虽然平稳,但舟船的速度并没有马快,何况,让李彦弄得无论是大唐还是其他地方,发现交通的重要性,各地官府最重视的就是修路。
中国人的民俗,修桥补路是修好积德,所以,一些富户和商人也出钱修路,大唐贞观二十来年时间,最发达的就是两件事,一个是道路交通,一个是医学。再一个发展也不错的就是教育事业,这都是李彦引以为自豪的地方。
他的马车从渃真水,现在的真州出发,以最快的速度向长安进发。清宁、清静、清致、清远、清风五个人五匹马,车里是李彦和秋菊,七个人的速度一点都不慢。
过了延州之后,再到长安也就不是太远的距离。这里已是大唐内地,根本什么危险也没有。定襄到长安的快速道上,车辆也不少,但大部分是北方的物资向南运。
对李彦这样的车辆,没几个人不让路的,再说,这是上下行车道,也不会耽误谁。
马车进入洛川的时候,天色还早,还不到中午的时间,因为李彦着急,所以起的都很早,进入关内道,越向长安越是天气热,李彦这辆车毕竟是铁的,太阳出来,里面是相当的闷热。所以,进入直道之后,尽力走早晚和夜间,中午休息。
李彦对窗外的清风说道:“清风,在洛川停下,午后再走。”
“是,师叔。”清风抖抖缰绳,马车减速进入岔路,向洛川县城方向走。这也是源于后世经验,这样的道路不会从城中心穿过,都是在城外通过,不过有道路通往城里。
马车转入便道,刚刚前行不远,在路边有一个很大的停车场,那里有茶馆、酒庄和小旅馆,这是为了方便往来车辆的。李彦说道:“就停在这吧,不用进城里,我们也急于赶路。”
马车进入停车场,秋菊下来把李彦推下车,向那个环境还不错的茶馆走去。
老板一看这些人背刀带剑,保护一个公子,还有侍女跟着,身份当然不一样,赶紧过来招呼。
李彦也就是临时休息,让清宁他们几个自己看着吃东西,他要了一壶茶和秋菊坐在一个座位上,根本不饿,李彦又没喝酒的习惯,也就喝茶休息。
清宁他们还是道士的习惯,也都是清茶一壶,闲谈。可能不是时间,这里人很少,有些冷清,停车场上车辆也不多。当然,这条道路上都是商队和运输队,大白天都急于赶路,哪有这时候休息的。这地方最热闹的时间是傍晚时刻,此时人不多,茶馆里也就没什么事干。
突然,从县城方向过来一个车队,几十人保护的一辆车,而在另一面也出现几十个人骑着马,常年指挥作战的李彦眼睛一下瞪起来,这些人不是普通人,很有军队的架势,明显能看出来,这是包围的态势。
这里出现大批的人没什么奇怪的,但本能的反应,清宁他们还是放下茶杯,手按到剑?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