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唐烟云》第168章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就目前来说,因为隐元会的神助攻,两江地区的官钱数量,已经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恶钱的危机不但已经得到整治,也完全可以满足两江地区的市场交易需求。
虽然因为活钱的大量涌入,物价必然会随之上扬,但是这是符合市场规律的上涨,谢轩并不打算抑制,准备逐步放开对物价的管控,以免伤害市场的活力。
但是,越是如此,谢轩的内心反而越发的担心。因为到目前为止,他还不知道隐元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虽然两江如今的形势,多少有他出其不意的处置方法的原因,但是他也相信隐元会绝不会计仅于此。
就在他仍在沉思之时,屋外突然传来了王逸之骂骂咧咧的声音:“md,累死老子了。”
自到达广陵之日起,王逸之便前往调查张九龄遇刺及隐元会巢穴之事,算起来两人已有二十多天没有见面。
如今王逸之突然出现,依谢轩想来,应当是有了线索。
王逸之走进屋内,端起谢轩面前喝了一半的热茶,一饮而尽,而后将矮榻拖到墙边,很没形象地倚墙坐下,笑道:“江淮物价平定,百姓手有余钱,民间对你的风评相当不错。”
谢轩没有回应他,而是反问道:“有线索了?”
王逸之点头道:“大致可以确定范围了,不过一旦有动作,很容易打草惊蛇,所以回来和你商议一下。”
谢轩问道:“怎么查到的?”
王逸之从腰间翻出一枚铜钱,抛飞在空中:“这是江淮恶钱,你知道有多重?”
然后他自问自答道:“如果换算成我们那时候的单位,大约是1。5克,一贯就是1。5千克。我大致估算了一下隐元会这几个月投放到两江地区的恶钱,应该不会少于300万贯,按重量来说,就是4500吨。这就涉及到了两个问题,铜矿的来源以及矿石和钱币的运输。”
谢轩点头道:“这些日子以来,我也考虑过此事,这么多的铜币,不可能走陆路运输,必定是通过船运。”
王逸之笑道:“不错,且不说没有这么多的马车,即便是有,又买通了官府,两江地区不如关中,基础设施太差,路很不好走,很容易出现问题。而水路不同,两江地区水系四通八达,彼此勾连,茫茫大江大湖,官府想要拦阻查访都不可能。”
谢轩道:“这么说来,你发现了他们的运输路线?”
王逸之道:“开始并没有,两江地区水系太多,长江、淮河、鄱阳湖、太湖,洪泽湖,不设法缩小范围,根本就无从查起。”
谢轩笑道:“矿区?”
王逸之啐道:“就知道瞒不过你。唐初于洛、并、幽、益、桂等州置钱监,如今天下共有铸钱炉九十九座。绛州三十,扬、润、宣、鄂,蔚皆十,益、郴皆五,洋州三,定州一。设铸钱炉处,即是盛产铜矿之所,以两江地区来说,便是扬、润、宣这三地。我令三地分盟详加查访,果在宣州易安县发现了端倪。从半年之前,易安县的船只便来往频繁,有很多生面孔出入,当地的炭火,短短半年之内涨价数倍,由此推之,隐元会的铸币之所应当就在易安。”
谢轩闻言皱眉道:“半年之内?只在半年之内?半年之前呢?”
王逸之立刻就知道谢轩发现了问题:“难道不对?”
谢轩道:“地点没有问题,易安县便是后世的安徽铜陵,铜煤储存量都比较高,有熔铸铜币的天然条件。但是,从半年前才开始有动静,就不太对了。”
王逸之疑惑道:“为什么?”
谢轩道:“我问过工匠,铸钱炉一般的年产量不会超过4000贯,即便是全年无休,顶多也就是万贯。恶钱轻薄,便给它算作25000贯,半年之内想要生产出300万贯,你可以想想是什么概念。至少需要两三百座熔炉,工匠的人数更是至少数千。而且从用铜的数量来看,就更不可能是在铜陵。”
王逸之翻白眼道:“一次性说完行不行?”
谢轩道:“唐代铜的开采量与我们的那个时代是没有办法相比的,而且因为成本的关系,官方的开采行为时兴时废。不过即便是开采量大的年份,也就在三百万斤左右,换算成后世的重量,也就是两千多吨。你要知道,这可是全国的产量。”
王逸之皱眉道:“账不能这么算,朝廷之所以允许民间私铸铜钱,便在于开矿和铸钱的成本太大。放之民间,既可以收取矿税,又可以节省炭火人工开支,所以民间开采的铜矿应该远远大于官方所采取的铜矿。”
谢轩道:“话是这样说,但是又能多上多少,五倍?十倍?即便是这样,在铜陵这样的地方,聚集五千吨铜矿的可能性也非常之小,更不要说设置几百座熔炉了。”
王逸之皱眉道:“你的意思是我的方向错了?”
谢轩摇头道:“考虑的方向肯定是没有错,只不过地点错了。”
王逸之道:“那你说在哪里?”
谢轩指着地图,突然手指停顿在江南西道:“这里。”
王逸之凑过头一看,诧异道:“江西?”
谢轩点头道:“江西鄱阳郡,同样盛产铜矿,产量较之铜陵只多不少。”
王逸之道:“这我知道,问题是铜陵没有可能的事情,在这里便有可能?”
谢轩笑道:“这是肯定的。江西的繁荣是因为安史乱后,大量北人南迁,经济重心南移,这才造成了它的极尽璀璨。但是在这之前,除去个别州府之外,那里可以说是一片蛮荒之地,中唐之前,整个江西地区,鲜有名人出世,比之苏南地区还有不如。”
王逸之开口道:“你的意思是江西人少?”
谢轩点头道:“人少,人口密度自然也小,这就给对方暗中行事留下了空间。而且你应该也发现了江西地区铜矿资源虽然丰富,但是朝廷在那里却并没有设立铸炉,这也就意味着在鄱阳郡,官府对于铜矿的管控并不严格,甚至是任意让人开采。”
王逸之道:“任意开采肯定是不可能的事情,除非是对方掌握有朝廷所不知道的矿脉。”
谢轩继续开口道:“最关键的是,江西境内有中国的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
王逸之闻言,眼中顿时精光一闪。
这时就听到谢轩又道:“盗煮钱币,动静很大,不可能将铸炉设立在村镇之内。从史书来看,历来皆是在深山大泽。以对方这么大的产量,若是建在深山,光是运输,就能把他们活活累死,所以必定是在大泽之中。”
“鄱阳湖面积广袤,湖中多有岛屿,便是在每座岛上建上几座,也足够两百之数了。这些小岛人迹罕至,平常根本不可能会有人去,将铸炉建造在这里,自然也就不怕别人发觉。而炭火铜矿包括一切吃喝用度也可以用船只,神不知鬼不觉地运送到各个小岛。鄱阳湖本就为长江水系,一旦铜币铸成,船只可由鄱阳湖进入长江,顺流而下,直达苏徽,而后经京杭大运河,转道淮河,完全可以覆盖到整个两江地区。所以,我认为对方的大本营应该就在鄱阳湖内。”
王逸之闻言,沉思一会道:“你这么一说的话,我倒是想起来了一个事情。”
谢轩问道:“什么事?”
王逸之道:“知道江西的德兴市吗?”
谢轩点头道:“知道,现下正在鄱阳郡治下。”
王逸之道:“搞不好,那里的铜矿还真的是随便开采,我要是没有记错的话,那里有中国最大的露天铜矿场。”
谢轩道:“你可以把探查的方向重点放到鄱阳湖,如果那里现在还在源源不断地熔铸铜币,那问题就大了。”
王逸之顿时后背一凉:“你想到了什么?”
谢轩道:“我现在头脑很乱,一时理不清楚头绪,你还是尽快查清楚鄱阳湖那里的事情。”
王逸之点头道:“我知道了。对了,现在来看,张九龄接到的广陵有人盗铸恶钱的消息必然是假的。但是,以他的经验和判断能力,能让他对此消息深信不疑,兴师动众,报信之人必然不会是普通人,你也可以从这方面着手查查看,或许能有不一样的发现。”
谢轩道:“这就只能希望张相快点醒了,我估计消息传递的方式极其隐秘,恐怕只有张相一人知道。”
两人分手之后,王逸之立即便组织人手,前往鄱阳湖查探。事实上,如果对方真的要鄱阳湖这个特定的空间之内,有这样大的动作,估计很难瞒得过有?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