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风流军师》第632章


危害到大唐,进攻大唐领土,劫掠我百姓,如果他们不这样,我想大唐也会和他们和平相处,对吧?”
“对,对”岑文本连连点头:“永王言之有理。”
刚刚当上中书舍人的许敬宗,有些不知深浅,想在李世民面前露一手,因为他看得出来,岑文本也是想探底。上前一步说道:“永王,臣认为新汉女皇定国号汉,其心可疑,有图谋中原之意。”
他这话一说,所有人一片紧张,因为这是包括皇上在内心里的想法。领教过李彦利害的人都不敢说,没想到狡猾如狐,很会见风使舵的许敬宗竟然出头,这恐怕是找死去了。
就连温彦博也一脸悲哀的看着许敬宗,他可是被李彦打击得体无完肤,心头留下阴影。如果是以前,他早第一个跳出来了。这回一害怕没说话,许敬宗出来太好了。还有一些不齿许敬宗为人的很高兴的想看热闹。
李彦却没什么激动的表情:“许大人,这个问题问的好,我想问一下李锦儿是什么?她是不是汉人?”
许敬宗问出口也有些后悔,他这么聪明,又哪会不知道李彦的光辉业绩,听他一问说道:“是汉人。”
李彦点点头说道:“既然是汉人,她取国号为汉有什么毛病吗?难道取国号汉就是图谋中原?”
“这”许敬宗一时回答不上来。但强词夺理的说道:“言为心声,这恐怕想确定正统地位吧?”
李彦点点头:“孙大人,这点没说错,西突厥是什么地方?那里有几个汉人?而西域汉人也不多,李锦儿这确实是想确定正统地位,确定汉人在西域的正统地位,如果他取国号大唐,恐怕是有图谋中原之意,但她取国号汉,只是想确定在西域汉人的正统地位。”
许敬宗一愣,这点他没想过,其实所有人都小心眼的没往大的方面想。一听说汉,当时想的就是李锦儿想图谋中原。温彦博又急了,他发现李彦这回并没有言语刻薄的打击许敬宗,有些胆大起来上前说道:“永王,李锦儿并不是汉室,你也说了她是一个独立的国体,你又怎么保证新汉没有这个心思呢?”
李彦看看温彦博,把他吓一跳,房玄龄也有些好笑,温彦博是记吃不记打,怎么又把头伸出来。但大家没想到,李彦并没有发怒,连情绪都没有,而是淡淡一笑说道:“我确实不能保证,但圣人说观其言而知其行,看其行而知其意,我们不能靠猜测来制定国策,要有根据。新汉的名称确实让人怀疑,但也只是怀疑,却没有任何证据。如果温大人能拿出证据,我支持你的想法。”
温彦博怎么拿证据,他也确实拿不出李锦儿危害大唐的举动。但还是说道:“听说新汉扩军十万,而且励精图治,这不是野心极大吗?”
李彦笑了:“温大人,其实我不想打击你,人家都说我言语刻薄,出口伤人,我自己也觉得不好,下决心想改一改。但是你总是自找打击。那好,你既然这么说,那我问你几个问题。”
温彦博的牛脾气和快嘴,知道自己又惹祸了,但事到如今,满朝文武看着,连皇上都一言不发的看着自己,好像还有鼓励自己说下去的意思,头脑也不呆的他马上想到,皇上恐怕也想弄明白这些问题吧,立即有了底气,说道:“什么问题?”
李彦说道:“据我所知,温大人家在济远坊,那里什么居住的人都有,温大人家里也有邻居,可能是做官的,也可能是经商的。但按大唐律,家里都有护卫,有看家护院的家丁,也都有一些简单的武器,温大人认为他们是不是打算抢劫你家呢?”
温彦博说道:“当然不会,我的邻居都是诚实之人,也没犯过罪,我怎么会认为人家要抢我呢?”
李彦说道:“不错,他们以前没干过坏事,人家有家丁,有护院只是保护人家自己不被抢,并不代表着要抢别人。那李锦儿扩军十万,温大人怎么就认为是李锦儿要抢大唐呢?”
“这”温彦博还是不服气的说:“但李锦儿取国号为汉,这恐怕有这意思吧?”
李彦哈哈大笑:“温大人不用强词夺理,那没用,取用个国号汉,扩军十万就是这意思?那许大人名中有个宗字,而先朝历代皇上的字号都有一个宗字,是不是他也打算造反,将来当皇上呢?”
“胡说。”许敬宗急了:“我这只是一个名字,一个名字而已,能说我造反吗?”
李彦说道:“那汉国也只是一个名字,人家叫汉,你又为什么说人家想进攻大唐呢?按着温大人的逻辑,那不是唐大人和黄大人都有造反的嫌疑,因为他们还姓唐呢,姓黄呢。”
这一下,所有人都笑了起来。李彦太能辩论,以后不要和他争论,根本说不过他。一看两个人都无言以对,李彦转头对李世民说道:“皇上,大可以不必为这件事担心,诸位大人也不用纠结,其实担心新汉正是不自信的表现。只要我们自身强大,又在乎谁?新汉扩军十万,我们就担心,怕什么?大唐有几十万军队,几千万人口,别说新汉扩军十万,二十万、三十万又能如何?这完全是杞人忧天。如果大唐国泰民安,国家富强,怕什么?就算天下所有人联合起来,我们也不怕。未战之前先胆怯,害怕别人强大,只能是心虚的表现。我说过,如果新汉有进攻大唐的打算,那就打败他,消灭他。如果没有,我们也不用穷兵黩武的找别人打仗。就像高句丽,如果他不进攻大唐的地方,皇上也不会想出兵打他吧?”
李彦这几句话说到点子上了,激起了李世民的豪情:“好,俊青,这话正确。我们有些胆小了,就算李锦儿取名大唐也不要紧,只要敢进攻大唐,那朕就不会怕她。”
李彦说道:“皇上豪情不减当年,臣佩服。”
这一次,朝臣对李彦刮目相看,李彦这次并没有扣帽子和打击谁,有理有据的讲理,说服这些人。越想越觉得他说的有道理,自己强大,又怕别人干什么?
李彦这也是有感而来,后世那个岛国一弄点什么动静,中国人就群情激昂。在李彦看来,大可不必,他叫唤也好,造军舰也好,只要自己强大,管什么日本、美国,有举动就揍他,用得着人家搞个军演就跟要死似的。说明白,还不是害怕?如果不怕,别说军演,杀人都不管他。不信你动我一个试试?害怕人家军演,其实就是心虚的表现。
所以,李彦今天给这些人一个解释,见这些人都明白了,对李世民说道:“皇上,臣还有个建议。”
第435章 东征西讨(一)() 
其实对李彦的观点,李世民并不怎么同意,毕竟国家之间,不像两户人家那么简单。防患于未燃,削弱周边国家实力,壮大自己是必须的。
听到李彦还有建议,也就感兴趣的问道:“俊青有什么话尽管说。”
李彦说道:“臣请皇上暂缓出兵高句丽。”
李世民愣一下,李彦不是一直主张打高句丽的吗?以前连自己也不同意。暂时西北什么事也没有,这是征伐高句丽的最佳时间,李彦怎么不让打了?奇怪的问道:“为什么?”
李彦说道:“皇上,高句丽不同于北方游牧民族,他们是和大唐一样的农耕国家,都是踞城而守,我们准备不充分,可能重蹈隋炀帝的覆辙。所以臣建议暂缓进攻,要做好准备再动,一击必中。”
李世民很是自信的说道:“懋功,你和李彦说一下,看看朕是不是盲目出兵。”
李绩站出来:“永王,高句丽这点皇上已经想到,所以唐军做了很多准备。此次集中十万大军,水上战船四百余艘。水路并进,向北进攻。隋炀帝进攻失败,只是后勤粮草跟不上,所以这一次兵部研究决定征调牛马羊,随军前进。他们不但能驮运粮草,也可以代替军粮,沿途放牧就可以解决部分粮草,减少运输消耗。再有,我们准备了大量的攻城器械,所以攻城也没问题。”
李彦摇摇头:“这不行,其实隋炀帝不是败在后续补给跟不上,而是败在气候和地形上,主要是冬季问题。北方气温冬季是零下几十度,也就是滴水成冰。没有防寒衣服,士兵根本不可能作战,北方道路崎岖,都是山道弯道,平原很少,所以不利于骑兵作战。”
李世民很是自信的说道:“今冬准备,明年春天开始进攻,朕相信不到秋季,已经结束战斗,不会拖到冬天。这一次骑兵数量很少,大部分是步兵,所以没有问题。再说朕手里有高句丽进献的地理图,?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